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家風,展示非遺,給湯圓填滿「文化餡兒」——博物館裡不一樣的元宵節

雲南廣播電視臺 發佈 2023-02-07T20:46:15.853196+00:00

雲視網訊(李麗萍 張競航/文 朱文津 邱海凌 實習生夏圖男/圖)元宵佳節月兒圓,全家團聚過大年。2月5日,雲南民族博物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活動」之「正月十五鬧元宵」家風文化主題活動,讓人們在濃濃的年味中感受家風文化與傳統節日的碰撞。

雲視網訊(李麗萍 張競航/文 朱文津 邱海凌 實習生夏圖男/圖)

元宵佳節月兒圓,全家團聚過大年。2月5日,雲南民族博物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活動」之「正月十五鬧元宵」家風文化主題活動,讓人們在濃濃的年味中感受家風文化與傳統節日的碰撞。通過「經典話劇」「趣味燈謎」「非遺展示」「創意集市」以及「民族賽裝」等板塊,為觀眾帶來趣味體驗的同時,傳遞「家風好·政風清·民族興」的價值理念。本次活動也是昆明市西山區福海街道辦事處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街道的活態化呈現。

在雲南民族博物館喜氣洋洋的主展廳外,充滿煙火氣息的非遺創意集市為活動拉開序幕。進入展廳,精心設計的「家國情懷」展板裝置吸引來訪觀眾紛紛駐足打卡。大廳中央的火紅燈籠和兩旁各具特色的非遺手藝體驗區共同打造了一場群眾共樂共享的遊園盛會。大家看話劇、猜燈謎、捏麵塑、印年畫、吃湯圓、賞茶藝,在歡聲笑語中體驗中國傳統民俗年味,在非遺技藝中領略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

小聶耳的家風家訓

「媽媽,我要好好做人,我要好好學習」。與外面的熱鬧氛圍不同,在博物館報告廳內,長春小學話劇社的師生們正演繹著《聶耳和母親的故事》。在雲南這片熱土上,從古到今湧現出了無數從「克己」「修身」到奉獻的楷模,他們愛國、愛家、傳承良好家風。台上小聶耳的話穿越時空讓觀眾感受到了聶耳母親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在小藥鋪里,聶耳母親默默支持著子女們讀書成才,教會了小聶耳如何為人處世。母親的堅強和擔當、嚴格的家規和有愛的家庭氛圍,都為聶耳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聶耳與母親之間深沉的愛讓觀眾淚目。長春小學校長劉春介紹,整個話劇由40多位師生傾情出演,父母是孩子的導師,家庭是孩子的港灣和起點,家風是立身於世的品德,支撐著和諧向上的社會風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聶耳和母親的故事》意在讓孩子們從優秀家風家訓中汲取道德力量,凝聚「崇德明理、向善向上」的家庭價值共識,會學習,懂傳承,將來為家為國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妙趣橫生的燈謎活躍節日氣氛

「伯樂相馬之心,打一詩句」「一隻鳥,真奇妙,嘴巴叫,肝膽跳,打一器物」「我猜到了!這個肯定是哨子」…博物館大廳熱鬧非凡,各式各樣的燈謎掛滿庭前、廊下,來往的遊人駐足其中,或蹙眉沉思,或與同伴討論,解出謎題的歡天喜地去兌獎,沒解出的暗暗努力。猜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妙趣橫生的文字遊戲不僅增長了知識儲備,也使節日氣氛更加活躍。燈謎活動如火如荼地在進行,非遺展示和互動也是熱鬧非凡。

剪紙、麵塑、烙畫、傳拓,非遺展示促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博物館元宵節活動現場,合虛民族民間文化傳習館館長王仲德為大家帶來剪紙、麵塑、烙畫、傳拓等雲南民族民間工藝,通過現場教學和展示等方式,吸引不少人來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

剪紙藝術源於民間,無數的手藝人通過對現實事物的抽象刻畫,以富有吉祥意味的圖案形式表達情感。剪刀上下飛舞,框架之處大刀裁剪,細節之處精雕細琢,紅艷艷的紙剪出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圖案,喜慶氛圍呼之欲出。懷趨吉之心,追求生活之美,這是剪紙的魅力,也是剪紙最大的文化內涵。

