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人數翻20多倍!煙臺海陽虎頭灣大秧歌惹得遊客直呼「過癮」

齊魯壹點 發佈 2023-02-04T18:52:40.190134+00:00

2月3日是膠東地區傳統的祭海日,在海陽沿海等地,漁民們通過扭秧歌、拜龍王等形式,祈求今年出海時魚蝦滿倉、平安歸航。

記者 于洋 呂奇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這句經典台詞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正月十三這天煙臺海陽虎頭灣的熱鬧場景。2月3日(農曆正月十三)是膠東地區傳統的祭海日,在海陽沿海等地,漁民們通過扭秧歌、拜龍王等形式,祈求今年出海時魚蝦滿倉、平安歸航。

2月3日8時,太陽已高高掛起,但清晨的海風依然夾著一絲寒意。在海陽虎頭灣旅遊景區,遊客和漁民們絲毫沒有被低溫「勸退」,一早便從四面八方聚集於此,等待吉時到來。截至9時,景區內遊客已達3000餘人次,比前年翻了20多倍。

現場遊客摩肩接踵,場面十分熱鬧。

百年民俗盡顯漁鄉淳樸

「連扭8場都不累,一聽鑼鼓響,全身細胞就嘚瑟起來了」

祭海是一種獨具膠東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和民俗活動。海陽的「祭海」起源於明朝,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主要流傳在沿海一帶的桃源、環岱庵、方里、大辛家、港北、冷家莊、南莊、邵家莊、鳳城等80多個漁村。漁民們祈求來年風平浪靜,保佑出海打魚人平安歸來,魚蝦滿艙。到了晚上,漁民們還會把用蘿蔔和面做的漁燈放入大海。因此,有些地方還會將其稱為「漁燈節」。而扭大秧歌也是祭海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作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更加彰顯了膠東地區漁民們的淳樸熱情。

環宇大秧歌藝術團的「樂大夫」鞠進東站在秧歌隊的前方,穩如泰山。「樂大夫是舞隊的總指揮,所有的表演都要聽樂大夫指揮。」鞠進東介紹說,「一個好的樂大夫不僅要指揮得當,還要懂規矩、通曉各種走陣,有『8』字陣、『小龍擺尾』、『大龍擺尾』等等,演出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陣法。」據了解,鞠進東15歲時便開始登台演出,今年已經59歲。「左邊這位是我徒弟,場上正在扭著的是我的徒孫們。」鞠進東驕傲地說。

小演員孫梓琪正在做演出前熱身準備。

秧歌隊伍中,最小的只有7歲,但扭起來時,一招一式十分神氣,毫不遜色。據了解,這名小演員名叫孫梓琪,受母親的薰陶,3歲便開始練習,如今已是秧歌隊中的重要角色。

這種代代相傳的例子並不少見。

「王大娘」扮演者呂麗榮表演得惟妙惟肖。

隊伍中「王大娘」的風流潑野、獻媚賣俏正惹得觀眾喜笑顏開。「我們海陽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會扭兩圈。」「王大娘」扮演者呂麗榮說道,「我家孩子2歲時,手就會跟著擺;現在4歲了,秧歌腿、秧歌蹲都會了。」呂麗榮是海陽大秧歌鞠派第五代傳承人,現居住在煙臺市芝罘區。「一聽海陽老家有活動,一腳油門就回來了。」呂麗榮激動地說,「過年這幾天都不閒著,連演了8場後,一聽鑼鼓響,全身細胞又嘚瑟起來了,頓時不累了。」

「我們海陽人胎教就是大秧歌。」呂麗榮的師傅鞠明東說道,「大多數演員都是兼職來的,扭大秧歌不掙錢,純粹是一腔熱血,是對大秧歌的真心熱愛!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鞠明東表示,歡樂的同時,將海陽大秧歌發展創新並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是每一個海陽人的責任與義務。

