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老照片:1930年代北京協和醫學院

方待夜半聽君語 發佈 2023-02-06T04:01:49.520963+00:00

對此,在由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題名的《協醫年刊》中,有這樣的記述:「收買豫王府舊址,計面積六十餘畝,建築新屋十四座,外則畫棟雕梁,玉欄碧瓦,集中華建築術之大觀,內則設備周密,器械精良,收集西醫醫學之精粹,聘請英、美、德、奧、加拿大、俄國、荷蘭等國名醫任教,施診給藥。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在原英美幾家教會合辦的協和醫學堂的基礎上籌建的,肇始於1916年。包括教學醫院(即北京協和醫院)在內的醫學院新校舍,乃是1917年動工,在原清豫王府的舊址上,歷經四年的大興土木,於1921年6月始建成並投入使用。對此,在由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題名的《協醫年刊》中,有這樣的記述:「收買豫王府舊址,計面積六十餘畝,建築新屋十四座,外則畫棟雕梁,玉欄碧瓦,集中華建築術之大觀,內則設備周密,器械精良,收集西醫醫學之精粹,聘請英、美、德、奧、加拿大、俄國、荷蘭等國名醫任教,施診給藥。」

在硬體建設方面,為了達成創立「世界一流醫學院」的目標,主辦方真是不計工本,「考慮到現代醫學教育、醫療和科研的需要,從病房、教室到試驗室,都是當時最考究的西式設備,甚至水汀管、門鎖、抽水馬桶都是從美國運來的」(見謳歌編著:《協和醫事》,三聯書店2007年10月版)。以至於學校建成之所費,竟超出了最初預算的三倍還多。

中外人士在校園裡留影。攝於1929年5月15日。

醫院保潔人員的合影。攝於1929年4月4日。

護士學校的學生在打籃球。協和醫學院開風氣之先,在國內醫學院校中率先招收女生。攝於1930年12月13日。

一位名叫張篤倫的病患家屬向馬士敦(John Preston Maxwell)博士敬獻「人類救星」之匾,感謝他拯救了自己病危的妻子,其曰:「庚午夏,內子綬箴患血症數月,群醫束手,幾瀕於危。幸馬士敦博士自歐返平,一經療治,著手成春。誠人類之救星也!特志一言,以感不忘。」從照片中人物關係看,站在左側的外國人當為馬士敦博士,右側沒穿白大褂的兩人,應是獻匾的張篤倫與他的妻子,中間的男孩或為他們的兒子。馬士敦時任協和醫學院婦產科主任,是中國婦產科的奠基人,1931—1932年度《協醫校刊》裡稱其「年高碩學,中外聞名」。攝於1930年10月22日。

當然,協和醫學院的「一流」目標更體現在她的辦學方針與臨床實踐上。這所興建在古老東方的醫學院,幾乎原封不動地照搬了當時美國國內最先進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教學理念。像注重醫學生綜合大學的預科(包含物理、生化、數學、生理、英語、國語、社會等課程)教育,強調臨床醫療、教學、科研的三位一體,讓學生儘早接觸病患,全程實行英語教學,以及對醫院的標準化管理,等等。使得協和與國際上最先進的醫學教學實現了無縫對接,頗得國際同行們的青睞。

由胡適題名的1931—1932年度《協醫校刊》「引言」中說道,「創設協和醫學院於北平,教授則歷聘歐美各國著名之醫師,設備則搜集各國最新之儀器,不惜費多數之金額,以教授吾國少數之青年,一時譽滿人口,謂與國外著名之醫校相頡頏,迄今開辦十四年,歷屆畢業者共得七十餘人」。應邀撰寫這篇「引言」的,是擔任過清華大學校長的著名教育家周詒春先生。對於「開辦十四年」才培養了七十餘名畢業生,周先生接下來解釋說:「蓋以吾國人而習西醫,應先於彼國之文字,為數年之預備,故不能期其速成。」

協和醫學院注重面向社會,開展公共衛生教育與服務。在一處古老的戲台上,左側有臨時掛上的視力表,中間有醫生在問診,右側則有人在稱體重,像是醫院組織的一次面向民眾的查體活動。而後面背景中的孫中山像和「怡情」「游於藝」等字幅,大概是此前什麼活動的殘留吧。至於這個戲台是豫王府里原有的還是別處的,就不得而知了。這張照片沒有標註拍攝時間。

