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園林花卉,浦東牡丹園的一大「看點」是絞圈房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02-04T18:54:11.318527+00:00

上海浦東新區蘭谷路500號有一座占地十餘公頃的現代園林——浦東牡丹園,園內除了種植有從河南洛陽引進的九大色系、150多個珍稀品種、近3萬株牡丹以外,還從浦東的川沙、南匯、高行和高東等地區遷移了多座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民居和蘇州東山的蘇式江南傳統民居。

上海浦東新區蘭谷路500號有一座占地十餘公頃的現代園林——浦東牡丹園,園內除了種植有從河南洛陽引進的九大色系、150多個珍稀品種、近3萬株牡丹以外,還從浦東的川沙、南匯、高行和高東等地區遷移了多座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民居和蘇州東山的蘇式江南傳統民居。

在上海還有一些類似的園林,諸如位於寶山區的聞道園移建了三座徽派建築宅院,位於松江區的廣富林遺址移建了幾座徽派建築宅院。民宅建築和江南園林進行組合,相得益彰,完美絕配,這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嘗試。值得注意的是,浦東牡丹園移建的都是上海本土民宅,更確切的說都是絞圈房,不僅數量多,且質量高,成為市民和遊客一個概覽上海本地民居和蘇南民居的好去處。

馬氏民宅航拍圖

馬氏民宅平面示意圖

浦東牡丹園的馬氏民宅又稱「馬家宅」,業主馬子卿,民國時期建造,從浦東新區曹路鎮遷來。白牆黛瓦的一層木結構建築,兩個庭心,四面有房,由兩個全部雙坡屋頂互絞接的四合院絞圈房組合而成,稱為「雙絞圈房」。該宅是浦東地區典型的農村風格民居,正堂內兩側門楣有祥雲紋樣,保存完好。前埭前面有一塊空地,圍牆中間的大門為中西結合樣式。

奚氏民宅航拍圖

奚氏民宅示意圖

奚氏民宅入口大門

奚氏民宅業主奚章清,建於民國初期,從浦東新區高東鎮高東新村二居委海徐路649號遷來。白牆黛瓦的一層木結構建築,兩個庭心,第一庭心三面有房,第二庭心四面有房,由一個雙坡屋頂互絞接的三合院絞圈房和一個雙坡屋頂互絞接的四合院絞圈房組合而成,也屬於雙絞圈房的範疇。該宅也是浦東地區典型的農村風格民居。

喻氏民宅航拍圖

喻氏民宅主體平面示意圖

喻氏民宅業主喻春華,建於民國初期,從浦東新區陸家渡路215弄58支弄81號遷來。白牆黛瓦的一層木結構建築,前埭外牆貼青紅磚清水牆面,中西合璧,側重中式風格。一個庭心,三面有房,是一個雙坡屋頂互絞接的三合院絞圈房,因前埭為通道(不能住人),故俗稱「牆圈房」,屬於絞圈房的範疇。

周浦老宅航拍圖

周浦老宅平面示意圖

周浦老宅庭心內廊

周浦老宅建於民國時期,業主待考。從浦東新區周浦鎮遷來。該宅白牆黛瓦木結構,有兩個庭心,第一庭心三面有房,二層;第二庭心三面有房,一層。由一個雙坡屋頂互絞接的二層三合院絞圈房和一個雙坡屋頂互絞接的一層三合院絞圈房組合而成。

景運堂航拍圖

景運堂平面示意圖

景運堂,清乾隆中期建造於蘇州東山。木結構,屋頂轉角處出翹,造型氣派,是原汁原味的蘇式江南傳統民居。和上海本地的特色民居絞圈房比較,蘇南民居的四合院鮮有東西兩側廂房,或單坡檐廊或沒有建築,天井更顯寬敞。

景運堂正立面

很久以來,上海從太湖流域偏遠的蠻荒之地,逐漸演進成為江南的重鎮要地,和周邊地區的聯繫日趨密切,受到江南建築文化的輻射和浸潤,上海岡身以西地區的民居建築和姑蘇、浙北地區相似,形成和浦東牡丹園裡景運堂相同的蘇式江南傳統民居。

上海的岡身,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地理地貌,它把古代上海一分為二,岡身以西的上海,成陸時間和姑蘇地區相當,大概在2000-2500年前,當時,岡身以東的上海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因此,岡身以西的上海松江、青浦和金山地區的大部分民居,其樣貌至今一直和蘇式江南傳統民居相似;而滯後大約1000年以上才成陸的上海岡身以東地區,例如上海市區、浦東和嘉定等地區,出現了與浦東牡丹園裡的上海絞圈房樣貌相似的民居,該地區並沒有抄蘇式江南傳統民居的作業,而是因為受到當地軟土地基、瀕海颱風暴雨的氣候和倭寇湖匪的侵襲等各種條件的制約,汲取並發揚蘇南民居的優點,衍生出一種所有屋頂全部雙坡並且互相絞接的新的民居形制,一種既傳承漢民居宗法理念精髓,又符合天人合一、闔家團聚的具有防衛功能的上海絞圈房。浦東牡丹園從浦東各地收攏的民宅,大部分就是這種民宅的精華。

目前,浦東牡丹園的喻氏民宅、奚氏民宅、馬氏民宅、周浦老宅和景運堂均已納入浦東新區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單位和保護點,並籍此被永久保留下來。浦東牡丹園構建和展現了上海地區多元的民宅類型,堪稱上海本地民居的露天博物館。

欄目主編:王海燕 文字編輯:王海燕

來源:作者:徐大緯 周飛華 王安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