現場遊客翻了20多倍

「7年沒回老家,回來看到大秧歌,感覺很『治癒』」

祭海大典在當天9時正式開始,但剛過8時現場就已經聚集許多遊客。儀式開始前,姜女士一家六口正在祈福鍾錢敲鐘。「這是我們海陽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有必要帶著孩子來感受一下。」姜女士表示,早上五點便出發前來參加儀式,特意給孩子請了假,帶著一家人來祈福。

遊客們將秧歌隊團團圍住。

據虎頭灣景區負責人介紹,截至9時,景區遊客已經達3000餘人,是前年的20多倍。鑼鼓一響,表演正式開始,遊客們將秧歌隊團團圍住,高高舉起手機記錄這一場視聽盛宴。

隊伍中有一位年輕夫妻懷抱嬰兒格外惹人注目。孩子媽媽表示,自己是海陽的媳婦,今年第一次來觀看大秧歌,感覺非常熱鬧歡喜,「孩子才8個月大,但在鑼鼓聲中睡得卻非常香甜,可見海陽人身體裡都流動著大秧歌的血脈。」孩子爸爸再次看到家鄉大秧歌,直呼:「太過癮了!」

在海陽土生土長的遲女士,一早也陪著兩位長輩前來參加祭海大典。「因為工作等原因,我已經7年沒有回家過年了,以前只能在手機和電視上看我們的大秧歌。」遲女士紅了眼眶說,「今年有機會回家,就帶著舅舅舅媽來參加,過兩天市區還有秧歌表演,再帶著父母去看。」遲女士表示,時隔多年,再次看到大秧歌表演,內心非常激動,感到很「治癒」,「非常為自己的家鄉驕傲」。

遊客們占據高點,紛紛舉起相機拍攝。

現場,也不乏遠道而來的遊客,有的四五點鐘從家出發,有的提前一夜前來,專門為了一睹祭海大典的風采。

來自濟南的李女士激動地說:「煙臺帶給我太多驚喜了。前兩天看到了天鵝,今天又看到了大秧歌,太美太震撼!」李女士表示,今年過年來煙臺度假,這些景色與表演都是她第一次見到,「想留在煙臺,不想走了。」

攝影大咖雲集海灣

「變化很大,『原汁原味』傳下去很重要」

人山人海的遊客中,有許多扛著攝像機、舉著單反的攝影愛好者,記錄著演員們淋漓盡致的表演;也有網絡大咖進行現場直播,將這一神聖的時刻傳播給全國各地的朋友們。

演員們利用演出間隙進行現場直播。

「為了來看大秧歌,我們提前一宿就來了。今早5點就沿著海邊到各村去記錄漁民們的祭海儀式。」來自威海的於女士說,自己已經退休,今天和許多威海市的攝影大咖一起來看大秧歌。「我之前在歐洲看到過大秧歌表演,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表演,當時就覺得很有意思。這是我第一次在國內看到正宗的秧歌表演,太好看了。」於女士表示,海陽大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到國外,讓她感到非常自豪。

來看活動的蓬萊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夏成宏表示,三年前幾乎每年正月十三都來海陽參加祭海大典,因為疫情原因,已經三年沒來了,今天感覺變化非常大。「首先,剛進入景區就感受到非常熱鬧了,商販增加了,也有一些手工藝人在這表演,民俗活動更豐富了。再者,最大的變化就是秧歌隊伍。」夏成宏介紹,以前秧歌隊多為各村村委會組織,現在隨著年輕人外出求學務工,各村很難組織起大的秧歌隊伍,就由社會上的團體把秧歌愛好者們組織起來,「這樣有利於形成大規模的表演,表演中各種角色都有,演出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將大秧歌傳承下去。」

79歲的秧歌藝人領舞起跳。

「但是再往前回憶,十幾年前,當時有些秧歌隊是分年齡層表演的,老中少各一隊,表演形式更加多樣,比現在還豐富。」夏成宏表示,年輕人向外流出,大秧歌的傳承或許會逐步缺少青年人的力量,如何好好地將這項傳統民俗保持著「原汁原味」傳承下去,值得社會各界深入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