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斷句專題練(附詳細答案)

老謝語文堂 發佈 2023-02-13T21:35:23.603315+00:00

「王欽若臨江人」「陳堯叟閬州人」是兩個判斷句,「臨江人」和「閬州人」均為賓語,分別在其後斷開,排除B項。

(2021·全國甲)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帝以問寇準,准曰:「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帝曰:「卿姑斷其可否,勿問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然後北伐耳!」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

A.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答案 C

解析 「入寇」是「入侵」之意,「時」作後句的時間狀語,應在「時」前斷開,排除A、D兩項。「王欽若臨江人」「陳堯叟閬州人」是兩個判斷句,「臨江人」和「閬州人」均為賓語,分別在其後斷開,排除B項。故選C。

參考譯文

九月,契丹大舉入侵,當時因為契丹敵寇深入中原,朝廷內外都震驚駭怕,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策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駕臨金陵暫避。陳堯叟是閬州人,請求皇帝駕臨成都暫避。皇帝用這件事去詢問寇準,寇準說:「不知道是誰替陛下籌劃這兩種策略?」皇帝說:「你姑且判斷這兩個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詢問是誰出的計策。」寇準說:「我想要找到這個獻策之人,斬殺他們,用他們的血塗鼓行祭,然後北伐中原罷了!」

鞏固學案

一、高考真題練

1.(2021·全國乙)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節選自《通鑑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答案 C

解析 「多詐冒資蔭」修飾前面的「選人」,「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的意思是皇上因很多候選官員假冒資歷和門蔭,語意完整,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D兩項。「有……者」的意思是「有……的人」,為固定句式;「上欲殺之」的意思是皇上想要處死他,語意完整,故「有……者」和「上欲殺之」之間應斷開,排除B項。故選C。

參考譯文

戴胄忠誠廉潔公正耿直,被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選官員假冒資歷和門蔭,下令讓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處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發覺的人,皇上想要處死他。戴胄上奏說:「依照法律(這個人)應當被流放。」皇上生氣地說:「你想遵守法律,卻讓我失信於天下嗎?」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產生於一時的喜怒,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選官員多有欺詐行為,所以想要殺掉他們,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2.(2020·新高考Ⅰ)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楊漣劾魏忠賢,光斗與其謀,又與攀龍共發崔呈秀贓私,忠賢暨其黨咸怒。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忠賢詗知,先二日假會推事與漣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復構文言獄,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節選自《明史·左光斗傳》)

A.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B.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C.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D.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答案 B

解析 該句第一處不同是「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劾」的意思是檢舉揭發罪狀,其對象是魏忠賢及魏廣微的三十二條當斬的罪行,故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兩項。第二處不同是「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意思是說左光斗計劃呈上奏章,預先送妻兒南行回老家,故應在「先遣妻子」前斷開,排除D項。故選B。

參考譯文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楊漣彈劾魏忠賢,左光斗參與了他的謀劃,又與高攀龍共同揭發崔呈秀貪贓徇私,魏忠賢和他的黨羽都很惱怒。等到魏忠賢驅逐趙南星、高攀龍、魏大中,依次將輪到楊漣、左光斗。左光斗非常憤怒,草擬奏疏彈劾魏忠賢以及魏廣微三十二條應當處斬的罪行,打算在十一月二日呈上奏疏。左光斗先遣送妻子兒女返回南方。魏忠賢刺探得知,提前兩天借會同推選之事將左光斗與楊漣一起削去官籍。小人們還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獄,加上左光斗的名字,派差役前往捉拿。

3.(2019·全國Ⅰ)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答案 C

解析 畫線句子是由兩個分別以「賈生」和「吳廷尉」為主語的句子組成的,自然應在「吳廷尉」前斷開,排除A、D兩項。「門下甚幸愛」明顯不合事理;「門下」前省略了「於」,作「召置」的補語,排除B項。故選C。

