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逛服裝城買新衣裳

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發佈 2023-02-07T13:55:45.776041+00:00

很多人的記憶里,都有一座服裝城。「你穿上很好看!」「真合身,這個碼就行。」「便宜不了了,都沒賺你錢!」「你說那價錢,上貨都上不來。」「回來吧,賠錢賣給你。」春節期間,從北京回錦州過年的林婷,再次聽到了這些熟悉的聲音。

很多人的記憶里,都有一座服裝城。

「你穿上很好看!」「真合身,這個碼就行。」「便宜不了了,都沒賺你錢!」「你說那價錢,上貨都上不來。」「回來吧,賠錢賣給你。」春節期間,從北京回錦州過年的林婷,再次聽到了這些熟悉的聲音。

在回到老家的前後8天裡,林婷和母親共逛了4次位於火車站附近的地下服裝城,買了3件衣服、一頂帽子和一個牛皮挎包,花了540元。

自疫情發生以來,這還是林婷首次在服裝城逛街購物。「味道還是那個味道,記憶中的感覺,還在。」

36歲的林婷打小就常跟著媽媽逛服裝城,作為陪伴的補償,媽媽會買一個冰激凌或糖葫蘆給她吃。在她的印象中,10多年前,家裡所有的新衣服都購買於此。

服裝城,是服裝零售批發為主的貨品集散地,曾是不少縣城的標配,它不同於大型零售商業綜合體,在不少消費者眼裡,前者賣的服裝品牌小而雜,但可以砍價,後者大多是知名品牌且概不講價。

隨著城市升級改造以及服裝產業的發展,很多地方的服裝城漸漸退出城市,成為歷史。

錦州的地下服裝城能堅守至今,林婷頗感意外,「市民有了一個購物逛街的好去處,衣服售價不高,不像大商場裡,標價動輒過千。最主要的是,在這裡逛街,能找回曾經的美好時光」。

新變化

錦州站前的地下服裝城,現在的名字叫「地一大道」,但林婷始終記不住,因為在錦州提到服裝城,大家都清楚是哪兒,「好像根本就不需要一個很具體的名字」。

疫情前,林婷已經有些年沒逛過地下服裝城了。經常光顧的,是地面上鱗次櫛比的現代化的大型商廈。她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自從去北京上大學,她就一直購買品牌服裝。

年輕消費者之所以鍾情商場商廈,與購物環境有很大關係。「服裝城比較散亂,雖然也能淘到衣服,但缺少逛的休閒體驗。」林婷說。

但是,這次無意中走進「地一大道」,裡面的變化著實讓她眼前一亮。

熟悉的箱包店、皮具店、百貨店一如往常,但多了很多奶茶店、小吃店、手機貼膜店、美甲店等。儘管都是些外面很常見的消費業態,但出現在地下服裝城,林婷還是覺得很新鮮,其中不難看出服裝城管理者在創新方面所做的努力。

「地一大道」每個商鋪都呈現出鮮明的裝修和陳列風格,有工業風、卡通風、少女風,「看上去,比大商場裡相對統一的裝修更有特點」。

春節期間,前來逛街購物的市民很多。有些店鋪為了吸引顧客,會在店門口掛起一個諸如「進店有禮」的牌子,只要進店的人,都會得到一個紅包,裡面裝著印著好彩頭的祝福貼紙,可以放到手機殼上。只要在店裡購物,就會額外得到一個包裝精美的春聯禮盒。

邊走邊逛,時不時就遇到一個空間不大的奶茶店,冷熱飲都有。一家美甲店裡,坐滿了女顧客。在林婷的印象中,服裝城只賣服裝,「現在真是不一樣了」。

服裝城的購物環境讓林婷眼前一亮。圖/賈鳳芝

老味道

今年是林婷的本命年,媽媽送給她一件紅色毛衣,穿上去很喜慶。

「小時候放假,最期待父母帶著我去服裝城買新衣服、新鞋子。特別是過年,買到的新衣服拿回家就放起來,不到過年那一天,是一定不會穿的。」林婷說。

這件新買的紅毛衣,林婷也是在大年三十當天,才摘掉吊牌。穿上後,她在鏡子前轉了一圈,「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錦州人從前逛街,總要到服裝城。當年沒有萬達、新瑪特,更沒有天貓、淘寶。服裝城裡的衣服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服裝城就代表著時尚和潮流。

那時,當地人不管買不買東西,過年前總要去服裝城湊個熱鬧,有的就為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一下年的味道。

還有一對母女慢悠悠地逛著服裝城,張悅挽著媽媽的胳膊,一路東瞅西瞧,逛了一個多小時,沒買東西,「就是為了陪媽媽逛逛街」。

張悅說,自己的衣服大多是在網上購買,來逛服裝城,不是為了買,只是想「找找小時候的情懷」。

帶奶奶來服裝城買衣服的周虹告訴記者,自己從小是奶奶帶大的,之前沒有能力,現在上班掙錢了,就想給老人買幾件衣服。在網上買擔心號碼不合適,因此年前帶奶奶到服裝城看看,有合適的可以讓老人試一下。

「雖說如今網購發達,但對於小朋友和老年人來說,服裝城確實更方便些,價錢也比大商場裡的便宜好多。」周虹說。

在「地一大道」,多數服裝商鋪的客群以年輕人為主,但還是可以買到童裝和中老年服飾。服裝城的衣服售價,大多從幾十元到幾百元,「是多數人可以接受的價格」。

臘月二十九這天,林婷和母親又來到服裝城,入手了前一天看好的皮包和帽子。

在服裝城一個出口處,她看到很多人擠到一個賣襪子的攤位前一邊挑選一邊聊天,有說有笑,很是熱鬧。林婷說,這次春節回家逛服裝城,很開心。

林婷告訴記者,對於服裝城這個老地方,每個錦州人都有屬於自己那一段抹不去的記憶,它見證了城市的變化,也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希望服裝城可以更好地活下去」。

(□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