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半年內想翻身寧死要記住這4點(二)

心靈成長關愛自己 發佈 2023-02-06T22:44:50.417966+00:00

1、改變自己的最快方法,就是做你害怕的事情。2、克服拖延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五秒定律,比如:早上不想起床,大家試著從1數到5秒後立即起床,親測有效。3、沒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你的工資里本來就有一份是「委屈費」。

1、改變自己的最快方法,就是做你害怕的事情。

2、克服拖延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五秒定律,比如:早上不想起床,大家試著從1數到5秒後立即起床,親測有效。

3、沒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你的工資里本來就有一份是「委屈費」。

4、進入社會你會重新發現讀書的重要性,可能你覺得很多問題,靠讀書是解決不了的,但如果你不讀書,連問題都發現不了 。

和社交恐懼症、焦慮症一樣,拖延症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

我也有拖延症,制定的計劃總是推遲,說好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任務到了晚上還沒有完成,就勸自己說,算了吧,明天再做。

這樣惡性循環,自己就會越來越無力,越無力就越不想做事情。因為我們都有一種體會,當自己全心全意做事情的時候,狀態是最好的。當停下來就會陷入苦惱、焦慮的情緒中,那時的自己是無力的。

那到底為什麼我們會有拖延的習慣呢?

《拖延心理學》中有句話:「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時間管理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看,不同的人在拖延時,內心的消極情緒和負擔是有差異的,我們通常將它們分成四類:

完美想像型拖延者:把任務目標定得很高,但往往會害怕做不到的挫敗感,一直花時間做前期準備,遲遲不行動;

分心型拖延者:會把當前認為任務視為「懲罰」,緩解內心壓力,常常做一些「輕鬆」的任務,比如玩手機,閒聊,發呆……

判逆行拖延者:不喜歡喪失任務主動權,因此面對不想做的任務,就會通過拖延來表達自己的抵抗;

預期焦慮型拖延者:常常將任務難度誇大,認為自己做不好,產生強烈的逃避情緒,大部分時間都在焦慮,不知從何下手。

我主要是屬於第一種類型,比較完美型,我的害怕失敗的挫敗感是隱形的,我自己從來沒有這種想法,但是我內心對這件事做成沒有足夠的信心,就不願意去開始做。

我有時候也屬於第二種,明明有事情需要完成,不是看電視,睡覺,就是玩遊戲,不想去做,自己也很反感這種感覺,卻克制不住自己。

不過我有一個長處,當我開始工作了,我就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其他的都忘了。

稻盛和夫先生說的這個辦法很有效,對於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練習5秒鐘後立馬做,大腦會形成條件反射。慢慢的,做事情的效率就高了。

從開始克服拖延症,開始我們不一樣的人生,只有執行力不一樣了,結果才可能不一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