參考譯文

賈生名為賈誼,是洛陽人。在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在郡中聞名。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異,就把他招來置於自己門下,非常器重他。

二、對點集群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長孫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識也唯高祖一見,深嗟異焉,乃攜其手而謂人曰:「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

宣帝時,突厥攝圖請婚於周,以趙王招女妻之。然周與攝圖各相夸競,妙選驍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慶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後使人數十輩,攝圖多不禮,見晟而獨愛焉,每共遊獵,留之竟歲。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兩箭與晟曰:「請射取之。」晟乃彎弓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而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而為攝圖所忌,密托心腹,陰與晟盟。

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突厥中指於涿郡仍恐染干驚懼,先遣晟往喻旨,稱述帝意。染干聽之,因召所部諸國,奚、室韋等種落數十酋長咸萃。晟以牙中草穢,欲令染乾親自除之,示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帳前草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奴罪過。」(選自《隋書·長孫晟傳》,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長孫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識也/

B.長孫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識也/

C.長孫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識也/

D.長孫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識也/

答案 B

解析 「通敏」的意思是通達聰慧,「略」的意思是粗略、廣泛,「書記」指書籍、奏記一類的文字資料,據此可知「通敏」與「略」之間要斷開;「略涉書記」「善彈工射」語意相關,結構對稱,「書記」後要斷開,排除A、C兩項。「人弗之識也」是賓語前置句,其中「人」作主語,指人們,故「名」與「人」之間要斷開,排除D項。故選B。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

B.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

C.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

D.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

答案 C

解析 就本題而言,尋找句子的主語和梳理句子的語意,是正確斷句的關鍵。此句共有三個主語:一是「攝圖」,二是「諸子弟貴人」,三是「其弟處羅侯」。據此可知,畫線句共包括「攝圖大喜,讓各位子弟貴人都和他做朋友」「(各位子弟貴人)希望與他親近,來學習彈射的本事」「攝圖的弟弟處羅侯名叫突利設,很得人心」三層意思。分析可知C項正確。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突厥中/指於涿郡/

B.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突厥/中指於涿郡/

C.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突厥中/指於涿郡/

D.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突厥/中指於涿郡/

答案 C

解析 「大業」是年號,「大業三年」是年號紀年法;「煬帝」是名詞;「榆林」是地名;「塞外」是名詞,表示地點;「突厥」是名詞,指突厥民族;「涿郡」是地名。結合上下文可推知句子的意思是「大業三年,煬帝巡幸榆林,想去塞外,布列軍隊耀武揚威,經過突厥領地,到達涿郡」。根據句意,可知C項斷句正確。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

B.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

C.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

D.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

答案 B

解析 此句共涉及三個陳述對象:一是「天子」,二是「諸侯」,三是「蕪穢」。意思是「天子所到之處,諸侯應親自灑掃,清除御行道路,來表示極為尊敬之心。如今牙帳前雜草叢生,我以為是留的香草呢」。此外,「幸」指皇帝親臨某地,其後應帶表處所的詞語,故「幸」「所在」中間不能斷開。綜合分析四個選項,可確定B項正確。

參考譯文

長孫晟字季晟,性情通達聰慧,廣泛涉獵書籍、奏記一類的文字資料,善於彈射,起初沒什麼名氣,沒有人賞識他。只有隋高祖一見他,就嗟嘆不已,認為他與眾不同,於是拉著他的手對人們說:「長孫郎武藝超群,剛剛與他交談,他又有很多奇策。未來的名將,難道不是他嗎?」

