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 坦然變老有助延壽

北京老年醫院 發佈 2023-02-07T22:32:26.261852+00:00

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學系主任 劉曉紅,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一科主任、主任醫師 張守字。

心態積極生活有目標 穩住慢病維持好功能

坦然變老有助延壽

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學系主任 劉曉紅,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一科主任、主任醫師 張守字

生命時報記者 :張 健


從1800年至2017年,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翻了2.5倍,從30歲提高到了73歲。人類雖然活得更長了,但處於健康狀況不佳的時間也更長了,尤其是老年階段。

近期,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歷時4年隨訪、納入近1.4萬名50歲以上美國成年人的研究,發現提高年齡滿意度(aging satisfaction),有助維持晚年健康,改善生活福祉。

年齡滿意度高,死亡風險降43%

年齡滿意度,指人們對自己所處的年齡段和身心健康狀態是否感到滿意。

上述研究根據參與者對年齡自我報告的滿意度,由高到低分為4組。在4年隨訪期間,研究人員評估了他們的年齡滿意度變化與五類指標的關聯。

五類指標由35個健康指標和幸福結局評價構成:

一是身體健康,包括全因死亡率、慢性病數量、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癌症、心臟病、肺病、關節炎、超重或肥胖、身體功能受限、認知障礙、慢性疼痛和自評健康;

二是健康行為,包括酗酒、吸菸、少動和睡眠障礙;

三是心理幸福感,包括正向情緒、生活滿意度、樂觀、生活有目標、對於健康和財務的掌控力;

四是心理問題,包括抑鬱或抑鬱症狀、絕望、負面情緒和約束感;

五是社會因素,包括孤獨、是否與配偶或伴侶同居,以及子女和親友接觸頻次。

結果顯示,與年齡滿意度最低組(滿意度為0~25%)相比,年齡滿意度最高組(滿意度為75%~100%)的參與者有更好的身體健康狀況。

與年齡滿意度最低組相比,年齡滿意度最高組的參與者全因死亡率降低43%,頻繁鍛鍊的可能性增加23%,睡眠障礙的風險降低23%。

在社會和心理因素方面,與不滿意的同齡人相比,對變老持更積極態度的人更樂觀,更具有目標感,更不容易有孤獨和抑鬱。

「這項研究證實,個人主觀能動性對於健康影響很大。」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學系主任劉曉紅說,在清晰認知自身健康的基礎上,面對老年階段出現的體力下降、容顏衰老,能坦然接受,身體會更健康,健康行為更多,心理幸福感和社會成就感更強。

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一科主任、主任醫師張守字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對年齡滿意度高的人,會覺得自己在生活中『很有用』,日常精力較旺盛,他們更可能有更多健康生活方式,沒有慢性病或慢性病控制得較穩定,整體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維持在較高水平。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他在門診中遇到一位80多歲的痴呆患者,治療十幾年了,依然能做到與人簡單交流,自己行走、吃飯,也沒有大小便失禁等問題,很少有營養不良、衰弱等軀體併發症。

「很多痴呆患者,患病十幾年早就臥床不起了。但這位患者與老伴都是積極接受現實、主動干預的人。他的老伴會在家裡教他背唐詩、畫畫、養花種草,十幾年來,他自己也堅持規律服藥,樂觀面對。」張守字說。

不必抗拒增齡帶來的改變

隨著年齡增加,人體器官和生理功能逐漸老化。

例如,從40歲開始,視力調節能力會下降,出現老視眼(俗稱老花眼)、對暗適應變差。

肌肉含量在50歲後,每10年會下降8%;75歲後每10年下降15%;到了90歲,肌肉含量約為年輕時的40%。

從65歲開始,60%~70%的老人會出現聽力下降。

年齡是老年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所以,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癌症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都隨年齡增加而升高。

劉曉紅說,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上述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面對年齡帶來的改變,有的老人得知自已患有脂肪肝、慢性胃炎等會特別沮喪,常抱怨「一身都是病!」

有的老人會比較樂觀,還經常進行鍛鍊或有很多興趣愛好,即使他們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但總體健康情況也會比同齡人好很多。

在她的老年科門診或消化科門診中,老年患者里10例中約7~8例有心理問題,擔心健康、醫療、死亡和親人的各種問題,出現了焦慮,甚至抑鬱情緒。

「我們不必抗拒增齡帶來的衰老和疾病,每個人終將老去,健康老化關鍵在於個人。」劉曉紅說,麥肯錫健康促進研究院202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全球每人至少可多享受6年高質量人生。

首先是掌握維護健康所需的基本知識

其次是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個人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中占比達60%,而醫療占比不到10%;

最後要保持積極心態,提高對年齡的滿意度,加強健康素養,可以增加健康行為,穩定慢性病,健康行為反之也能促進心態積極。

樹立現代健康觀

專家們表示,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對衰老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每個人都應樹立現代健康觀。對於進入生命後半程的老年人來說,要把對疾病的關注轉變為對個人功能狀態的維護,提升個人和全家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劉曉紅介紹,現代健康觀念有四大特徵:一是強調整體,認識到身體、心理、社交和精神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身體健康的要求是一個人可以勝任體力活動和日常活動而沒有感到明顯不適,包括感官能力不影響日常生活、有充沛精力和活力,以及不受疼痛和疲勞的折磨。心理健康是具備應對正常壓力和不利事件的韌性,同時保持積極而現實的自我意識。社交健康則需要擁有健康、有益、真誠、相互支持的人際關係。精神健康指的是為自己生活賦予意義的能力,只有精神健康,才能擁有強大的使命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是追求更優。在考慮個人生理條件的情況下,應追求在身體、心理、社交和精神每個維度都達到最佳狀況,而不是僅以沒有疾病為目標。例如,視力下降的老人,積極治療並佩戴老花鏡就可以達到不錯的狀態,這就是追求更優。

三是功能導向。人們只有充分享受生活,健康才有意義,追求健康的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功能,比如投身志願服務,在追求個人成就的同時為社會做貢獻。

四是多重因素影響。即認識到健康受許多因素影響,要積極採取健康行為、干預措施,遠離不健康環境。

張守字說,提升老人的年齡滿意度,要注重心態和觀念的調適

第一,要尋找目標、感受價值。有些人退休後或步入老年階段,就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產生無用感,建議尋找一些符合個人價值觀的目標,如照顧孫輩、立志於環境保護等。
第二,識別關於老年的負面信息,
拒絕偏見。建議多了解權威科學的健康知識,積極維護健康、維持功能,認識到任何年齡段改善健康行為都不晚。

第三,保持社交活躍。社會孤立和孤獨會導致老人生活滿意度低、抑鬱、自尊心低和日常生活活動困難。

第四,嘗試新鮮事物。學習新技能有助提高記憶力、自尊心。有一技之長的老年人可以帶徒弟,將技藝傳授給年輕人,獲得成就感。

轉自:《生命時報》 2023-01-10 第1672期 第24版

受訪專家:張守字,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一科主任,主任醫師。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全國「憶路同行」痴呆關愛聯盟秘書長,北京神經內科學會認知障礙及相關疾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認知心理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委,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抗衰老研究分會常委,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認知障礙分會常務委員。從事神經內科專業及老年病學專業20餘年,專業特長為老年變性病(老年性痴呆、額顳葉痴呆、帕金森病等)、腦血管病、焦慮及抑鬱等疾病的診治。在老年性痴呆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治等方面的研究有所建樹。主持及參與合作重大課題多項,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編寫專著多部。曾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附屬醫院進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