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內蒙古包頭:五當召歷史悠久,皮筏子最有特色,你見過嗎

視圖文化 發佈 2023-02-05T14:40:44.024243+00:00

1924-1944年間,日本為達到對中國實行殖民統治的野心,向中國派出了很多探險家和學者,在中國各地收集天文、地理、歷史變遷等方面的資料,對中國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嚴密調查,同時通過媒體向國民介紹中國的情況,以喚起人們對中國的關心,為進一步侵略中國創造條件。

前言

1924-1944年間,日本為達到對中國實行殖民統治的野心,向中國派出了很多探險家和學者,在中國各地收集天文、地理、歷史變遷等方面的資料,對中國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嚴密調查,同時通過媒體向國民介紹中國的情況,以喚起人們對中國的關心,為進一步侵略中國創造條件。

本篇即選自其中1930年拍攝的內蒙古包頭部分照片。

▲1930年3月,五當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東北的吉忽倫圖蘇木五當溝內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因此得名五當召,其實原名叫作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

▲1930年3月,五當召依地勢面南而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乾隆十四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後經多次擴建,逐步擴大至今日規模。

▲1930年3月,經堂,五當召內有大小殿宇、八大經堂(現存六座)、僧舍2500餘間,占地300多畝,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齊名,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內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

▲1930年1月,包頭中部地區的一列駱駝隊,陰山山脈橫貫包頭中部,包頭也是溝通北方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交通要衝。

▲1930年1月,包頭街巷內曬太陽閒聊或編織麻袋的人們。

▲1930年1月,包頭中央街的露天市場,春秋戰國時期趙國最早在此築九原城,秦時設九原郡,包頭因此別名九原。

▲1930年1月,包頭縣城內,清嘉慶十四年(1809) 在此設包頭鎮,民國十二年(1923),曾設置包頭設治局,局所即駐在包頭鎮。

▲1930年1月,包頭縣城牆,同治九年(1870)前後修築了城牆,辟東、南、西、東北、西北五座城門,形成了近代包頭的城市規模。

▲1930年1月,黃河上的皮筏子,包頭地處內蒙古西部、蒙古高原南端,南瀕黃河,清末民初時已發展成為我國西北著名的水旱碼頭。

▲1930年1月,黃河邊的羊皮筏子,岸邊筏子上有等待運輸的皮毛,多為羊毛和駱駝毛,這裡也是當時著名的皮毛集散地。

▲1930年1月,皮筏子主要來往於蘭州和包頭之間,圖為運輸前檢查皮筏子充氣情況,全靠工人用嘴充氣。

▲1930年1月,皮筏有牛皮與羊皮兩種,將牛羊皮由頸開口,完全脫下,去毛留廓,鼓氣成囊,塗桐油,以防腐蝕。皮筏行駛還有一個特點,無論遠近,皆順流而下,到下游目的地後,起貨卸客後,在岸邊泄氣拆散,摺疊裝車,用車沿陸路載回上游原處,如果是羊皮小筏,路行不遠,由筏夫扛起小筏返回。

▲1930年1月,黃河岸邊停靠的船隻,皮筏適用於上下游載客運貨,如果僅需要去河對岸,還是用這種小木船擺渡最為方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