北周宣帝時,突厥的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朝廷將趙王宇文招的女兒嫁給他。但北周與攝圖各自爭著誇耀實力,精選驍勇之士來充當使者,(北周)於是派遣長孫晟作為汝南公宇文神慶的副使,送千金公主到突厥王庭。前後(被派遣的)使者有數十人,攝圖多不禮遇,唯獨對長孫晟特別喜愛,常常與他一起遊獵,留他在突厥待了一整年。曾有兩隻雕飛著爭肉吃,(攝圖)於是給長孫晟兩支箭,對他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拉滿弓縱馬上前,正好趕上兩隻雕因爭搶食物糾纏在一起,於是一箭射穿兩雕。攝圖大喜,讓各位子弟貴人都和他做朋友,他們希望與他親近,來學習彈射的本事。攝圖的弟弟處羅侯名叫突利設,很得人心,而被攝圖忌恨,(於是處羅侯)密派心腹,偷偷與長孫晟結盟。

大業三年,煬帝巡幸榆林,想去塞外,布列軍隊耀武揚威,經過突厥領地,到達涿郡。因擔心染干驚恐,先派遣長孫晟前往染干處喻示旨意,表達煬帝的意圖。染干聽了,便召集所轄各部落,奚、室韋等部落幾十個酋長都來了。長孫晟因考慮到牙帳前雜草叢生,想讓染乾親自除草,明示各部落,以顯示煬帝的威望,於是指著牙帳前的草說:「這草根很香。」染干馬上去聞,說:「一點兒都不香。」長孫晟說:「天子所到之處,諸侯應親自灑掃,清除御行道路,來表示極為尊敬之心。如今牙帳前雜草叢生,我以為是留的香草呢。」染干於是領悟說:「這是我的罪過!」

三、綜合模擬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漢武帝元光二年,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上召問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盜不已者,無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為擊之便。」上從恢議。元朔元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車騎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雁門。臨淄人主父偃上書。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高皇帝定天下,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高帝不聽,果有平城之圍。」嚴安上書曰:「昔秦王意廣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行十餘年,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秋,匈奴渾邪王降。是時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慾召誅之渾邪王恐謀降漢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渾邪之降也,漢發車二萬乘以迎之。縣官無錢,從民貰馬。民或匿馬,馬不具。上怒,欲斬長安令,右內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漢,漢徐以縣次傳之,何至令天下騷動,罷敝中國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詔曰:「朕將巡邊垂,置十二部將軍,親帥師焉。」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里,以見武節,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單于曰:「今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語卒,而單于大怒,立斬主客見者,而留郭吉,遷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讋,終不敢出,上乃還。(節選自《通鑑紀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時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恐/謀降漢/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B.是時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恐/謀降漢/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C.是時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恐/謀降/漢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D.是時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恐/謀降/漢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子/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答案 A

解析 「怒」的賓語應該是「渾邪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其間不可斷開,據此排除B、D兩項。「恐」「謀降漢」「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的主語都是「渾邪王」,其間應斷開,據此排除C項。故選A。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對邊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後擔任此職。

B.和親,常指漢族封建王朝與少數民族首領間的政治聯姻,文中指漢武帝與匈奴間的聯姻。

C.高皇帝,大多是中國古代開國皇帝的廟號,也簡稱「高帝」,文中指的是漢高祖劉邦。

D.夷狄,古代分別稱中國東方、北方的少數民族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數民族。

答案 C

解析 「大多是中國古代開國皇帝的廟號」錯。高皇帝是開國皇帝的諡號之一,不是廟號。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馬邑縣統帥聶壹建議,和親後匈奴已親信邊民,漢朝如果以利引誘匈奴並伏兵襲擊,定可戰勝;王恢則認為無須畏懼匈奴,應派兵攻打。

B.嚴安在給漢武帝的上書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貪求聲名,派蒙恬北擊匈奴,卻因在位時的窮兵黷武而招致天下叛亂,最終國亡祀絕。

C.因長安縣令未能賒買到足夠的馬匹以迎接渾邪王,漢武帝想處斬他。汲黯建議,對於投降的匈奴人由沿途各縣依次傳送他們即可,沒必要讓全天下都不安寧。

D.漢武帝親巡邊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單于,或一決高下,或俯首稱臣。單于大怒,斬殺了負責引見郭吉的官員,將郭吉扣留並流放至北海。

