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難過億,一個45億?但留給「張藝謀們」的時間不多了

令狐伯光 發佈 2023-02-07T02:02:34.130963+00:00

2023年春節檔已經結束,本來有一部新片上映可能打破僵局,畢竟陣容還不小。那就是郭富城,梁朝偉主演的《風再起時》。

文|令狐伯光

2023年春節檔已經結束,本來有一部新片上映可能打破僵局,畢竟陣容還不小。那就是郭富城,梁朝偉主演的《風再起時》。講的又是香港雷洛和四大探長那點事兒,但我對於這部片子本來是有些興趣的。

原因就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是《踏血尋梅》的翁子光,已經是僅有幾個傑出香港青年導演之一。結果片子上映口碑太差了,一下子就沒有什麼興趣了,電影沒看就不分析電影本身了,還是從香港青年導演分析一下吧。

這個春節檔國產電影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主要就是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方方面面的水平,真的在當前國產電影裡是鶴立雞群的存在。

這代表內地青年導演接過老牌導演的班,畢竟春節檔除了張藝謀一個老將,《無名》程耳,《中國桌球》鄧超和《深海》田曉鵬都是75後,《流浪地球2》郭帆,《交換人生》蘇倫是80後。

這些青年導演生活在中國崛起的年代,反映到影視劇上對於電影工業,電影美學都更有追求,哪怕對於電影題材的突破也更有勇氣。

之前也寫過港台電影在當前華語電影裡競爭力越來越差的原因,但寫的都是電影題材和產業發展的匱乏,這部《風再起時》平台預測總票房難過億,這對於青年導演翁子光的發展只怕都有影響。

所以,港台電影的衰落只怕比我預想的還要快,畢竟青年人才是一個行業的未來,港台青年導演青黃不接的問題已經不輸演員了。

2023年春節檔的背後,隱藏著國產電影的一個大秘密

電影如果用大的領域劃分,大概能分為文藝片,類型片和商業大片三個類別。文藝片就像基礎科學,通常用來探索電影藝術的邊界。類型片就是應用科學,也是科學研究但會考慮商業化,商業大片就是商業化成功的科學技術,它通常用類型片去包裝。

所以,一個國家地區成熟的電影產業應該是個橢圓形的,文藝片是少數,畢竟探索電影藝術邊界從來是少數導演在玩,作者型類型片是主流,用來撐起豐富的電影市場,商業娛樂大片用來賺錢支撐前兩種類型。

港台電影衰落到什麼地步?比演員更嚴重的其實是導演,這一點我們能從文藝片,類型片和商業大片青年導演來看,青年導演定義從70後算吧(也叫少壯派),畢竟對於導演來講50歲往下是創作的巔峰。

香港電影因為曾經積累得最為深厚,現在青年導演層面還是比台灣輝煌一點。

一是文藝片青年導演三地最差,就是憑題材和現實尺度衝擊眼球,內地不能拍的題材多,所以影迷和文青挺追捧,但論電影美學,電影文本,電影技法和電影表達都沒什麼突破,甚至有一種「強說愁」的幼稚感。

這幾年的香港文藝片除了《一念無明》好些,其他像《麥路人》《濁水漂流》《媽媽的神奇小子》《一秒拳王》《叔叔》《金都》《淪落人》《翠絲》等等要美學沒美學,要文本沒文本,要技法沒技術,要表達沒表達。

充斥著一種那邊年輕人某類表達但藝術追求卻很差的感覺,你可是文藝片。

這不是我刻意貶低,衡量文藝片水平有兩個簡單邏輯,要麼你在國內外a類電影節獲獎,可以用來裝x。要麼你沒有獲獎的遺球,憑藉極高藝術成就和口碑讓觀眾念念不忘,討論的時候再裝x。

這些香港文藝片就《一念無明》好點,其它片子國外沒獎,金像獎幾個邊角料。影迷聞名前去看過都罵聲一片(包括我)。這類文藝片還剩下什麼?就是反映現實?哪個地區沒有現實反映,我需要看你這垃圾?

二是類型片有幾個不錯的導演,但和商業大片一樣警匪片占比過高。

《智齒》的鄭保瑞是72年的算一個,然後就是《風再起時》的導演翁子光,《少年的你》的曾國祥,陳可辛的弟子。麥浚龍也不錯,但《風林火山》被壓很難說他上限有多高。在我看來香港青年導演別無人才。

《悟空傳》後郭子健廢了,《大追捕》的周顯揚早就廢了。比較可惜的是《樹大招風》三位年輕導演,這部片子後都沒有什麼後續。

三是商業大片導演頂在市場的還是老人,徐克,陳可辛,王晶等;中堅力量林超賢、劉偉強、葉偉民、邱禮濤、李仁港、莊文強、麥兆輝等。相比之下,70後的鄭保瑞,梁樂民都算少壯派。

這幾年的香港警匪大片都是上述香港導演拍的,香港電影圈也不是沒有捧過新人,但不敢給新人拍商業大片,都是知名演員扶持那種,這導致新人導演不夠知名,而且這些新人導演未必多新,多數是技術工種轉正。

像古天樂的《犯罪現場》你知道導演是誰嗎?同理《明日戰記》導演呢?

