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數位化,讓更多人共享經典魅力

光明網 發佈 2023-02-02T21:37:42.291990+00:00

【文化評析】作者:年旭(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近期,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進行了第七次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布,攜手天津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蘇州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新增發布古籍資源6786部(件),為中華古籍的數位化保護與利用再添新果。

【文化評析】

作者:年旭(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近期,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進行了第七次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布,攜手天津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蘇州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新增發布古籍資源6786部(件),為中華古籍的數位化保護與利用再添新果。

本次發布的資源包括詩詞文集、年譜目錄、稿抄本、石刻碑帖等多種類型,上起漢魏下迄民國,其中不少是稀見或未出版文獻。例如雲南省圖書館發布的《北齊書》是宋刻宋元明遞修本,收藏界有「一頁宋版一兩金」之說,該書基於宋代雕版,經宋元明三代修補,在明代刷印而成,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借古籍數位化的機會,廣大讀者和學者得以一睹這些珍版古籍的真容。

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獻是中華悠久文明和燦爛文化的見證者與記錄者,也是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推進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然而,如何平衡古籍的文物性與文獻性,既做好古籍的修復保護、守住中華民族的文化寶藏,又能使古籍上的文字走出故紙塵封、與更大範圍的讀者和研究者見面,是古籍工作一直以來面臨的一大難題。

所幸的是,現代科學與信息技術為解決古籍保護與利用間的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徑。利用掃描、微縮等技術手段,讓古籍的原始面貌以數位化的形式完整清晰地保留下來,有效避免了人為移動或翻閱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損傷,大大方便了閱覽研究。在此基礎上,又可藉助AI技術,對古籍進行規模化、系統化的字符識別和錄入,搭建古籍全文資料庫以及各類知識庫,實現全文檢索、文本比對、自動標點、數據分析等功能。這些技術應用在提高整理研究效率的同時,還拓寬了相關人文領域的研究視野,豐富了古籍挖掘利用的方式手段。

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我國古籍數位化進程不斷加快,特別是近年來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在資源建設方面,各古籍收藏與研究機構著力於數字資源的採集整理,集合推出了一批線上資源共享平台,古籍資源的開放水平明顯提升。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達13萬部(件)。此外,海外古籍的數位化回歸也是近年古籍工作的亮點。以「全球漢籍合璧工程」為代表的海外古籍調查整理項目,讓去家萬里的海外古籍再生性回歸故土,也推動了學術上和文化層面的交流互鑒。

可喜成果接連湧現,但古籍數位化工作依舊任重道遠。與存世古籍體量相比,現有的數位化規模還存在巨大差距,數位化成果的共享開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間。古籍從修復保存到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古籍數位化更是牽涉許多交叉領域,專業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數位化進程的關鍵因素,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勵機制十分緊迫。

應該看到,古籍數位化對於古籍的活化利用有著基礎性的意義。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了加強古籍數據流通和協同管理,實現古籍數位化資源匯聚共享等發展目標。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古籍學術機構以及更多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充分發揮數位技術的突出優勢,激活古籍在新時代的傳播力、生命力,一定能夠讓更多人感受到古籍的文化魅力,讓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煥發新的光彩。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03日0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