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英國能成為歐洲需要的安全領袖嗎?

參考消息 發佈 2023-02-07T13:48:47.973800+00:00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月30日刊登芬蘭影響力創新研究所政策分析師黛安娜·米耶什特里的文章,題為《英國是歐洲需要的安全領袖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月30日刊登芬蘭影響力創新研究所政策分析師黛安娜·米耶什特里的文章,題為《英國是歐洲需要的安全領袖嗎?》。全文摘編如下:

1月24日傳來消息,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終於答應了烏克蘭及其最親密的歐洲盟友提出的向烏克蘭提供「豹」式坦克的要求,但歐洲各國元首並未爭相稱讚朔爾茨的果斷領導。相反,許多人擔心,這一決定來得太遲,是因為受到了外部壓力,而非因為德國決心展示反對俄羅斯的統一戰線。

為紀念《愛麗舍條約》簽署60周年,朔爾茨1月22日與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舉行會晤,敬酒、散步、討論歐洲的安全、能源和經濟政策,試圖平息聲稱法德夥伴關係搖搖欲墜的批評聲。

與此同時,英國前首相鮑里斯·詹森在基輔受到英雄般歡迎,仿佛他並未離開唐寧街。鑑於土耳其以瑞典支持庫爾德恐怖組織這一有爭議的說法為由反對北約擴大,以英國為首、通過英國的安全保證將北歐與波羅的海國家聯繫起來的「聯合遠征軍」,最近也被視為芬蘭和瑞典不能成為北約正式成員國情況下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法德戰略夥伴關係面臨麻煩,但一個原本不太可能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的候選國現在已經出現:英國。

儘管英國在政治上已離開歐洲,但作為第一個向烏克蘭提供坦克的歐洲大國,英國已再次成為歐洲安全政策的領導者。英國脫歐後的國內政治挑戰似乎並未削弱歷屆政府的外交政策雄心,每屆政府都把自己定位為烏克蘭的堅定支持者。這贏得了歐盟東翼各成員國的支持。這些國家都擔心,一旦烏克蘭陷落,自己將成為俄羅斯侵略的下一個受害者。

英國贏得了歐盟中最支持烏克蘭的那些國家的心,德國卻因未對烏克蘭的事業作出足夠貢獻而承受著越來越多的批評。然而,批評人士對法國的態度並不那麼嚴苛。在俄烏衝突爆發前,法國經濟與俄羅斯的聯繫不像德國與俄羅斯那樣緊密。

事實上,法國與德國之間存在實質性差異。在地緣戰略問題以及二者都稱為「主權」歐洲這一概念的意義上,德國與北約和美國的聯繫更緊密;法國則堅持戴高樂主義傳統,認為歐洲是全球各大國之間一股調停和「平衡」力量。兩國在能源政策上的分歧也很大:法國繼續支持核能,德國則正處於無核化最後階段。

向烏克蘭提供德國坦克一事凸顯了一個關於歐洲未來領導權的更重要問題,常被認為是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所說的一句名言體現了這一問題,「如果我想與歐洲對話,該給誰打電話?」

每個人頭腦中都浮現著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美國對歐洲安全承諾的未來會怎樣?沒有華盛頓的核保護傘,德國會謀求發展自己的核能力,從而導致法德關係更加險惡嗎?德國人不能確定美國是否會繼續無條件地為德國提供核保護傘。沒有哪個美國總統會在任何情況下為了柏林的利益而冒核戰爭的風險。若另一個核大國即英國堅定致力於歐洲防務,就能減輕德國的擔憂,降低巴黎與柏林之間競爭不斷升級的可能性。

60年前,在19世紀和20世紀民族主義過度高漲後,戴高樂將戰後法德和解稱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奇蹟」。回過頭來看,戴高樂的樂觀態度並不幼稚,1963年他與康拉德·阿登納簽署的《愛麗舍條約》在喬治·蓬皮杜以及維利·勃蘭特總理的東方政策時代後仍然存在。

在記者和政治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德國的「豹」式坦克和重返基輔的詹森身上時,我們應該問自己的真正問題是,我們正在目睹的是否真的是英國重返歐盟之列的第一幕——這一次是作為領導歐洲努力拯救烏克蘭的英雄。用戴高樂將軍的話說,這無疑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真正奇蹟。

來源:參考消息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