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最具爭議軍購殲-20首飛4年後,卻還花20億美元進口蘇-35

羅馬觀察員 發佈 2023-02-02T11:26:33.818481+00:00

2016年10月,關於中國與俄羅斯就引進蘇-35戰機簽署合同一事正式公之於眾,這則消息立刻引爆了國內軍迷圈。

2016年10月,關於中國與俄羅斯就引進蘇-35戰機簽署合同一事正式公之於眾,這則消息立刻引爆了國內軍迷圈。

原因很簡單:當時中國已經公開了至少兩個型號的隱身戰鬥機即殲-20與FC-31,且有一個型號確定已經正式確定將入役解放軍,且兩型戰機都已亮相數年,但項目進度遲遲沒有進入列裝服役階段,引進國外戰鬥機勢必會對國內項目造成各方面資源上的擠壓。

因此當時其實願意相信中國會引進蘇-35的人是很少的,哪怕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早在俄羅斯自己的蘇-35服役的8年前,也就是2006年的時候中國空軍就已經在關注這款「終極側衛」。

而在中俄簽署協議後很快,2016年的12月份俄羅斯就交付了首批蘇-35戰機,其誠意可見一斑。

而在隨後的2018年,東部戰區首次公布了蘇-35戰機與轟-6在東海進行聯合戰備巡航的畫面,標誌著裝備這型戰機的部隊初步形成戰鬥力,還是比國產之星殲-20快了一步。

一時間各種唱衰論調甚囂塵上,引進蘇-35成為了中國空軍最具爭議的軍購項目,圍繞這個項目,唱衰中國航空、或者認為我們花了冤枉錢從俄羅斯買來「落後裝備」的聲音不絕於耳。

在這裡我想指出:中國航空水平如何尚且不論,但至少在2016年這個時間點上對俄羅斯來說,他們肯定不會認為中國航空工業技術落後,因為他們交貨的速度真的很快,前後不到一年時間!

相比之下印度從法國買陣風,他們和法國簽合同的時間是2016年,但首批陣風交付卻是2020年7月,在當時印度與中國先後發生了多次邊境衝突反覆催促之下才到貨。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強有力的本土軍工業其實成為了國際軍購中討價還價最重要的資本,至少俄羅斯是真不敢像對待印度那樣招待來自中國的客人,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將引進蘇-35看作是本土軍工業無能的表現。

實際上在軍工領域引入國際技術,乃至於對國際供應鏈產生需求,這並不能說明一個國家軍事工業水平不足或者不能完全獨立自主。

舉個例子,美國就是當今世界上在軍工領域對國際供應鏈依賴最顯著的國家,洛馬的F-35是一個多國聯合項目,這個項目由美國主導,英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丹麥這八個國家共同參與。

其實英國航空航天公司(BAE)擁有高達15%的股份,且負責了F-35戰機後機身、燃油系統、電子戰系統、飛行健康管理系統、逃生系統、全球自動化後勤系統、低可探測性天線系統,以及最重要的,F-35B型號垂直起降相關技術的驗證與研發測試工作。

不僅是研發,英國BAE還深度參與了F-35戰機的生產工作,相當多數量的F-35戰機的後機身結構組件就產自英國薩姆斯伯里的工廠,生產工作為英國的超過500家企業帶去了將近三萬個工作崗位。

而生產自各個國家的F-35戰機的組件則會被運輸到位於美國、義大利、日本的組裝廠進行總裝,而美軍還有不少其他裝備,在供應鏈上也高度依賴外部,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是美國自己技術不行嗎?顯然不是。

今天中國的軍工業基於提高效率的目標,也與大量國內的民營企業進行許多在技術與生產層面的合作,但項目的負責單位會詳細的評估這種合作的風險性,確保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供應鏈都絕不會因為外部影響中斷,除非這些企業都被美國發射的核武器炸上天!

至少在供應鏈上層面上,中國是保障了本國軍工業的完全獨立,只是在技術發展方面儘可能吸收一切先進經驗與技術。

實際上當年空軍決定採購俄羅斯的蘇-35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為現在的空軍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幫助。

蘇-35被稱為是「終極側衛」,因為這是真正實現了當初總設計師西蒙諾夫預期的型號,相比蘇-27,蘇-35的改進可謂是脫胎換骨。

在航電系統方面,雷達直接換了兩代,蘇-27上的雷達遠不如美國同期戰鬥機裝備的平板縫隙天線雷達,而蘇-35上直接用上了「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

這是一種即使對比目前同期先進同行都頗為可圈可點的產品,具有很高的掃描功率,支持更多種類的掃描模式,對空搜索效率提高數倍。

在地面引導的情況下通過「凝視掃描」方式,能夠截獲400公里距離上的目標並提供火控級別的目標航向方位信息,且雷達濾波與截獲算法都根據反隱身作戰的需要進行了優化,雪豹E不僅大幅度強化了對空搜索與截獲能力,同時也具有完善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地形跟蹤等功能一應俱全。

而在航電其他方面,蘇-35重新設計了飛控系統,從縱向模擬信號電傳飛控升級到了三軸四餘度數位訊號電傳飛控,實現了飛控-火控-發動機控制全套交聯,完全解決蘇-27上跨音速段可用過載低、滾轉率低的缺點,大幅度提高了飛機控制響應速度。