其它類似香港導演還有一些,但也就那樣了。原因和香港演員一樣,因為整個文化產業衰落,老牌電影人都賺不到錢,扶持人也只能老帶新,整個行業喪失新人掌握大投資作品的勇氣,然後惡性循環。

經常出佳片,被譽為華語電影希望?台灣電影牛皮快吹破了

8090巔峰時代台灣電影處於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中間,商業電影比內地強些,但不如香港電影。文藝片比香港略強和內地一度在伯仲間,但2000年左右內地出現第六代導演後就落後了。

一是文藝片青年導演確實出了幾個劍走偏鋒的青年導演,而且水平不低。

《血觀音》的楊雅喆71年,《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的黃信堯73年。

這些年台灣文藝片神作還有一個《陽光普照》,但導演鍾孟寵是65年的,相當於內地第六代導演吧。

其它文藝片什麼《一家子咕咕叫》《罪後真相》《哈勇家》《白日青春》等等。就像那些香港文藝片一樣,既沒有藝術價值,又沒有美學追求,文本和技術也不行,影迷都夸不出口。

ps:很多人以為是台灣文藝片的《嘉年華》其實是部內地電影。

二是類型片上台灣懸疑片出了一個《目擊者之追兇》《緝魂》的程偉豪,還有81年的陳正道,還有其他優秀懸疑片犯罪片導演嗎?,程偉豪搞得恐怖片《紅衣小女孩》也就那樣了。

最後就是2022年憑藉《咒》出位的恐怖片導演,大陸沒法拍的別開生路吧。

ps:台灣曾經非常擅長青春片,愛情片和青春愛情文藝片,像《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就火出圈,但這幾年也沒有知名作品,還挺奇怪的。

商業大片上基本沒有了,本土沒有什麼商業大片,連來內地市場拍片老牌導演也沒有,陳國富搞幕後,李安沒回來,另外有幾個愛情片導演圈錢嚴重,全是流水線爛片,不值一提。台灣電影巔峰時期也不擅長商業大片,倒也正常。

文藝片,類型片崛起,商業大片眼花繚亂?華語電影即將「王者歸來」

很多網友印象里內地電影不行,審核和流量經濟狀態下有太多吐槽的地方,然而答案可能會讓很多人意外。

一是商業大片過於混亂,老牌大導演仍然占據半壁江山,但內地新勢力快要接班。

第五代剩下張藝謀,陳凱歌《偉大的勝利》出了預告,其它五代導演基本退隱或去世。晚半代馮小剛減產,姜文跟第六代的賈樟柯,婁燁和王小帥等一樣在拍文藝片。香港導演不贅述,除了個別成績越來越差。

第六代大導演除了寧浩和烏爾善拍商業大片(70後),其它人都是類型片導演。

演員轉型,名人轉型導演又占據了一波,這幫人拍的都是商業娛樂電影的,市場熱度高但是水平很有限。70後分別有吳京、徐崢、陳思誠、鄧超,80後則有王寶強、韓寒、郭敬明等等。

這幾年真正獨當一面的商業大片青年導演有這幾個,《流浪地球》代表科幻大片的郭帆,《繡春刀》《刺殺小說家》代表古裝大片的路陽,《無名之輩》《萬里歸途》的饒曉志,《藥神》《奇蹟》現實題材劇情片的文牧野,再到本來拍特效大片,後來拍什麼絕症三部曲的韓延。

還有些現實題材商業劇情片青年導演,基本上都是80後,《人生大事》的劉江江,《我的姐姐》的殷若昕等。這裡還沒算上動畫導演和喜劇片導演等。

二是類型片青年導演開始豐富起來,如果不是審核應該會更多。

像第六代導演《無名》的程耳是75後,武俠片徐浩峰是70後,犯罪片的曹保平,犯罪片的刁亦男是60後(但產量還高)。

犯罪片《心迷宮》《暴裂無聲》的忻鈺坤,懸疑片《平原上的夏洛克》徐磊,懸疑片+喜劇《揚名立萬》劉循子墨都是80後,愛情片《愛情神話》的邵藝輝90後。還有一票成績都差些的類型片導演,《風平浪靜》《熱帶往事》《兔子暴力》《幕後玩家》《受益人》等等。

三是文藝片青年導演呈現蓬勃之勢,已經有第七代導演的感覺。

我排第一檔的《路邊野餐》的畢贛,《春江水暖》的顧曉剛,《永安鎮故事集》的魏書鈞,現實主義導演《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沒了不講了,全部都是80後。

其他文藝片導演還有很多,我覺得弱了一檔吧,《過春天》《過昭關》《小偉》《隱入塵煙》《八月》等等,這些導演都是80後和90後,弱了兩檔的文藝片青年導演就更多了,這裡就不列了。

演員沒人了,導演也斷代?2023年春節檔後,華語電影又要行了

上面列舉的內地導演不能說十不存一,但沒有列入的青年導演很多。主要原因還是雖然有限制,有流量亂象的遺留,但內地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下是上升,而不是像港台倒退。有資本和熱錢進入能夠捧出導演,導演團隊的崛起自然也能捧出一些演員。

這個趨勢從2017年後左右開始,到現在時間還短加上3年「疫情」的衝擊,現在只是冒頭還遠談不上全面復興,更談不上崛起和繁榮。但是從《流浪地球2》和上面很多內地青年導演出現,到《滿江紅》襯托得老牌導演團隊的落後。

港台老牌導演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可以看看甄子丹的《天龍八部之喬峰》。現在《風再起時》感覺香港青年導演也沒跟上,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內地青年導演會接過老牌導演的班,扛起華語電影的大旗,只剩下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大家都懂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