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駛入快車道

中國經濟網 發佈 2023-02-24T07:43:07.282740+00:00

來源:經濟日報新型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

來源:經濟日報

新型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深入研討。

主持人

經濟日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新基建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主持人:相較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在何處,我國整體發展情況如何?

李富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以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受到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基建從創造未來社會前瞻性需求的高度引領高技術及相關產業發展,並進一步推動數字時代成為現實。

新基建不像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修路造橋蓋房大興土木,很多時候城市裡的新基建不易被覺察,但卻能享受到它帶來的種種便利。傳統基礎設施主要功能是支撐人流物流交互,而新型基礎設施的關鍵功能則是支撐數據要素的感知、傳輸、存儲、運算,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物料流,為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和融合創新提供基礎支撐。從全球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不確定性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推出了類似的「新型基礎設施」概念和長期發展計劃。例如,2020年3月10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新工業戰略》,制定了歐洲在成為全球數字領導者的同時保持其技術和數字主權的目標。新基建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新基建對穩增長、促創新、惠民生、補短板、調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從國家戰略層面布局新基建,完善頂層設計。「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放在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位置;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各地結合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對新基建布局開展統籌謀劃。2020年5月,上海市提出將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技術融入城市生產生活,使新型基礎設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撐;2021年9月,四川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2021年9月,貴州省提出算力樞紐節點創建、新型網絡基礎設施部署等新基建7項重大措施。新基建深入推進,成為各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

總體來看,2018年以來,我國對新基建開展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廣泛的實踐探索,已從最初只有概念性的局部示範階段上升到有明確實施路徑的全面發展階段。目前,新基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呈現如下時代特徵和典型特點。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建成並開通5G基站231.2萬個,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到16.4個,比上年末提高6.3個。隨著網絡技術、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應用不斷成熟,移動通信網絡服務逐漸轉向以端到端網絡高速率、低時延、高可靠和大連接能力為特徵的三大場景化行業應用拓展,一體化服務能力不斷完善,定製化能力不斷提升。

二是運算能力和數據服務發展勢頭迅猛。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伺服器規模約2000萬台,算力總規模超過150EFlops(每秒15000京次浮點運算次數),排名全球第二。隨著我國持續在各地區、各行業推進數位化轉型,產業協同不斷深化,算力基礎設施、算力平台、算力服務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算力產業生態初步形成。與此同時,我國全力打造國家算力網絡體系,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的推進,東西部之間不斷完善跨區域算力調度、區域內算力協同、多雲協同算力聯通調度。工信部數據顯示,數據中心、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2022年共完成業務收入3072億元,比上年增長32.4%,在電信業務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16.1%提升至19.4%。

三是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在賦能生產、生活、治理方式和服務模式數智化轉變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服務經濟、體驗經濟等新經濟成為驅動增長的重要力量。隨著新基建加速,數字生態會越來越多,應用價值會越來越高,從而激發更多經濟活力,釋放更多消費需求。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45.5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四是各類投融資主體積極參與。新基建項目普遍具有前期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周期長等特點,為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我國創新推出金融工具等重要融資途徑,補充了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截至2022年11月底,兩批共7399億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主要用於支持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項目建設。同時,《關於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的通知》提出,支持中央企業開展基礎設施REITs試點,重點支持交通、能源、水利、生態環保及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發行REITs。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新基建,近70家中央企業超過700戶子企業在新基建領域加大布局,「十四五」期間規劃投資項目1300多個。目前,我國正面向重點區域和行業積極推動示範應用,從而形成新基建持續投入和創新疊代的良性循環。

未來,以數據為重要生產要素構建新型基礎設施,可以重構原有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培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隨著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充分發揮前沿布局牽引作用,將釋放更多經濟動力和消費需求,對實體經濟產生全方位帶動作用。

信息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

主持人: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萬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信息基礎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包括以5G/6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數據賦能作用和創新驅動乘數效應凸顯。

一是信息通信網絡建設規模全球領先。隨著「寬帶中國」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截至2022年底,光纜線路總長度達5958萬公里,比上年末淨增477萬公里,網絡運力不斷增強;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埠數達1523萬個,比上年末淨增737.1萬個,全國共110個城市達到千兆城市建設標準。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正加快應用,網絡規模和應用水平全球領先,網絡基礎設施全面向IPv6演進升級,目前IPv6活躍用戶數達6.97億。

