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好人」王春貞:讓霑化漁鼓戲從「瀕臨滅絕」到「乘風破浪」

大衆網濱州 發佈 2023-02-16T05:32:59.387791+00:00

王春貞,男,1970年1月出生,濱州市霑化區文聯副主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主任、霑化漁鼓戲劇團團長,中共黨員。

根據山東省「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有關要求,經層層選拔推薦、「山東好人」評選委員會評選等程序,霑化區王春貞成功入選第130期「山東好人」。

王春貞,男,1970年1月出生,濱州市霑化區文聯副主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主任、霑化漁鼓戲劇團團長,中共黨員。獲得「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齊魯文化英才」等榮譽稱號。

2005年之前,那時候的霑化劇團幾近癱瘓,沒有演出市場,一年到頭沒有幾台戲,工資都發不出來。為了生存,劇團演職人員炸油條、賣豆芽、開出租、擺地攤、賣衣服,幹什麼的都有。2005年4月,為了繼續發展,霑化劇團重新整頓班子,深受人們信任的王春貞被全票推選為團長。

王春貞任霑化呂劇團團長後,不等不靠、銳意改革,在抓戲曲的同時開始向綜合性演藝團體轉變。在他的帶領下,劇團在周邊縣區四處奔波,舞蹈、小品、相聲和戲曲聯唱等,能演就演。為了演出,王春貞組織員工自製了一個簡易舞台車,王春貞親自買菜,在自己家支了一口大鍋,夫妻二人帶上圍裙,伺候整個劇團的排練演出。這種轉變讓劇團成功走出了困境,演出市場不斷拓展。

雖說劇團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但眼光長遠的王春貞卻深感難以為繼,綜藝大雜燴的形式不是長久之計,慢慢會失去地方劇團的獨特價值。2006年,經濱州戲曲音樂家王永昌老師介紹,霑化有一個稀有的小劇種,叫漁鼓戲,而當時僅有的幾位能演能唱的老藝人都已年逾古稀,漁鼓戲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搶救漁鼓戲義不容辭,也刻不容緩,而以漁鼓戲打開新市場也是劇團轉型發展的新契機。他動員大家走戲曲創新的路子,但遭到了很多老演員的反對。面對員工的質疑和顧慮,他在大會上毅然承諾:「如果成功了,大夥受益,皆大歡喜;如果失敗了,我一人負責,擔負所有開銷!」。這份決心感染了大家,決心盡全力一試。

2006年3月,王春貞會同王永昌、王新生、孫洪林等濱州有關專家,帶領霑化劇團一班人迎難而上,深入漁鼓戲發源地胡家營村,與老藝人同吃同住一個多月,整理挖掘了老藝人所能記憶的《二度》《三度》《藍關》《出家》《西遊》《魏徵斬小白龍》《唐王游陰》《高老莊》等多個劇目,通過採取整理傳承人口述、建立珍貴資料檔案等方式,積累了大量原始唱腔及口述筆記等珍貴資料,為挖掘、整理和研究這一稀有劇種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6年5月,為將漁鼓戲進一步繼承、創新和發展,霑化呂劇團改稱霑化漁鼓戲劇團。為了參加第四屆中國小戲藝術節,王春貞組織主創人員緊鑼密鼓編排了新漁鼓戲——鄭板橋系列劇之一《審衙役》。漁鼓戲《審衙役》排演完畢,王春貞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胡家營村老藝人和村民檢驗成敗。村民細細品味後評論:和原來老藝人的小段相比,這漁鼓是原來的味道,功夫架勢更完整漂亮,節奏快了,故事複雜了,引著人一口氣看完。戲窩子的老觀眾點頭了,王春貞懸著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審衙役》在2006年的第四屆中國小戲藝術節上獲得7項大獎,一炮打響;10月,應文化部邀請進京演出大獲成功。同年底,漁鼓戲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結果在第四屆中國小戲藝術節上斬獲七項大獎,並受邀進京演出。同年12月,霑化漁鼓戲被列入山東省非遺代表作名錄。

2008年6月,漁鼓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全團歡欣鼓舞、熱情高漲,希望能夠乘勝追擊,再拿國家大獎。經過兩年辛苦排練,當他們帶著新作品《追龍缸》去參加中國小戲藝術節時,王春貞犯了急性闌尾炎,肚子鼓起了一個大包,醫生建議得立即手術。戲比天大,王春貞瞞著全團的人,堅持到比賽回來才做了手術。而那次比賽也不負眾望,又獲得了一個金獎。

近年來,王春貞帶領劇團新編排的《審衙役》《老邪上任》等劇目連續七屆榮獲「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一等獎;連續5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大型漁鼓戲《冬棗樹下》榮獲山東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精品工程獎和第八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音樂作品獎;2018年12月,《打板橋》入選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2018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2019年5月,漁鼓戲《老邪上任》榮獲第十八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這是自戲劇類評獎改革以來,山東省第一次榮獲該項獎項,填補了山東省在全國「群星獎」上的空白。2022年6月,漁鼓戲《村裡有個爛筐子》入選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主辦的2022年首屆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受到省內外專家評委的高度評價。2022年11月,漁鼓戲電影《棗鄉喜事》接連入選第五屆中國農民電影節、第五屆中國戲曲電影展,斬獲「中央宣傳部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推薦影片」、「2022年鄉村振興主題電影推薦影片」、「優秀戲曲電影」三項殊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