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和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端午節、七夕節、清明節、寒食節、中元節等一樣,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它代代相傳,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一部分。
元宵節的主要內容是,緊接在春節之後,以花市、燈市、家庭家族聚會等為基礎,張燈結彩,舉辦舞龍舞獅、賞月觀燈猜謎語、劃蓮船等一系列文化娛樂活動。
元宵節著重體現的是人們對團圓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農耕時代人們借著冬春節氣交替的閒暇時光開展活動,目的是提振精神、提高凝聚力和增強對未來的信心。
社會提倡,人們不分男女老少廣泛參與其中,詩人們還寫下了不計其數的作品。為了便于欣賞,現選擇古人最熱門的十首元宵節詩詞,供大家節日期間進行讀賞。
一、《生查子 ·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宵節,特別是元宵夜,從漢唐開始就有觀燈鬧夜的習俗。北宋時期甚至開宵禁三天,燈街花市,歌舞通宵達旦,這也給青年男女提供了約會的條件。此詞就表現了年輕人良夜幽會談情說愛的情形。
二、《青玉案 ·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上片寫元宵夜的繁華,張燈結彩,火樹銀花,各種形狀的龍燈魚燈舞動不停。下片寫遊人如織,美女如雲。最後一句塑造了一個甘於寂寞不慕榮華的美女形象。此句為千古名句,被王國維稱為做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
三、《正月十五夜燈》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唐代詩人張祜的七律寫的是皇宮內元宵節的情形。帝京即長安城,千門萬燈指聲勢浩大。眾多宮女連袖表演,歌舞通宵達旦,歌聲直上雲霄。元宵夜盛況空前,天上人間一片祥和歡樂。
四、《永遇樂·落日熔金》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寫元宵節採取的是對比的手法。上片寫避難江南時元宵夜淒涼的處境,漂泊異鄉,孤苦伶仃。下片回憶年輕時汴京開封元宵夜閨蜜相邀觀燈賞月的歡樂情形。國破家亡,表達的是今昔盛衰之痛。
五、《元宵》姜白石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
此詩亦說是李調元的作品。元宵夜非常熱鬧,寶馬香車,大家相互觀看劃蓮船的歌舞表演,富貴人家一時興起,還向遊人拋灑銅錢。可是深夜突然下起大雨,人們四散,只剩了那個孤燈下賣湯圓的人。
六、《蝶戀花·密州上元》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蘇軾這首詞上片寫杭州元宵節的繁榮景象,月光與燈火交相輝映,笙歌繚繞,寶馬香車,人潮如畫。下片寫密州,重點在村民社祭,祈求豐年。那種火冷燈稀天暗欲雪的情形,與上片的杭州元宵節形成鮮明的對比。
七、《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武則天時期元宵節熱鬧非凡,都城取消宵禁,掛燈籠,亮花樹,燈光和焰火交相輝映。歌女濃妝艷抹,笙歌徹夜不斷,觀賞花燈的人歡聲笑語,摩肩接踵。城門既不戒嚴,計時的滴漏也不要滴得太快。
八、《京都元夕》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
元朝京都汴京元宵夜也很熱鬧,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穿著盛裝觀看花燈的遊人,小孩子們也無拘無束地嬉戲打鬧。但是詩人突然自嘲起來,筆鋒一轉,自己作為穿著長衫的讀書人,又跑來湊什麼熱鬧呢。
九、《元 宵》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此詩寫元宵夜的繁華,強調的是月光、燈火和遊人三者的熱鬧氛圍。村女們珠光寶氣,笑語盈盈。那邊笙歌悠揚,小伙子們正在虔誠地祭祀土地神。這樣的良辰吉日,又有誰不盡情歡樂呢。
十、《觀燈樂行》 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李商隱這首詩寫帝王之都京城長安元宵夜的盛況。月光如水,花燈如山,香艷的車馬裝載著觀燈賞月的遊人,街道擁擠得水泄不通。詩人仕途失意,無所事事,也只得跟著遊人一起去觀看迎神的廟會。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讀書工,專注詩詞解析欣賞,歡迎關注。
欣賞杜甫的《登高》,兼談七律詩寫作
都說杜甫很痛苦,看他一首做官的小詩
杜甫兩首詩寫雪,為何風格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