二是算力基礎設施加速發展。「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實施,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啟動建設,2022年新開工數據中心項目近70個,新建數據中心規模約150萬標準機架。截至2022年底,基礎電信企業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數據中心機架數達81.8萬個,比上年末淨增8.4萬個,其中中西部地區機架數占比達21.9%,數據中心過度集中在東部的局面有所改善。基礎電信企業自用數據中心機架數比上年末淨增16萬個,網絡、連接、算力、數據、安全等融合服務能力增強,為提供高質量新型數位化服務奠定基礎。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建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衛星遙感系統已形成全球觀測能力。

三是信息通信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我國移動通信實現了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6G領域的願景需求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國際交流合作加快。網際網路普及率從2012年42.1%提高到2022年6月74.4%,網民規模達10.51億。2022年全國電話用戶總數達18.63億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總數16.83億戶,普及率為119.2部/百人,5G行動電話用戶達5.61億戶。面向中小企業連續4年推進寬帶和專線降費,讓利超過7000億元。相比2012年,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提高近40倍,行動網路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95%。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信息通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前系統化、國際性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空缺,雲計算基礎設施及應用場景仍處於培育期,應用場景相對不足;新一代信息技術處在不斷更新和優化調整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管理和維護成本較高,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產業的潛在高附加值難以激發,先進位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的疊加效應和乘數效應大打折扣。

未來,前瞻布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構建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數位化水平,擴大信息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持續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一是適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綠色智能的國家樞紐節點和數據中心集群,完善國家數據要素基礎設施。加快千兆光網建設,新設一批國際通信出入口,全面推進IPv6商用部署。建設人工智慧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以低成本算力服務中小企業發展。建設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和國際共享基礎設施,推進北斗產業化重大工程,構建民商統籌、集約高效的衛星遙感系統,助推衛星網際網路和空間信息產業發展。

二是加大投資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中央投資引導帶動作用,用好中長期貸款、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增強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放寬准入門檻,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吸引民營資本、境外資本參與新基建運營。加大對中西部地區信息網絡建設投入,支持中小城市網絡升級和雲計算設施建設,補齊短板。

三是加快信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依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數字創新生態和開源社區,加強數位技術創新,牢牢把握數字經濟發展主動權。完善國家算力網絡布局,打造分布式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穩妥推進國家民用空間、5G/6G和光纖網絡等建設,推動空間技術、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融入基礎設施,培育面向重點區域和行業的應用場景,統籌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加強新興技術前瞻性立法,探索和完善新興技術研發及應用的倫理規範和標準體系。

融合基礎設施建設賦能千行百業

主持人:我國融合基礎設施發展現狀如何,未來加速升級從何處發力?

陶元(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融合基礎設施是充分利用數據要素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水平,推動各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活躍,賦能千行百業效果顯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強大動能。

一是融合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各領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了整個基礎設施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全國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平台、安全等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網絡設施初步建成,以國家頂級節點為中心的標識解析體系規模化發展,國家、省、企業三級協同聯動的技術監測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超過240個,重點平台連接工業設備超過8000萬台(套),服務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智慧能源建設持續深入,截至2022年11月,全國最大的新能源集控中心累計接入光伏場站86座,接入容量近11GW,匯集接入2000多萬數據測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運行管理服務平台建設穩步推進,全國國土空間規劃數位化監管平台基本建成,數字孿生流域、水網、水利工程加快建設。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支撐產業轉型向縱深拓展。融合基礎設施範圍廣闊,正融入千行百業,催生出更多業態和模式,加快行業發展進程。工業網際網路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飛機、船舶、汽車、採礦等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開展「5G+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實踐,截至2022年11月,全國在建項目超過4000個。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5.7%、75.1%,比2012年分別提升31.1個和26.3個百分點。立體智能交通體系加速構建,主要車企已實現L2級(組合輔助駕駛)智能網聯汽車規模量產,無人碼頭、自動駕駛等交通運輸新形態不斷湧現。智慧農業得到廣泛推廣,截至2021年底,10萬台(套)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安裝使用北斗系統,產品溯源、智能灌溉、智能溫室、精準施肥等新模式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三是融合基礎設施的企業支撐能力持續提升。一方面,信息技術頭部企業憑藉雄厚的發展基礎、深厚的技術積累以及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持續賦能智能製造、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應用場景,推動傳統行業數位化轉型。另一方面,各參與主體合作共贏,賦能成效顯著。在工業領域,製造企業、工業軟體服務商、工業設備提供商及信息通信企業多路徑布局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市場,「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平台體系初步構建。在交通領域,網際網路企業、系統集成商、硬體廠商共同參與交通系統管理、車內交互等多個環節,在智能交通、自動駕駛、智能汽車等領域形成了一系列優秀解決方案。

