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貿易戰,印度在準備了?莫迪召集18部門,要跟中國來硬的

老高評論 發佈 2023-02-02T11:16:43.199626+00:00

路透社日前援引兩名印度政府官員的話稱,由於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印度正在考慮採取措施限制中國進口。為此,莫迪政府特別召集印度貿易部等18個部門開會,討論如何削減來自中國的進口。

路透社日前援引兩名印度政府官員的話稱,由於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印度正在考慮採取措施限制中國進口。

為此,莫迪政府特別召集印度貿易部等18個部門開會,討論如何削減來自中國的進口。其中一名印度官員甚至表示,如果發現中印貿易中存在「不公平行為」,那麼印度將有必要對中國採取徵收反傾銷稅等強硬措施。

目前,中國占印度總貿易逆差的3分之1以上。近年來,莫迪政府一直在尋求減少同中國的貿易逆差,尤其是在2020年兩國邊境爭端爆發後,印度更是加速了經濟領域的「去中國化」腳步,可收效甚微。去年前三個季度,中印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同比2021年擴大近30%。

印度年年抵制「中國製造」,可逆差卻年年高升,「印度製造」就像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莫迪扶了8年還在躺在地上,沒辦法,莫迪只能學習美國的「寶貴經驗」,效仿起了川普貿易戰那一套。可問題是,美國強大的國力,給了川普憑空創造籌碼的底氣,而印度到底哪裡來的底氣跟中國打貿易戰,談「去中國化」與中國脫鉤?

我們都知道,2019年,中國正式超過美國,成為印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數據顯示,中國商品在零售市場的占比超過70%,2020年,印度從中國進口了價值587億美元的商品,比第二名美國和第三名阿聯加起來還要多。

兩年前,在邊境衝突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先後在國內禁用了上百種來自中國的APP,還故意放慢了許多中企投資案的審批速度,但這些絲毫沒有動搖「中國製造」在印度的地位。相比於莫迪政府的「熱情高漲」,印度民間企業對政府的「去中國化」根本就不怎麼感興趣,停止與中國的合作,只會影響到他們賺錢。

換句話說,不進口中國貨,印度自己也生產不出來,最後還是得靠進口,可上哪裡去找一個距離這麼近,產品質量高、供貨量能夠滿足印度市場的貿易夥伴?

為了讓企業和個人更多地購買「印度製造」,莫迪政府可謂是「煞費苦心」,採取各種行政鼓勵措施,立志通過自身龐大的市場來把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比如降低對國內製造業企業的徵稅,並給予他們補貼,強制各大零售企業必須上架一定比例的「印度製造」商品等等,但治標不治本,相比於「中國製造」,「印度製造」始終缺乏核心競爭力。

「印度製造」始終無法崛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仍然是一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而阻礙印度實現工業化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國內落後的政治社會生態。

莫迪的印人黨雖然高舉「發展主義」的大旗,但印度底層民眾對民族、信仰、種姓、階層的認同根深蒂固,而且這一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一旦一個社群認為自己的利益受損,他們往往會將這種不滿訴諸於整個群體,而這種不滿經常會演變成向政府施壓的政治訴求,導致莫迪的根本性改革根本難以持續下去。2020年末,由於不滿莫迪政府新頒布的農業法,30萬印度農民衝進首都新德里,導致政府最後被迫廢除了相關的農業改革法案。

當然,除了落後的政治生態,印度內部嚴重的腐敗、糟糕的營商環境、勞動力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等種種因素,也阻礙了「印度製造」的發展。

印度應該清楚一點,「中國製造」固然會在市場上與「印度製造」形成競爭,但「中國製造」帶來的機遇遠大於挑戰。首先,「中國製造」為印度帶來了數百萬計的就業崗位,如果印度能夠進一步開放大門,好好理順中印之間的經貿關係,那麼「中國製造」無疑會帶來更多的機會。

其次,「印度製造」的總體思路與我國的改革開放有許多一致,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製造業的先行者,中國的經驗值得印度學習。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對經濟結構進行深層調整,大力推進產業升級,擴大內需,提升服務業的質量水平。而在這個過程中,「印度製造」完全可以與「中國製造」形成互補,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

如果中印之間的經貿關係能夠進一步提高,那這將有助於雙邊關係朝著「低政治化」發展,儘管地緣政治博弈和邊境衝突依然存在,但雙方爆發直接衝突的風險將會大大降低;相反的,如果莫迪政府依舊一意孤行,要在經濟領域搞「去中國化」,那麼未來雙方爆發直接衝突的風險就有可能大幅上升。對此,中國是不怕的,美國更不會出手,到時候唯一受傷的,恐怕就只有印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