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人口大國,為什麼中國能脫貧,而印度卻做不到?

西府趙王爺 發佈 2023-03-09T18:48:46.319705+00:00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能和咱們中國相媲美的人口大國,甚至說強出一截都不為過。因為儘管目前印度還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人口大國,但是中印兩國實際人口差距已經十分微小,均處於「14億」這個級別。而在中國人口增長已經明顯放緩的當下,印度的人口依舊處於高速增長階段。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能和咱們中國相媲美的人口大國,甚至說強出一截都不為過。因為儘管目前印度還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人口大國,但是中印兩國實際人口差距已經十分微小,均處於「14億」這個級別。而在中國人口增長已經明顯放緩的當下,印度的人口依舊處於高速增長階段。

有數據顯示,印度在2022年一共有超過2300萬名新生兒,這一數字遠超其他國家。按照這樣的人口發展趨勢,印度人口超越中國那自然是「遲早的事」。不過印度雖然在人口方面比之中國毫不遜色,但是在經濟方面卻是差了一大截。

以GDP數據為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21年印度的GDP總量約為3.18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六;而中國在2021年的GDP總量17.7萬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6個印度了,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

而在人均方面,印度2021年的人均GDP約為為2256美元,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依然屬於中低收入經濟體;中國2021年的人均GDP是達到了1.25萬美元,超過了1.21萬美元的世界人均GDP水平。

印度糟糕的GDP數據背後,其實就是這個國家目前的「貧困」現狀。不比中國的已消除絕對貧困,如今的印度依舊處於一個窮困潦倒的階段,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貧困人口。

有數據顯示,印度目前依舊有大約8300萬人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下,其中男性約3800萬,女性約為4500萬。這裡所謂的「極端貧困線」,是由世界銀行劃分的一個貧困標準,即每人每天的生活費為2.15美元,折合人民幣差不多是15塊。

總而言之,對於當前的印度而言,貧困依然發展面對的重大挑戰。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何中國能脫貧,印度做不到?對此老王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種姓制度

所謂的印度「種姓制度」,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其按照血脈出身強制性將社會由高到低的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另外在這四大種姓級別之下,還有一個連「種姓」都不配擁有的「賤民階層」,被稱作「達利特」,意為「不可接觸者」。

由於種姓制度堅持職業世襲和內部通婚,所以印度的整體社會體系被固定了下來,高種姓把持著財富和權力永遠高高在上,低種姓則是只能老老實實打工逆來順受,至於「賤民」們更是世代為奴翻身無望。

在印度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種姓制度一直都是如影隨形。哪怕是早在印度剛獨立那會,政府就已經明令廢除了種姓制度,但種姓差異的影響依舊存在。因為在千年的積累下,高種姓階層早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把各種社會資源牢牢的攥在自己手裡,從不會輕易送出。你家世世代代都洗衣掏糞,人家祖祖輩輩都是醫生律師,這種巨大的社會階層差距,又豈是政府的一紙詔書能夠消除的?

除非經歷徹底的底層革命,否則印度的種姓制度就難以根除。陳勝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印度只能被當做是一句笑話。而在這樣的環境下,由於作為印度貧困人口主力軍的低種姓上升渠道受限,脫貧也就變得非常困難了。因為當你發現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命運的時候,那就只能選擇躺平了。

基礎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咱們國家經過多年發展所總結出的脫貧致富秘訣。這些年咱們國家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實現高速增長,和堅持狠抓基礎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比如搞好基建可以加強經濟貿易的流通,尤其是對於那些因為基建落後的貧苦地區,可以提供到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比如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裡面,因為道路的暢通,他們可以搞農產品出口,可以搞旅遊貿易,掙錢的機會也就多了。

再比如搞基建的過程中可以擴大內需,提升國內經濟的流通。因為基礎設施建設往往都是大工程,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投資,從而帶動許多的相關產業,最終實現消費的內部增長。

印度是一個基礎建設比較落後的國家,尤其是在貧困人口占據多數的農村地區,很多東西都跟不上。比如鄉村道路的建設,生態環境的治理,房屋設施的維護等等。以至於印度的農村地區長期都是處於一個被忽視的發展狀態,老百姓們致富無門。

土地改革

在中國的諸多脫貧致富經驗中,土地改革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就讓3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擁有了,土地確保了無地農民的消失。而後進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更是將土地改革進一步深化。

這種對於農村土地進行公平分配的方式,不僅給到了農民生活的基礎保障,更極大的提升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廣大的農民群體在完成脫貧的過程中,有著更大的發揮空間。

相比之下,印度雖說也搞過土改,但是進行得並不徹底,成果相當有限。迄今為止,印度都還有著超過一半的農業人口沒有土地。這部分群體是印度貧困人口的主力軍,他們由於沒有土地,缺乏穩定的生活來源,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解決。

產業轉型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契機,大力發展製造業。而在製造業龐大的勞動力需求下,農村大量的閒置農業人口被轉移出來成為產業工人,不僅就業問題得以解決,還進一步推動國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國家的經濟發展得到進一步提速,極大地的縮短了國家脫貧的難度。

相比我國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遞進式的產業轉移,印度的產業分別卻是相當的奇葩。原本作為一個農業從業人口超過7成的農業國,印度需要有大規模工業產業來提供就業崗位,讓過剩的農村人口轉化為產業工人,從而減少貧困。

但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相當落後,就業崗位大都集中於服務業或者是製藥、IT等高端領域,壓根就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完成產業轉移。如此一來,印度的農村和城市裡面就出現了大批的流民。這些人在農村沒有土地,在城市裡又沒有工作。由於他們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保障,脫貧也就無從談起了。

事實上,人口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正向的時候它是「紅利」,可以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印度這些年憑藉自己的人口優勢,可以說是獲益匪淺。尤其是其龐大而且年輕化的人口不僅為印度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更支撐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成為了印度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

但是反向來看,人口又是一種負擔。尤其是高速人口增長所帶來醫療、就業以及教育等諸多的社會壓力,會讓這個國家不堪重負。如果想要將人口完全變為紅利,拉美就必須要有良好社會體系支撐,比如良好的基建,紮實的教育,龐大的產業,以及足夠的社會尊重,而這些東西正好是目前印度所欠缺的。

總而言之,印度雖然和中國一樣是人口大國,但印度卻成不了中國。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頭重腳輕的產業分布,落後的基建,成堆的文盲……這一顆顆印度所獨有的頑疾重瘤,正附著在這頭巨象身上,貪婪地吸取著生命活力。頑疾不除,貧困難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