過去十年,我國在機場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意義重大。下一步,為推動融合基礎設施加速升級,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統籌共建,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支持方面,健全各部門協調機制,構建統一的智慧化基礎設施,鼓勵各個市場主體參與,提升軟硬體基礎設施水平;資金支持方面,發揮財政資金引領推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提供融資支持。

二是系統推進,加強技術攻關。制定重點產品與關鍵技術路線圖,加強基礎設施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協同攻關;發揮技術的聚變效應和輻射效應,推動5G、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關鍵技術協同發展;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創新聯合體等新型創新載體,加大力度推進數位技術與行業領域融合應用。

三是需求牽引,深化轉型應用。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推進融合基礎設施數位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勵用戶積極參與,大力推動數位技術賦能高耗能領域綠色化轉型,面向需求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的協同創新。另一方面,鼓勵用戶採納融合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在使用中不斷促進疊代升級,打造綠色製造、可持續能源網絡和低碳交通網絡。

四是開放共享,繁榮發展生態。提高不同系統或平台之間的互聯互通,強化計算、數據、支撐能力等集約共建和開放共享。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作用,有效推動需求對接和資源共享。推動行業企業、平台企業和集成服務企業跨界融合,大力推進數位技術與行業領域融合應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基礎設施生態。

創新基礎設施助力關鍵突破

主持人:我國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如何前瞻布局?

武虹(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數據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創新基礎設施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各省區市陸續推出了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政策,在科研、科教以及科創等領域開展前瞻性及系統性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已成為助力關鍵突破、促進成果轉化、支撐科技創新的強勁動能。

首先,科研領域重大基礎設施持續布局。從硬體環境來看,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已建成並開始運行的有34個,被稱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支持物理、化學、材料等領域開展3000多項前沿研究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以及填補國內脈衝中子源及應用領域空白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基礎平台,已邁入全球第一方陣。科研領域依託的軟環境方面,截至2021年底,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533個,已基本實現主要領域全覆蓋。2016年至2019年頒發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完成的項目占一半以上,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正在建設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有9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已成為全球功能最全、規模最大的科考共享平台。此外,諸如載人空間站、大型電子對撞機、大型基因庫等新型創新基礎設施也在持續布局,成為推動我國基礎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

其次,科教領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科技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1677個,比上年增加152個,展廳面積增長13.03%。流動科普設施開拓發展,科技館體系服務覆蓋範圍逐步擴大,「十三五」期間,流動科技館配發339套,巡展3029站,服務公眾9269萬人次。數字科技館資源量大幅提升,線上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資源總量達15.8TB,日均頁面瀏覽量達363萬。與此同時,科教活動日益豐富,2021年全國各類機構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科普(技)講座103.82萬次,吸引33.80億人次參加,同比增長108.24%。此外,科普大篷車補齊了鄉鎮農村科普基礎設施和科普公共服務的短板,「十三五」期間共配發657輛,活動次數11.4萬次,服務公眾9610萬人次。2012年至2021年末,全國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了1112所農村中學科技館,直接服務公眾超過967萬人次。

再次,科創領域加快基地建設步伐。自2016年起,國務院先後分三批建設了212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據統計,前兩批區域示範基地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820億元,高校、院所示範基地成果轉化交易額約90億元,高校、院所與企業合作數目年增長15.4%,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數量大幅增長69.4%,在不斷的探索疊代中,逐漸形成了適合創新創業發展的模式和成熟經驗。

最後,技術開發設施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22年9月,我國已在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了200多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平台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截至2021年末,全國創業孵化機構數量達15253家,其中孵化器622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87家;全國創業孵化機構總收入達801.76億元,同比增長10.58%,孵化器在孵企業年總收入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1.3%。從孵化器內走出了科大訊飛、億華通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

下一步,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應加強前瞻性布局、完善創新鏈條,聚焦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科技強國夯實基礎。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科技變革主方向,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化、協同聯動發展,系統提升科研基礎設施多元化建設、開放共享支撐能力。二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對標中長期規劃,強化科教基礎設施建設,統籌並整體謀劃高端科技資源平台發展,構建特色鮮明、國際領先的科教基礎平台體系。三是面向經濟主戰場,鼓勵前沿科技企業參與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連結前沿研究和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完善科技孵化器等新型創新基礎設施布局,建設一批新型共性技術平台和試驗中台,優化高水平試驗驗證設施建設,支撐產業技術升級和企業創新發展。四是面向企業創新主體,在強化科技創新主體能力建設的同時,推動建設一批低成本、專業化的創新創業服務設施,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便利條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