答案 A

解析 「認為無須畏懼匈奴」錯。原文中王恢說「匈奴侵盜不已者,無他,以不恐之故耳」,意思是匈奴因為不害怕漢朝而接連進犯,並不是他「認為無須畏懼匈奴」。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行十餘年,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里,以見武節,威匈奴。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歷經十多年,百姓痛苦得無法生存,在路旁樹上上吊自殺,死去的人接連不斷。(得分點:行、自經、相望,句意通順)

(2)統率十八萬騎兵,旌旗首尾相接達一千多里,以顯示武功,威懾匈奴。(得分點:勒、見、威,句意通順)

12.主父偃對漢武帝採用什麼論說方法進行勸諫以達到什麼目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引用《司馬法》中的話,再用高皇帝不聽勸諫而被圍困之事,來勸諫漢武帝不要輕易對匈奴用兵。

參考譯文

漢武帝元光二年,雁門郡馬邑縣的統帥聶壹通過大行令王恢向武帝建議說:「匈奴剛與漢朝和親,親近信任邊境百姓,可以用財寶引誘他們前來,漢朝埋伏軍隊發動襲擊,這是一條必勝無疑的良策。」漢武帝召集並詢問公卿大臣的意見,王恢說:「匈奴不斷地入侵搶掠,原因不是別的,就在於它對漢朝沒有了畏懼之感。我私下認為攻擊匈奴對漢朝有利。」武帝聽從了王恢的建議。漢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兩萬名騎兵入侵漢朝。車騎將軍衛青率領三萬名騎兵從雁門郡出擊匈奴。臨淄人主父偃上書武帝。主父偃的上書中講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講的是律令方面的問題,一件事是勸諫停止攻打匈奴。上書中說:「《司馬法》說:『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然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記備戰必然危險。』高皇帝平定了天下,聽說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他們。御史成進勸諫。高帝不聽勸諫,果然發生了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的事變。」嚴安上書說:「從前秦始皇志得意滿,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歷經十多年,百姓痛苦得無法生存,在路旁樹上上吊自殺,死去的人接連不斷。等到秦皇帝駕崩,天下人紛紛反叛,秦朝最終國家滅亡,祭祀斷絕,這就是濫用武力造成的災難。」漢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驃騎將軍,率領萬名騎兵從隴西郡出發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渾邪王投降漢朝。當時單于惱怒渾邪王駐守西部卻被漢軍殺死、俘虜了幾萬人,打算把他召來處死。渾邪王十分恐懼,謀劃投降漢朝,先派人在邊境阻攔漢人,讓他們把情況向武帝報告。這時大行令李息正要在黃河岸邊修築城池,見到渾邪王的使者,立即通過驛站快馬報告朝廷。渾邪王率部投降漢朝時,漢朝徵發車輛兩萬乘來迎接。朝廷沒有錢,向百姓賒買馬。百姓有許多人把馬隱藏起來,馬不夠用。武帝惱怒,打算殺了長安縣令,右內史汲黯說:「這些匈奴人背叛了他們的主子而投降漢朝,漢朝慢慢由沿途各縣依次傳送他們就行了,何至於弄得天下動盪不安,使國家疲敝來服侍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語。漢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漢武帝頒布詔書說:「我將要巡視邊陲,設置十二路將軍,並親自統率指揮。」統率十八萬騎兵,旌旗首尾相接達一千多里,以顯示武功,威懾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訴單于說:「現今單于要是敢與漢軍決戰,我漢朝天子將親自在邊境等候;要是不敢決戰,那就趕快面朝南向漢朝稱臣!」話音剛落,單于大為震怒,立即將引見的官員斬首,扣留了郭吉,把他流放至北海。但匈奴也對漢朝心存恐懼,始終不敢出戰,武帝只好回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