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東鄉記憶——除夕的燈火

歷史看地理 發佈 2023-02-07T15:47:54.677015+00:00

作者 :王貴新兒時盼過年,餃子誘人饞;晝夜鞭炮聲,鑼鼓震天喧。作為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鄉村少年,一進臘月就掰著手指頭數著過年。盼吃盼喝本是孩子的天性,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故鄉街頭大年三十晚上那團團迷人的燈火。老家在冀東南漳衛新河一帶,當地有春節掛燈、放燈、「烤沒陽兒」的習俗。

作者 :王貴新

兒時盼過年,餃子誘人饞;晝夜鞭炮聲,鑼鼓震天喧。作為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鄉村少年,一進臘月就掰著手指頭數著過年。盼吃盼喝本是孩子的天性,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故鄉街頭大年三十晚上那團團迷人的燈火。

老家在冀東南漳衛新河一帶,當地有春節掛燈、放燈、「烤沒陽兒」的習俗。臘月三十上午,當家家戶戶忙著請財神、包餃子時,村幹部便組織一干人馬,兵分多路進行「除夕燈火」準備工作。

一路負責街面「掛燈」。早在入冬後,村裡的工匠藝人們就提前打造了幾十盞內置蠟燭、外繪字畫的大型木框、紙面彩燈。大年三十當天,村民們用繩索、木樁成雙成對地將其懸掛在村莊主要街道兩旁。

【今年春節期間,在鹽山縣常莊鄉反劉村中街拍攝。】另一路則籌備村頭晚間「放燈」:準備一口大鐵鍋,鍋內盛滿棒子瓤(玉米芯),上面潑灑、攪拌助燃柴油,鍋外殼拴好供人抬護的繩架、扁擔。還有一路直奔生產隊柴草垛,扎制若干個高三四米、狀似煙囪的秫秸捆,沿村頭巷尾一一排開,分別豎立固定,夜晚點燃後謂之「烤沒陽兒」。

除夕傍晚,但見街上對對「宮燈」相擁,村頭秸棒林立,鐵鍋儲柴待燃。一切準備停當,靜等吉時到來。

俄頃,紅日西沉,鑼鼓震天,鞭炮驟起。霎時,街道臘盞點燃,彩燈齊放。在尚未通電的偏僻鄉村,數十盞華燈猶如點點繁星,照亮了村民世代居住的古老家園,映襯著鄉親們喜悅的笑臉。

「看!這盞是山水畫瑞雪兆豐年」「嚯!那盞是呂布戲貂蟬」……狹窄的街道上人頭攢動,擠滿了熙熙攘攘駐足觀燈的人。大家在燈前指指點點,流連忘返,久久不肯離去。

「咚鏘咚鏘咚咚鏘……」伴隨著震耳的鼓樂,街頭巷外的「放燈」環遊開始了。

猶如戲曲智取威虎山「山外點明子」的放燈儀式,由村鑼鼓隊和「管子會」(民間管弦樂隊,用傳統「工尺譜」演奏)開道,呼呼躥著火苗的鐵鍋在眾多壯漢輪流抬護下,幾位長者手持鐵鉗,將蘸滿油料、滾滾燃燒的棒子瓤一撮撮、一堆堆隨意撒落在街頭、村口、路旁。村周圍頓時光華四射,地面點點星火宛若條條彩帶,將村莊內外裝點得燈火通明、溢彩流光。眾村民歡呼雀躍,孩子們追逐嬉戲,好不熱鬧。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燈火晚會的高潮是「烤沒陽兒」。

遊人如織的「線」狀放燈聯歡人流過後,「點」狀篝火「烤沒陽兒」姍姍登場。傾巢而出的村民們,各自就近圍坐在街頭一簇簇豎起的秸稈周圍,幾乎是同時點燃的十幾處柴棒火焰,瞬間把鄉親們的臉龐映得通紅。

巨型「火把」時而烈焰升騰,火光沖天——「收高粱」;時而微風徐來,火勢低垂——「收穀子」。鄉親們以莊戶人特有的淳樸,一遍遍呼喊詮釋著他們熟悉的稼穡農桑,殷殷期盼、憧憬著來年五穀豐登的美好年景。歡樂的「篝火晚會」一直持續到夜近三更,星光慘澹,燈火闌珊。

多少次除夕期待,多少個東方既白。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昔日的快樂少年變成了白首老翁。五六十年前村民們單調、貧乏的物質文化生活,如今也早已被內容豐富、色彩斑斕的現代綜藝活動所替代。

彩燈遠去,篝火不再;但鄉愁日盛,年夜長存。伴隨著年輪的增長,兒時故鄉那簇簇璀璨迷人的燈火不僅從未泯滅,而且歷久彌新,愈發明亮,永遠閃耀在「村外赤子」的心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