醫院的護士在主樓前合影。拍攝日期不詳。

照片上是一次結業儀式。主席台前的條桌上堆著捲起來的證書,台下端坐的是清一色的女性,或為接受某項培訓的工役人員。台上兩側的孫總理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正是那個時代的特有標誌。可見即使在美國人開辦的醫院裡,也難以擺脫所在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風行。拍攝於1931年6月4日。

結業儀式後,學員手持證書合影。拍攝於1931年6月4日。

協和的全程英語教學,的確是增加了學習的難度,而本著培養高端醫療人才的宗旨,協和醫學院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則是多方面的。在協和,考入了預科,還不算是正式入學,三年結業後須通過畢業考試,方能進入醫學本科階段的學習,而這一門檻的通過率通常不足30%。著名泌尿外科醫生吳階平回憶說,他1933年考入了協和設在燕京大學的預科班,班裡共有五十二名同學,到1936年考協和時,只有十五人被錄取。即使有幸跨過了這個門檻,進入了本科階段,依然隨時面臨著被淘汰的可能。

學校規定,期末考試一門不及格的補考,兩門不及格的留級,三門不及格的開除,而及格線並非60分,而是75分。所以最終能畢業的,可謂鳳毛麟角。1924年,協和的第一屆畢業生只有三個人,其在各個環節被陸續淘汰的不知凡幾。不過,為了彌補畢業生員的稀少,學校通過常年舉辦各種進修,面向社會開展醫師培訓,多渠道培養醫療人才,以滿足社會之需。

公共衛生護士的一次走訪活動。攝於1934年3月23日。

在一次集會中,照片裡的孩子們被要求高高揚起了自己的手帕。這應是醫院面向孩子們組織的一次愛清潔、講衛生活動吧。攝於1934年6月26日。

從他們身後立柱上的標牌獲知,這張照片是會計室與稽查室同仁的合影。拍攝日期不詳。

「雙十節」那天,醫院某科室中國同仁的合影。只是不知他們拍這張合影,與這個特殊的日子有沒有關係?攝於1929年10月10日。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如今,幾經時代轉換,協和這所有著百年歷史的教學與醫療機構當仁不讓,猶執國內醫學、醫療之牛耳,澤惠神州,源遠流長。

這裡刊出的一宗協和老照片,品質優良,實屬罕見。系由雲志藝術館收藏並提供。

遺憾的是,照片沒有隨附相關背景信息,大部分只標註了拍攝時間,為準確解讀與呈現它們造成一定困難。此宗照片中,最早的為1929年所拍攝,最晚的拍攝於1939年,即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一俟戰事爆發,1941年12月7日以後,這所由美國出資創辦的「世界一流」醫學機構,便大禍臨頭了。先是被迫停止了診療與教學活動,後又被日軍強行占領並接管。時任院長胡恆德(Henry Houghton)等三位在協和工作的美國人還被日軍關押了四年,直到戰爭結束方獲自由。而學校經此一難,則元氣大傷。

回顧起來,整個30年代,可以說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黃金時期。從這組珍貴的照片裡,讀者應不難睹見她八十多年前的鼎盛與風采。同時,也期待著照片刊布後能為方家所留意,對裡面的信息給出更詳實、更精確的解讀,以資觀賞。

註:此篇文字參考了謳歌編著的《協和醫事》,謹向作者致謝。192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將北京協和醫學院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為防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為北京協和醫學院。

這張合影,有可能是因為端坐中間的這位西裝革履的中國人的到來。誰能辨認出這位人士?看架勢,似乎來頭不小。拍攝於1935年9月21日。

一次針對兒童的公共衛生服務活動。拍攝於1938年1月12日。

協和同仁的合影。背景中的雕樑畫棟典雅端重,引人遐想。此為這宗照片裡拍攝時間最晚的一張,時在1939年7月13日。

此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主樓前的全體人員合影,照片上沒有標註拍攝時間。《協和醫事》一書里也收錄了這幅照片,但遠沒有雲志藝術館收藏的這張清晰。在書中,標註為1921年9月典禮期間所攝。

協和醫院的醫生、護士,氣質不一般。

李維德總管作別紀念「博愛榮旋」,北平協和機務處同人歡送合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