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自從寫了《三體》的劇評,在各個平台上我收到很多留言。
其中關於原創角色和劇情,以及小說還原度的討論是最多的。
似乎就無形間引出了一種對立關係。
原著黨VS影視黨。
他們在網上針鋒相對的程度,不亞於ETO里的降臨派和拯救派。
夾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存在,好像也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做「書粉劇粉雙擔」。
這個現象,其實在國產劇圈裡早已是習以為常的情況了。
因為國產劇大多都是找個小說改一改就拍(原創劇本顯得好珍貴),大部分都曾因「魔改」遭到不少書粉的詬病。
但《三體》的特殊性在於,喜歡這本書的原著黨數量極多,數量級遠遠超過了其他的影視劇。
因此劇版《三體》在還未開播前,就已經處於了風口浪尖的位置。
現在整部作品已經播完,原著黨和影視黨的討論仍然沒有休止。
原著黨厭惡諸如慕星等原創角色的過分加戲,影視黨則認為此類人物能夠幫助更好去理解劇情,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看過小說的。
誰贏了?
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都沒錯,也沒有輸贏之分。
畢竟看劇看片,都是給自己看的,不必討好或者融入別人,保留自己的感受就行了。
好的就表揚,不好的就批評,沒關係。
如果非要去強行定位的話,葉秋臣應該屬於前文所述的那種「雙擔」。
我既喜歡原作小說的精煉和犀利,也喜歡影視劇為了收攏更多觀眾進行的適度改編。
總體而言,《三體》劇版的優點是多過於缺點的。
之前我在劇評里就曾寫過,若以五顆星為滿,紅岸和三體遊戲部分做到了高達七顆星的水平,自然彌補了冗餘贅肉三顆星的不足。
對於原著黨和影視黨之爭,我也有一些淺見與大家分享。
且不論是不是看劇讀書,世界上任何事都不適合走極端。
這句話慢慢品,就越來越有滋味。
類似「我絕對不能接受」此種觀點,都有過於偏激的嫌疑。
當然,每個人都極端過。
葉文潔有,汪淼有,大史也有。
他們身邊的人,在大事或小事上,也許均面臨過非此即彼的抉擇。
然而,正如葉秋臣在《流浪地球2》的影評中所寫的一樣,有時候不必爭得你死我活,是可以兼收並蓄的。
例如劇版《三體》中,汪淼與女兒互動的戲份就非常巧妙,將人從對物理學的絕望直接拉入對未來的希望上。
此時如果非要強調汪淼生的是兒子,這就沒必要,顯得過於計較了。
道理雖然簡單,可是大多數的人卻很難從牛角尖里鑽出來。
我必須承認,現在的劇版《三體》存在刪減空間。
能夠一帶而過的戲份和反覆強調的信息,某些人物的多餘行為,都可以執行被砍掉的操作。
就像做手術去切掉一些瘤狀物,臟器呈現的狀態會更健康。
然而若是問一句,這些東西會影響此劇是一部優秀的改編劇嗎?
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我的回答是,不影響。
但最好的答案或許是——不要回答。
保留個人的意見和看法,不去強迫旁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僅陳述所想所思即可。
分享而已,不必爭得頭破血流。
這也是葉秋臣近期想要追求的思想狀態。
因為最近遭遇了一些突發情況,所以我現在腦子裡亂鬨鬨的,像一團毛線糾纏在一起,上面如果有哪些話表達不到位,或者牛頭不對馬嘴,請見諒。
最後,願將來之事,一切順遂,如意長安。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