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產戰機首次在國產航母起降!距離殲-15和山東艦還有多遠?

軍備解碼 發佈 2023-02-13T03:48:39.108801+00:00

2023年2月6日,印度國防部宣布自研的「光輝」戰鬥機艦載型號,在其航母「維克蘭特」號上,完成了首次起降。

2023年2月6日,印度國防部宣布自研的「光輝」戰鬥機艦載型號,在其航母「維克蘭特」號上,完成了首次起降。這是自「光輝」艦載機於2020年1月11日,完成首次航母起降後(當時從購自俄羅斯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上完成),取得的另一個里程碑事件。鑑於中國海軍的航母事業,是在國產殲-15艦載機與山東艦合體後真正騰飛,因此印度海軍的新突破,就被輿論理所當然地視為試圖追趕中國的標誌動作。

印度和中國在二戰後的總體發展節奏很接近,但在航母領域並非如此。憑藉與英國的良好關係,印度在60年代就正式組建航母編隊,並在與巴基斯坦的實戰中表現出色,而這時航母對中國海軍來說還遙遙無期。到80年代,印度又追趕潮流裝備了新一代垂直起降戰機,成功實現了戰力更新,更非當時航母還不見蹤跡的中國海軍可以比擬。90年代是一個關鍵時間點,乘著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的戰略機遇,中印兩國都獲得了部分蘇聯海軍航母遺產。中國購得的「瓦良格」號噸位更大、潛力更大,不過狀態很糟糕,印度則完全反過來,但兩者的收穫總體上大致相當。

真正的關鍵抉擇發生在21世紀初,當時印度同時啟動了兩艘航母的發展計劃,即分別向俄羅斯採購「戈爾什科夫」和自主建造「維克蘭特」號航母。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做法,之前只有蘇聯、法國、英國完成過類似項目,很難想像當時連正經大型軍艦都未建造過的印度造船工業,能承擔如此重任。相比之下,中國在獲得「瓦良格」號後,走的是先修復舊裝備,再複製優化建造的穩健道路。因此,雖然「瓦良格」號的噸位更大,但技術風險反而更低。

在航母平台之外,兩國航母艦載機同樣帶有濃郁的蘇聯血統,其中印度接受俄羅斯建議,直接採購了米格-29K作為主力裝備。後來俄羅斯也曾向中國海軍推銷米格-29K和蘇-33,但經過一番波折後,中國海軍還是選擇自主研發,也就是日後的殲-15。當然,殲-15和蘇-33在技術上仍然高度相似,可以認為是蘇-33的中國版本。到2012年,殲-15與完成修復後更名為遼寧艦的航母平台進行磨合,實現了中國海軍歷史上第一次海上航母著艦。

從理論上來說,這時中國已經實現整個航母作戰體系的國產化,只有部分歷史遺留部分仍然來自蘇俄。最終到2019年12月山東艦服役時,海軍真正完成第一個國產航母戰鬥編隊的組建。不過,此時殲-15仍然使用俄制AL-31發動機,換裝渦扇-10實現完全國產還要等到2022年。

從2002年「瓦良格」號抵達中國,到2019年山東艦服役,中國海軍耗費了17年時間,取得的進步也是之前幾十年都無法企及的。相比之下,印度海軍規模更龐大的雙航母並行發展規劃則屢出問題,時至今日也僅完成了第一步,即從俄羅斯採購航母並搭載米格-29K艦載機。更進一步的國產「維克蘭特」號航母,雖然已在2022年秋季服役,不過目前尚未正式搭載航母艦載機。印度領先中國40多年的航母發展經驗優勢,已在短短的20年間被徹底逆轉。

時至今日,中國海軍在航母領域的真正發展目標已經很清晰,那就是福建艦為代表的電磁彈射航母,以及真正自主發展的新一代殲-35隱身艦載機。目前,福建艦正在碼頭舾裝,預計在2024年即可出港海試,估計2025年能夠搭載殲-35艦載機進入海軍服役。從技術上來說,我國新航母作戰體系的水平,在全球也僅次於擁有近百年航母發展使用經驗的美國海軍。最重要的是,這一切完全擺脫了殲-15、AL-31F等蘇式裝備,全部由國內按照自身需求和技術水平出發推出的新一代裝備,既不存在受他國掣肘的隱憂,也能完全貼近海軍的作戰環境,非常值得期待。

與此同時,印度海軍的航母發展規劃,同樣是以擺脫進口裝備依賴、強調國產為核心,只不過這條中國海軍走起來順暢的道路,在印度海軍的腳下卻遍布荊棘。無論是「光輝」艦載機還是「維克蘭特」號航母,雖然都被賦予了「印度國產」的標籤,但本質上都是由印度生產最基本的船體、機體,然後塞入從其他國家購入的核心零部件。整個研發過程,可以說是一路坎坷,由最初計劃的純國產零部件,在拖延多年後逐漸被進口部件取代,這個套路在印度三軍的諸多裝備中無出其右。從根本上來說,這不僅僅是印度國防部門的需求過於追求高大上,而且印度國防工業則過高估自己的技術實力,最終只能拼湊勉強過關的產品。

歷數「阿瓊」坦克、「光輝」戰鬥機,還有「維克蘭特」號航母的艱難歷程,印度軍方也早已明白其自產武器並不可靠,因此始終沒有放鬆對外採購先進裝備,甚至在很多領域都以外購裝備為核心。甚至此次實現起降的「光輝」艦載機,其實也並未在印度海軍的主力規劃之列,來自法國的高價「陣風」M艦載機,才是印度海軍用來爭雄海上的關鍵。從這一點來說,「光輝」這次在自造航母上起降,在理論上實現了全國產航母體系的目標,但就像每年「阿瓊」坦克在閱兵上的表演一樣,只具有紙面意義,若要實現量產並形成戰鬥力絕無可能。

站在2023年初,放眼看未來10年中印航母的發展,中國已經走出早期蘇聯航母的影響,正在快速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前進道路,這是數十年來只有美國和蘇聯海軍做到的壯舉。至於同樣追求國產航母的印度海軍,如果不能有效完善現有的「維克蘭特」號航母,那麼在未來也沒有再進一步的能力。以「國產」元素包裝新裝備,實則大量使用進口零部件填充,最終只能淪為徒具象徵意義的「表演裝備」。「阿瓊」如此,「光輝」如此,「維克蘭特」亦如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