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腰背疼痛,原來罪魁禍首是"MM"!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發佈 2023-02-04T17:25:16.585060+00:00

近日,我院脊柱骨科陳克冰副主任醫師團隊收治了這樣一位患者。約有幾年的時間,林阿姨一直斷斷續續地忍受著腰背疼痛的困擾。

腰背疼痛好幾年,

一直以為是「腰椎間盤突出」

結果竟然是「MM」——

多發性骨髓瘤。

近日,我院脊柱骨科陳克冰副主任醫師團隊收治了這樣一位患者。



真實案例

約有幾年的時間,林阿姨一直斷斷續續地忍受著腰背疼痛的困擾。先後去過多家醫院,均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


可最近一段時間,疼痛反覆發作,家人一開始還不以為意,後來發現林阿姨走路越來越沒有力氣(明顯的肌力下降),姿勢也逐漸彆扭起來。接診的陳克冰在閱讀外院影像資料時,發現林阿姨的腰椎CT提示有椎骨的骨質破壞,而椎體骨質破壞往往是炎症性病變、腫瘤性病變或自體發育性病變等因素造成。


聽到這個消息,林阿姨的家屬都沉默了。一個小小的腰背痛,病情竟然這麼複雜?


每個結果都像一根刺



在抽血排除了炎症性病變可能後,團隊的眼光落到腫瘤性病因上。從影像片看,林阿姨多個腰椎的骨質都有破壞,腫瘤是惡性的可能性很大,那到底是原發性的,還是繼發性的呢?陳克冰建議林阿姨做一個PET/CT,再結合腫瘤相關的化驗結果明確診斷。


術前MR


MR:胸10、腰4椎體骨質破壞


林阿姨的PET/CT證明了陳克冰的猜測,結果提示:第10胸椎、第4腰椎、右側髂骨多處溶骨性骨質破壞,代謝活躍,主要考慮為漿細胞瘤的惡性病變,轉移瘤或其他病變待排。


PET/CT


MR:胸10、腰4椎體骨質破壞


這一個個結果都像一根根刺扎在了林阿姨家屬的心上,他們害怕接下來的結果會越來越嚴重,更擔心林阿姨的身體越熬越垮。在陳克冰團隊的鼓勵下,他們決定繼續排查。


血清免疫電泳,椎體穿刺活檢術,活檢病理檢查,免疫組化,綜合入院後的檢查結果,林阿姨的病情終於確定——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什麼是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以骨髓中漿細胞聚集為特徵的惡性腫瘤,可導致骨質破壞和骨髓衰竭。多發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MBD)是指由於骨髓瘤溶骨破壞導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與神經根壓迫症、骨質疏鬆、高鈣血症以及骨痛等一系列臨床併發症的總稱,在骨髓瘤患者中的發生率高達 80% 以上。

開放與微創聯合應用



明確診斷結果後,陳克冰團隊立刻制定手術方案。告知家屬並取得同意後第一時間進行手術。


林阿姨的脊柱病變主要在T10和L4,這兩個椎體相距甚遠,T10病變較重,存在明顯的神經壓迫情況,需要徹底的減壓和內固定。因此陳克冰團隊對不同病灶採取對應的處理方式,儘量減少手術造成的創傷,減少術中出血量及合併症的發生概率,加速林阿姨的術後康復進程。林阿姨的主管醫師王濟博士介紹道:「我們在T10病灶處採取的是胸椎腫瘤病灶清除,椎體成形和減壓內固定手術,對於L4病灶,則採取微波消融和微創經皮椎體成形的方法。」


術後核磁及X片



術後第一天,林阿姨腰背疼痛的症狀已消失不見,雙下肢也漸漸有了力氣。在醫生的鼓勵下,能夠自己下地活動。為了加快林阿姨的恢復,手術結束後,血液內科也同步介入,為林阿姨制定詳細的抗腫瘤方案,待手術創傷恢復後,即可進行後續的全身治療。




林阿姨術後第一天下地活動

為什麼術後還需要施行抗腫瘤治療?



儘快恢復患者生存質量,同時儘可能保證患者在生存期內無需進行局部二次手術是外科治療最基本的原則。緩解症狀、提高生存質量同樣是骨髓瘤外科治療的重點內容。


手術治療可以在早期干預潛在的或已經發生的病理性骨折,解除脊髓對神經根的壓迫,緩解疼痛,重建骨連續性及脊柱、骨盆等重要結構的穩定性,繼而為患者後續的治療創造條件。


另外,很多臨床研究證明,規範的化療、靶向治療和骨改良藥物同樣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骨病的基礎。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化療及靶向治療則可以遏制腫瘤進展,延長患者的預期生命。所以,外科治療結束後還需要對患者施行全身治療。


陳克冰提醒,對於沒有MM 病史但因骨痛、骨質破壞、病理性骨折、軟組織腫塊或神經壓迫等症狀首診於骨科的患者,在排除外骨轉移癌、代謝性骨病等其他疾病之後,應考慮MM的可能。這就需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骨髓檢查以及血、尿免疫球蛋白檢測,尤其是血尿免疫固定電泳。如發現單發骨破壞及四肢軟組織腫塊,也應考慮孤立性漿細胞瘤或髓外漿細胞瘤的可能性。


本文指導專家

脊柱骨科 陳克冰 副主任醫師

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


2011年獲得中山大學博士學位,2019年獲得日本福井大學醫學博士學位。2011年留校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外科工作,2012年至2021年在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省骨科醫院脊柱外科任核心骨幹,2021年加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在骨科一線工作近20年,每年完成數百台頸椎、胸椎、腰椎四級手術。獲評2020年羊城晚報嶺南好醫生、2020年及2021年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嶺南名醫(骨科)。


學術任職:

廣東省醫學會脊柱外科分會頸椎學組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微創學組委員


研究方向:

脊髓損傷的臨床治療與神經免疫學研究;骨科納米新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研究;特發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治療與生物信息學研究;神經免疫與社交行為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擅長領域:

頸椎病、上頸椎疾患、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骨質疏鬆脊柱骨折的微創手術治療;頸椎後縱韌帶骨化、胸椎黃韌帶骨化、脊柱椎管內腫瘤的顯微鏡下手術切除治療;脊柱側彎、後凸畸形的脊柱矯形手術治療;脊柱結核等脊柱感染的手術治療;脊柱轉移瘤繼發脊髓功能障礙的手術治療。


出診時間: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感謝脊柱骨科周霞對本文的支持

責任編輯:張源泉、唐小雨

初審:戴希安

審核:簡文楊

終審:朱昌平

審定發布:李漢榮

內容來源:中山六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