最後在機體結構上,蘇-35也對機身結構進行了改進,結果就是一方面既取消了減速板減重,同時提升了飛機的可用過載與掛載能力。

在這一系列改進之後,蘇-35S相比蘇-27的差別,可以說與F-15A對比F-15EX相當,在殲-16服役之前是解放軍當時手頭最好的多用途戰鬥機,而即使是現在也是除開殲-20以外最好的空優戰鬥機。

畢竟不管怎麼說,俄羅斯空天軍一時半會真拿不到蘇-57,當年他們改進設計蘇-35的時候就要求該機具備在部分特殊情況下對抗西方隱身戰機的能力

到底能不能對抗這是一碼事,但需求在這裡,俄羅斯對改進蘇-35可謂是投入了他們擁有的一切,蘇-35那部雷達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幾款機載無源相控陣雷達之一。

目前中國空軍的現役序列中,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型號也就只有殲-20、殲-10C、殲-16,這三款戰機的數量還並不多,大量服役的殲-11B與殲-10A在航電方面其實也不比蘇-35更好。

俄羅斯在這個項目上還有一點比較厚道,24架蘇-35看似單價達到了一億美元,但這畢竟是包含了技術轉讓的費用,要知道印度從俄羅斯買了將近300架蘇-30MKI也沒換來技術轉讓!

誰都可以說俄羅斯軍售坑賣家,但唯獨中國不能這麼說,因為俄羅斯在對華軍售方面也許沒有烏克蘭那麼方便我們要什麼他們賣什麼,但簽署的合同那都算是比較實惠了。

當然了,技術裝讓其實也不是引進蘇-35的主要目標,比如說這批戰機配套的俄制空空飛彈數量就很少,交付解放軍之後很快我們就對該機進行了一些改進,包括兼容國產的更加先進的PL-10E與PL-12空空飛彈,兼容國產數據鏈等等。

而在當下這個階段,中國航空工業主要瓶頸在產能而不在技術,空軍對先進戰機需求極大!

2012年時候的中國空軍在技戰術水平上,可以說整體上並不比印度空軍有什麼優勢,但現在的中國空軍在各方面都已經傲視群雄。

我們的飛行員年飛行時間超過300小時,各種高強度、危險的實戰演訓科目,占比越來越多,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知道在2016-2018年這三年間中國海空軍的事故率大幅度提高,就是因為當時訓練強度提升很快。

與此同時,許多服役於千禧年早期的殲-10與殲-11迅速耗盡了使用壽命而退役,但在空軍迅速擴編並且提高訓練水平的同時,航空產能卻出現不足,原定於2019年退役所有殲-7的計劃並沒有成功,大量部隊急需換裝新機。

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以及次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其實是當時中國外部安全環境迅速惡化的標誌,軍隊正迫切需要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

在當時中國從俄羅斯引進24架蘇-35真是解了空軍的燃眉之急,對於這一點從接裝該機的部隊就可以看出來。

接裝蘇-35的東部戰區航空某旅,當年是參與過抗美援朝的精銳單位被稱為「南霸天」,而這支部隊在接裝之後也確實不負盛名,幾個月就形成了戰鬥力,成為了對美軍事對抗一線的中堅力量,負責護航計劃在東南部海域執行反艦打擊任務的轟-6K。

這其中還有一些可能的其他因素,比如說解放軍裝備蘇-27與蘇-30已經有很長時間,這型戰機的後勤保障工作甚至不需要俄羅斯方面提供任何支持,解放軍的大修廠自己就能解決。

這與印度等其他國家對外軍事採購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因為沒有完善的本國產業體系,自己並不能完全維持戰機長期服役的後勤保障工作,但中國有這個能力,實際上中國空軍的大修廠就具有生產很多易損配件的能力,蘇-35來華之後幾乎沒有帶來任何新的後勤壓力。

在蘇-35來華幾年之後,中國航空工業的產能有所提高,軍隊換裝的速度加快,目前官方已經披露空軍計劃於2023年全面退役所有現役的殲-7E、殲-7G等生產於千禧年前後的後期二代改,航空工業已經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生產,空軍裝備更新的需求還是太大仍然是供不應求的狀態,空軍不僅要全面進入四代機時代。

而且另一方面,國際形勢風雲變幻,軍隊戰備要求越來越高,也對軍隊教培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和平時期那種飛行員入門培養訓練就要幾年的模式現在正在改革,更快、更好地訓練飛行員,讓學員在院校階段就掌握許多以往在進入部隊之後才學習的知識,縮短形成戰鬥力的時間成為了新的目標。

而基於這個目標,空軍還要將一些四代戰鬥機如殲-10A、殲-11A以及批次較早的殲-11B送進院校,更是加大了裝備缺口,空軍這邊完了,海軍航空兵也在高速發展。

中國航空工業目前處於前所未有的需求壓力下,這種壓力從2012年開始,且未來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可能不僅是24架,其實未來如果形勢非常緊張,航空產能不足,那麼可能中國還會繼續從俄羅斯引進蘇-35,畢竟這型戰機在進入部隊之後真還是好評如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