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份,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被人為炸毀,事後挪威等國組織了調查組,但結果卻不了了之。
近日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赫什發布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挪威等國是炸毀北溪管道的幕後黑手,俄羅斯因此呼籲聯合國對北溪被炸毀事件進行調查。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正義要求,還得到了中國等國家的支持,一致要求對這起事件進行全面調查,如果赫什的調查報告屬實,必須對美國追責。
不過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表示,聯合國不會啟動任何調查,因為沒有獲得相應的授權。
對此俄羅斯發出了報復威脅,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正在重新審視與違反自身義務國際組織的關係,將推遲向損害本國利益的國際組織支付會費。
從赫什爆料的消息來看,此事還有很多超出人們想像的地方,比如其最新發布的一份「戰鬥報告」,直接將這起事件的性質定為「美國總統做出的一個非常危險的決定」。
另外赫什還對美國媒體進行了指責,批評他們關心八卦新聞多過關心國家安全或者戰爭與和平的問題。
在赫什看來,美國下令摧毀管道,是為了防止德國在冬天恢復購買低價的俄羅斯能源,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說「拜登總統寧可讓德國挨凍,也不願意德國停止支持烏克蘭」。
從客觀角度來說,赫什爆出的這些「猛料」,足以在德國和美國之間引發一場外交風波,但奇怪的是,到目前為止,事件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德國卻基本上沒有發出聲音。
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造價95億歐元,由俄羅斯方面出資50%,法國、奧地利、荷蘭、德國分攤其餘的費用,也就是說,北溪管道被炸,這些歐洲國家都是受害者。
尤其是德國,默克爾總理在位期間,力主修建北溪二號,為此甚至不惜與美國撕破臉,然而現在美國權威記者爆出了北溪被炸的事實真相,德國政府卻充耳不聞。
與此同時,長期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盟其他國家也沒有對美國進行譴責,這些受害者花費巨資去幫助烏克蘭,但在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卻裝作看不見,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事實上,赫什的爆料之所以沒有在歐洲引起巨大反響,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歐洲國家本身就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北溪被炸美國是最大的受益者,歐盟從此徹底斷絕了從俄羅斯獲取能源的機會,再加上俄歐關係不太可能恢復,歐盟的能源供應更加脆弱,更加便於美國控制。
而且美國也可以將自己的天然氣出口到歐盟,大賺一筆,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歐洲政客們對是誰炸了北溪管道一清二楚,但他們拿美國毫無辦法,只能跟著美國的節奏繼續走下去,赫什的爆料只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又說了一遍而已。
同樣這也是俄羅斯要求重新進行全面調查,卻被聯合國拒絕的主要原因。
現在的聯合國安理會,只有中國、俄羅斯兩個國家不屬於西方體系,因此在很多重大國際事務上均由西方國家主導。
諸如俄羅斯對烏特別軍事行動被稱為「侵略」,美國轟炸南聯盟、肢解敘利亞、占領阿富汗和伊拉克,國際社會卻只敢用南聯盟戰爭、伊拉克戰爭這種中立化的字眼。
赫什現年85歲,而且拿過普利茲新聞獎,已經沒有必要為了個人私利去編造新聞,因此其爆料基本可以等同於事實。
但在美國不承認、歐盟不敢管的情況下,聯合國只能裝聾作啞,用「沒有權限」之類的話把這件事情搪塞過去。
這是國際社會的悲哀,俄羅斯是世界大國,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聯合國這樣的態度等同於對俄羅斯的羞辱,因此逼得俄外長發出了報復威脅。
如果俄羅斯因此真的斷供聯合國等其他國際組織的會費資金,再加上美西方一些政治操弄國際組織的行為,那麼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將受到更大的衝擊。
要知道雖然聯合國是由西方國家主導,但如果連場面上的話、形式主義都不願意做的話,那麼還有何權威?美國攻擊的是天然氣管道這種民用目標,卻不能得到制裁,以後如果有恐怖分子攻擊民用設施,聯合國又該怎麼表態呢?
除此之外,歐盟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也證明,歐洲國家歷史上綏靖主義的老毛病又犯了,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連一點反抗的勇氣都沒有,一直被美國拿捏,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不出意外的話,赫什的爆料應該很快就會被國際社會所無視,但聯合國、歐盟都將因為姑息、縱容美國而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