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發掘單位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02 項目負責人
張溯
一、遺址發現及前期工作
跋山遺址位於山東省沂水縣河奎村,魯東南沂蒙山腹地沂河上游,北距跋山水庫約300米。2020年7月,因水庫泄洪致使地層內象牙出露而被發現。2021年初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石製品、動物骨骼及部分骨製品等5000餘件。2022年遺址轉為主動性發掘,發掘面積50平方米,出土文化遺物近5000件,並發現早期人類活動面。遺址瀕臨河道,目前已修建圍堰及工作方艙等保護設施,在原址保護的前提下持續開展發掘工作。
2021年4月,對跋山遺址進行首次發掘,依據文化堆積殘留情況,將遺址為南北兩個發掘區。北區保留文化堆積的①-⑦層,南區保留⑤-⑭層,二者疊加後整個地層堆積厚近8米,劃分為14個文化層,每個層位均有石製品出土,分別對應第一至第十四文化層。
2021年度清理北區的第①至④層,南區第⑤至⑧層。其中第⑦、⑧文化層是遺址的主文化層,出土文物占比約90%。初步光釋光測年數據顯示第一文化層形成時間為距今6.1萬年,第⑦文化層接近7萬年,第⑫文化層為10.4萬年,第⑬文化層所出象牙經鈾系法測年為不晚於9.9萬年。文化時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
二、2022年度發掘收穫及初步認識
2022年發掘面積為50平方米,其中南區發掘面積近35平方米,北區4平方米,沂河對岸階地試掘面積約11平方米。按照舊石器考古發掘方法,在文化層內劃分操作層,以5厘米為一水平層逐層向下揭露。截止到2022年11月初,已清理至第⑭文化層,共清理出土石製品及動物骨角化石近10000餘件。石製品主要以附近山體富集的脈石英為原料,兼有部分石英岩和燧石。
目前將整個剖面分為四套堆積:
①-⑥層對應上部文化堆積,時代在距今6-7萬年,表現在地層亞黏土和含有風化殼頁岩角礫的粉砂質黏土堆積,僅有石製品而無動物化石出土。
⑦、⑧層為具有原地埋藏性質的、但受洪積影響較大的堆積,其中第⑧層可以分為兩個亞層,其下部有棕紅色黏土出露,僅在東剖面可見。此二層表現在以包含粒徑不一的石灰岩礫石為主的灰色粉砂層,出土大量文化遺物。包括錘擊、砸擊石核,盤狀石核及各類石片,工具類可見石球、石錘、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鑽及鋸齒形器等,出土的動物骼化石種類豐富,目前可鑑定的屬種包括:古菱齒象、披毛犀、原始牛、野牛、普氏野馬、野驢、野豬、麋鹿、赤鹿及小型鹿科。
⑨-⑪層系具有河漫灘性質的堆積,每層均可細化為多個亞層,表現為水平層理的各種粉砂堆積。同樣出土數量豐富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
⑫-⑭層為下文化層,其中第⑬、⑭層時代最早,年代或在距今10萬年前。出土以古菱齒象和披毛犀為主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極為豐富。目前已發現7個古菱齒象下頜(至少代表7個個體)及2個披毛犀頭骨,甚為完整。石製品出土數量頗豐,且包含類型十分豐富。
第14層應系階地底礫層,物源來自臨近山體,為磨圓度較高的石灰岩和頁岩。該層目前判斷為人類活動面,即古人類在河灘出露的礫石面上進行打制石器、肢解動物等行為的場所。表現在石製品類型最全,包括石錘、石砧及大量碎屑類(小於2厘米),與此上文化堆積均不相同。結合石製品磨蝕程度較重來看,應後期受到過河流沖刷。
同樣值得注意的第⑬層,該水平層內分布著大量礫石,石器和動物骨骼化石伴生,出土了完整的披毛犀頭骨化石及古菱齒象下頜骨、肩胛骨、尺骨、橈骨、股骨等。完整的象的骨骼化石是否來自同一個體,出土的石器與動物骨骼是否全部存在直接聯繫等問題目前正在開展相關研究。
出土的具有人工加工痕跡的象牙制鏟形器系國內首次發現的對古菱齒象門齒進行加工利用的情況,結合本層還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骨製品,不排除跋山遺址的早期占有者已經擁有對動物骨骼進行磨製的思維和技術。
三、多學科研究合作
目前遺址正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華東師範發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合作,以期提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已開展的科研項目包括對象牙制鏟形器的三維建模及初步電鏡觀察、遺址地層堆積的系統採樣工作(測年土樣及環境樣品的採集等)、中上文化層石製品、動物化石的初步分類等室內整理工作。因受疫情和合作單位任務積壓等限制,石製品殘留物分析、微痕分析、動物化石、古DNA樣品分析等研究工作等正在進行中。
四、跋山遺址學術價值
跋山遺址是目前山東省發現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地層連續,堆積厚重,文化時代跨度較大。跋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及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尤其是以古菱齒象為主的動物骨骼化石與大量石器間雜分布,為研究、復原晚更新世中晚期古人類對遺址的利用情況及生計方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學材料,對建立我國東部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序列,論證中國—東亞人類的連續演化,研究當時人類加工工具的技術特點、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復原古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具有重大價值與意義。
編輯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黃雪芮
覆審 | 馮朝暉
監製 | 李 讓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