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多長5厘米打激素?孩子生長黃金期家長該怎麼做

光明網 發佈 2023-03-20T21:53:17.133012+00:00

人均身高持續增長,身高與職場競爭力、擇偶標準,乃至個人魅力指數等掛鈎的錯誤觀點也在肆意增長,一些家長產生了「身高焦慮」。醫生提醒,孩子身高有客觀規律,家長應避免通過注射生長激素等方式「拔苗助長」。

人均身高持續增長,身高與職場競爭力、擇偶標準,乃至個人魅力指數等掛鈎的錯誤觀點也在肆意增長,一些家長產生了「身高焦慮」。醫生提醒,孩子身高有客觀規律,家長應避免通過注射生長激素等方式「拔苗助長」。

春季,被不少家長視作「拔高干預黃金期」,有的家長通過調整飲食、增加運動、睡眠指導等幫助孩子增高,而有的家長病急亂投醫,採用注射生長激素等方法。

醫生提示,臨床上用於治療矮小症的生長激素,並不適用於健康人群,甚至可能給青少年身體健康帶來隱患,家長不應盲目選擇。此外,網絡增高偏方一般缺乏科學依據,家長應避免偏聽偏信。

為多長5厘米家長想給孩子打生長激素

2022年6月,趙倩花了399元在瀋陽一家成長中心購買了身高體檢套餐,當時近4歲的兒子身高105厘米,被檢測出骨齡比實際年齡偏大一歲。

醫生告訴趙倩,她兒子可能最高只長到167厘米。「至少要長到172厘米吧。」趙倩說,為了這5厘米,她動起了給兒子打生長激素的念頭,並諮詢了很多醫院,了解到生長激素的價格,醫保報銷後一年大約需要3萬元~8萬元。

為了讓孩子長高,從2019年開始,李文琦就在家裡的冰櫃長年冷凍著10升左右的豬骨和牛骨濃湯。「一次買三四十斤的大骨頭熬製成湯,煮餃子、下麵條、燉菜都會放一大勺」。

「吃膩了也要硬吃,長個的黃金期很短暫,一定要補上去。」李文琦說,除了食補,家裡還貼著「摸高器」,她會每晚督促兩個兒子各跳躍摸高100下。此前,她還讓兒子練過睡前盤腿。「據說可以通經絡、促生長」。

記者採訪發現,還有家長聽信網絡偏方,通過「貼黃豆」「共振法」等催長。

瀋陽一家三甲醫院兒科醫生徐浩告訴記者,他在網際網路醫療平台看診3年,每年春季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就是:「我家孩子能長到多高,需要打生長激素干預成長嗎?」

「肥胖可以減肥,五官可以調整,唯獨身高,想改變很難。」徐浩指出,網絡偏方一般缺乏科學依據,家長要避免偏聽偏信。

多重原因導致家長「身高焦慮」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與2014年相比,2019年全國7歲~22歲各個年齡組男女生身高指標均呈現上升趨勢。然而,數據的增長仍趕不走家長們的「身高焦慮」。

從事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諮詢師王冠表示,近年來,我國人均身高持續增長,但是,身高與職場競爭力、擇偶標準,乃至個人魅力指數等掛鈎的錯誤觀點也在增長。

趙倩直言,她之所以執著於兒子的身高,原因在於自己經歷過的身高歧視。「初中時成績最好的同學可以當升旗手,可她因為個子矮被換下來了,求職時因身高不足160厘米,被服務行業企業多次拒絕,被說『沒氣質』,相親時因身高不足被拒絕,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心病。」

記者發現,在電商平台上,一些商家也不斷製造「身高焦慮」,「小個子勿拍」「大長腿必看」……還有商家推薦幫助兒童增高的保健藥品,以及青少年增高訓練課程。

王冠認為,現實生活中,個人魅力受學識眼界、健康體魄、氣質態度、生活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不只身高一項。焦慮的家長要冷靜下來思考,不能為了增高几厘米而放棄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

生長激素藥物介入可能暗藏健康風險

徐浩表示,相似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患者身高低於正常人群平均身高兩個標準差以上或第三百分位以下,才能被診斷為矮小症。部分兒童由於先天遺傳或患有骨病、心臟病、哮喘等疾病導致矮小,這類不屬於醫學上生長激素藥物的適應症範疇。

他還提醒道,生長激素藥物的介入可能帶來包括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適時觀察孩子的身體變化,帶孩子到正規醫療機構測骨齡,這種行為是值得鼓勵的,但是應該理性對待孩子身高,以正確的方式進行干預,例如,引導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飲食上注重營養均衡,同時多進行戶外運動。」徐浩說。

王冠認為,應糾正商業陷阱營造的價值偏差,營造多元化的審美氛圍。「當社會對身高的審美出現偏差,並引發不合理現象時,需要通過法律進行糾偏,例如,用人單位對男女求職身高設限等現象出台規範細則。」

徐浩說,一個人的身材長多高是有客觀規律的,家長不要「拔苗助長」,也不要給孩子灌輸越高越好的錯誤理念,而是營造一個愉快輕鬆的生活環境,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來源: 工人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