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終評項目 | 尋·豳——陝西旬邑西頭遺址

中國文物報 發佈 2023-03-20T18:43:26.951693+00:00

發掘單位西北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項目負責人豆海鋒2022年西頭遺址區域系統調查各時期遺存分布圖黃土高原的腹地涇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締造周代禮制文明的核心地域。


發掘單位

西北大學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

豆海鋒


黃土高原的腹地涇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締造周代禮制文明的核心地域。西頭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張洪鎮原底社區西側約1公里西頭村,地處涇河東岸台塬邊緣地帶。

1943年石璋如先生發現該遺址。2018年—2022年由西北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持續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4750平方米。先後發掘南頭、魚嘴坡、尖子、上廟、斜圳五個地點,發現仰韶、龍山、先周、西周、漢唐等各時期遺存,共發掘灰坑650餘座,墓葬140座,陶窯、房址、灰溝等各類遺蹟40餘個,出土陶器、銅器、骨器、石器千餘件。

西頭遺址是目前涇河流域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遺址。

通過區域性系統調查及考古勘探工作,確認西頭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遺址以商周時期遺存為主體,分布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共發掘灰坑650餘座,墓葬140座,另有陶窯、房址、灰溝等各類遺蹟,出土陶器、銅器、骨器、石器千餘件。

西周時期大型城址的發現,填補了區域考古空白,為探索「豳」地所在提供了重要線索


通過考古勘探與局部解剖可確認城址北、東、南三面城牆分布範圍,初步判斷城址面積約80萬平方米。解剖顯示城牆僅殘留牆基部分,南城牆東段基槽呈口大底小狀,開口寬8.1、底寬5.5米,夯層厚1.4米。據打破基槽的灰坑出土遺物分析,城牆西周晚期被破壞,判斷城址的年代為西周時期。


西周時期建築基址、冶銅、儲糧等遺蹟的發現,為商周城邑的功能結構研究提供重要例證。

斜圳地點位於城址內東北部,發現有冶煉殘爐、銅礦石、煉渣和爐壁殘塊等冶銅遺存,並發現大面積夯土建築基址、大量廢棄陶瓦殘片。南頭地點發現深穴式儲糧遺蹟。這些發現為西周城址的聚落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西周時期大型圍溝墓地及高等級墓葬的發現,為揭示人群遷徙及周王室對涇河流域的控制方式提供難得的考古學材料。

墓地外圍確認面積超15萬平方米的大型圍溝,圍溝平面近三角形,北側、南側圍溝與城址東牆外壕溝相接,所見圍溝長度約1120米。

通過解剖,圍溝寬8.0-8.3米,距地表深3.5-4.0米,填土較為純淨,出土遺物較少,通過出土陶片可判斷圍溝年代應為商周時期。圍溝內發現墓葬近千座,2020—2022年已在該墓地發掘中小型墓葬120座,馬坑3座。

2021—2022年發掘甲字形大墓3座,其中M90為東西向大墓,墓道向西,墓室東西長約6.5、南北寬約5.2米,墓道長約9、寬約3.3米,墓道內發現排列有序殉人38具,分三層殉埋,布滿整個墓道,墓室西側二層台發現5具殉人,墓室為一棺一槨,墓室底部有腰坑。該墓年代為商末周初。

中型墓為東西向,墓室面積10平方米以上,多有棺槨,二層台有殉人,墓內見有腰坑並殉狗。小型墓葬多為東西向、亦見有南北向,一般隨葬品較少,多見陶器、兵器及車馬器。通過出土遺物判斷,上廟墓地墓葬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商末周初和西周早期。值得關注的是,上廟墓地圍溝外東部發現甲字形大墓十餘座,另有中小型墓葬百餘座。西頭遺址圍溝墓地的發現為探索商周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M90墓道所見大量殉人的發現,為商末周初人群遷徙及周王室對涇河流域的控制方式等研究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考古學材料。


西頭遺址的考古發現,對涇河流域聚落演進與商周社會變遷、周文明起源與發展模式、西周王朝的統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為尋找文獻所載「豳」與「豳師」提供了一把關鍵鑰匙。


發掘工作照


作者:西北大學

版權說明:本平台有關「十大考古新發現」專題的視頻和內容,版權歸版權人所有。轉載需經版權人同意或授權。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黃雪芮 王雨瑩

覆審 | 馮朝暉

監製 | 李 讓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