一捏、一揉、一搓,屏氣凝神,用小刀靈巧地點、切、刻、劃,片刻之後,一個個靈動的小兔子活靈活現在麵塑師手中躍然而出,吸引著小朋友們躍躍欲試,捏出一個個屬於自己的「小福兔」。傳統的麵塑多以神話傳說及十二生肖為主,神態生動,色彩艷麗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

除卻傳統意義上的刺繡,我國還有一種古老的技藝——「火針刺繡」,也就是烙畫。一方木板,一隻鐵筆,筆尖落下,青煙騰起,精美畫作便慢慢呈現。這種藝術形式對技法要求極高,不僅要把握好下筆力度,更要控制好火候,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型。用薄木片創作的鏤空烙畫顯得別具一格。

「宣紙浸潤敷器物,朱墨撲拓現原本。」是傳拓的真實寫照。將輕薄柔軟的宣紙覆於刻有圖案、沾了墨的器物表面,用刷子「打紙入凹」,隨著墨在紙上氤氳開來,紋理開始在宣紙上凸顯,一幅清晰的畫面徐徐展開。在複印機、照相機發明之前,傳拓是信息的重要傳播媒介,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印刷術」。

傳習館館長王仲德介紹,傳習館旨在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挽救瀕臨失傳的民族民間絕技,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組織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人,形成系統的民族文化傳承模式,開創一條傳承保護與創新並舉之路。

穿在身上的歷史與藝術,民族賽裝展風采

民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歷史與藝術,更是走向世界的時尚。報告廳內,身著漢服的女子用妙曼的舞姿盡情展示著漢服的獨特風情;優美的音樂聲中,妝容精緻的模特們,腳踩著模特步,一身古典旗袍,裊裊婷婷,風姿綽約;時裝隊穿著由各色民族服飾走上台一一展示,多元與融合的碰撞,古典與現代化的結合,向觀眾展示著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內涵,擴展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與深度,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處處盛開。

雲南繡師讓刺繡技藝煥發青春

繡師李雲晨安靜地坐在展廳一側,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縷縷絲線交錯橫生、錯落有致,荷花荷葉相互映襯、栩栩如生,靜靜宣洩在歲月的當口,悄然綻放華彩,讓人大飽眼福,足以撫慰心靈。一旁的精細的繡品讓人讚不絕口,散發著與眾不同的光澤。

「我在刺繡時只碰針不碰線,通過撐握摩擦力和用線角度可以使繡品呈現不同的光澤,所以刺繡又是纖維藝術。」李雲晨13歲開始學習手工刺繡技藝,目前是中國最年輕的男性刺繡大師。20年刺繡功底的他將個人心得體會與傳統技藝結合,推出的潑墨亂針繡技法將刺繡推進到一個更高點。作為雲南繡師,李雲晨讓古老的刺繡技藝煥發出更多青春與精緻。

創意集市上翠綠螞蚱奔你而來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創意集市上或蒸或烤的面兔和面魚的色澤和造型讓人食慾滿滿,穿著各色民族服飾的小人偶鮮艷奪目,棕編攤位前也是人氣不斷,鬧元宵的孩子們人手一隻翠綠的小螞蚱。這種用棕葉編制的小玩具充滿了兒時記憶。只見攤主胡建飛手握棕櫚葉,手指靈活轉動,大約十分鐘就編出一個精巧逼真的小螞蚱。棕編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2011年,棕編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棕編攤位上,小動物們排排坐,蛇、蜈蚣、蜘蛛、鱷魚……儼然一個桌上迷你版「動物世界」。棕櫚葉的天然色彩使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黃綠色,大自然賦予的顏色加上形態栩栩如生,它們彷佛活了一般,下一秒就要奔你而來。

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凝聚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激勵人民奮發向上,寄託對來年的祝福與希望。博物館裡不一樣的元宵節在弘揚家風文化和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努力營造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節日氛圍。

本次活動由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雲南民族博物館、雲南廣播電視台承辦,西山區民族宗教事務局、福海街道辦事處、長春小學、合虛民族民間文化傳習館、雲南涵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