最近,「九轉大腸」這個梗被網友們玩上了熱搜
起因是2012年的一檔美食真人秀綜藝《頂級廚師》,
在一期節目中,
選手們被要求在90分鐘內製作一道山東名菜「九轉大腸」,
廚師小胖面對評委的詢問,
表示自己在清洗過程中,
故意保留了一部分大腸的本味。
面對有味道的大腸,
評委們一個個都忍不了,
吃的時候露出了難看的表情,
在比賽節目的現場中出現了凝固的畫面,
後來更是被許多網友進行二創鬼畜視頻,
這個梗也就此火了起來。
說起大腸,中國人吃豬大腸,最早見於《禮記》。《禮記·少儀》篇中提到:「君子不食圂腴」。唐孔穎達疏:「圂,豬犬也;腴,豬犬腸也。言豬犬亦食米谷,其腹與人相似,故君子但食他處,辟(避)其腴,謂腸胃也。」「圂腴」指豬內臟特別肥膩的部分,即豬大腸。
珠三角地區則是以鹵肥腸和脆皮大腸出名。
圖源:小編自己拍的
廣東人對大腸的熱愛,絲毫不輸於其他省份。
脆皮大腸多見於以美食聞名的潮汕地區。這個脆皮大腸是滷水大腸的升級版,將前一天滷好的大腸次日下鍋油炸,腸皮酥脆,口感別有一番滋味。
豬腸漲糯米
家鄉瓤大腸
不僅是大腸,
對於動物內臟的吃法
還有著更多花樣
然而,
坊間仍有「動物內臟污染物含量高」的傳聞,
讓一些人擔心不已。
吃動物內臟不健康?
哪些人不適宜吃動物內臟呢?
內臟主要富含3種營養
1、血紅素鐵
動物內臟是人體必需營養素——血紅素鐵的最佳來源,不僅含量高,而且吸收利用率也非常高,健康成人每周吃一次(50克)動物肝臟、孕婦乳母每周兩次可有效預防缺鐵性貧血。
2、維生素
內臟是維生素的聚集地。其中,動物肝臟中的維生素A含量遠超過奶、蛋、魚、肉,有助緩解眼睛乾澀、疲勞和視力減退等症狀。
動物的腎臟、心臟和胗(禽類的胃,如雞胗、鴨胗)的B族維生素、微量元素含量明顯高於普通肉類。
3、蛋白質
肝和胗的蛋白質含量與瘦肉不相上下,是比較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動物內臟不乾淨,高脂高膽固醇?
1、經過檢驗檢疫的合格產品,可以放心吃
動物內臟的主要功能是參與消化代謝,比如:肝臟是解毒器官、腎臟是排毒器官、腸道是「排污廠」。
動物養殖過程中攝入的飼料、抗生素等都需要經過這些器官。因而在肝臟、腎臟內殘留的「毒素」,確實可能高於肌肉。
肝和腎這類幫助身體清除毒素的器官,它們的運作方式是過濾毒素而不是儲存毒素。因此,從正規渠道購買的合格動物內臟,即使有一些殘留物,其水平也低於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可以放心食用。
2、內臟並非都是高脂肪、高膽固醇
關於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不同動物內臟的差別也很大,有的很高,有的很低,絕對不能一概而論。
肥腸、腦部位的脂肪、膽固醇含量的確都很高,但豬、牛、羊的胃俗稱肚,雞、鴨、鵝的胃俗稱胗,則並沒有那麼誇張。
廣衛君提醒,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動物內臟屬於高嘌呤食物,高尿酸血症患者和痛風患者不建議多吃,以免加重病情。
健康吃內臟的6個原則
1、購買合格品
在衛生監管良好的市場,購買有動物產品檢疫合格標誌的內臟,不吃病變或不新鮮的內臟。
2、認真清洗、徹底煮熟
認真清洗,有助於減少殘留的有害物質。
烹飪動物內臟時,建議加工時間長一些,溫度高一些,徹底地煮熟煮透。
3、掌握量
動物內臟不宜天天吃,建議每月可以吃動物內臟食物2-3次,每次25克左右。
4、搭配蔬菜
蔬菜中的膳食纖維不僅能輔助抑制脂肪吸收,吸附脂肪並排出體外;其中的植物甾醇則可以幫助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更好地控制血膽固醇。
像膳食纖維較高的蔬菜,如:筍、海帶、芹菜等;含植物甾醇的蔬菜,如:茭白、薺菜、香菇等,日常可適當多吃。
5、巧用香料
肉類中的膽固醇結構不穩定,在高溫、油脂的作用下,氧化進程變快,產生更多的膽固醇氧化產物(COPs),當其產生過多時,不僅會損傷血管內膜,甚至還可能損傷DNA,增加多種疾病風險。
而部分香料,如生薑(富含薑黃素)、肉桂(富含多酚)等,不但可以祛味,還含有抗氧化物,能減少COPs的產生。
6、特殊人群慎選擇
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將豬大腸內的油脂刮淨,防止脂肪攝入過多;
高血脂、膽囊疾病等患者要少吃大腸、豬腦等;
內臟普遍嘌呤含量較高,痛風患者要儘量避免食用。
動物內臟在廣東人民手裡做出了花樣
你看有豬雜粥、有牛雜煲、有啫啫肥腸……
你又喜歡吃那些動物內臟做出來的美味呢?
評論區推薦一下吧!
來源:新浪微博、國家人文歷史、科普中國、我是大醫生
編輯:陳佳
責編:陳廣泰
猜你喜歡
【聚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通報!全國整體疫情已進入低流行水平→
【健康】《狂飆》高啟強得「絕症」?原來是……同款病好多人都有→
【治癒】被「打斷」2次腿、機器人又「掰直」,37歲的他終於能走回家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