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道家莊子與名家惠子有趣的經典辯論

汗青羣 發佈 2023-03-22T00:31:55.389170+00:00

雖然莊子是個道家的哲學家,而惠施則是學富五車的名家,是著名的邏輯學家,同時也是魏國的國相,是個高官。

莊子與他的朋友惠施是經常辯論的。雖然莊子是個道家的哲學家,而惠施則是學富五車的名家,是著名的邏輯學家,同時也是魏國的國相,是個高官。本來莊子是道家學派,道家學派崇尚的是無,是清靜無為,是順應自然,是蔑視權貴,為什麼莊子能與一個高官成為朋友呢?而且是整天辯論吵來吵去的莫逆之交?

最主要的原因是,惠施也許是那個時代,唯一能有水平與莊子的辯論的哲學家,是唯一能戰勝莊子的哲學家。

其實,莊子是不主張辯論的。在哲學上,莊子主張相對論。也就是說,莊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沒有絕對,世界上的一切看起來是豐富多彩的,但你要站在世界的最頂端用哲學的眼光去看的話,你會發現事物之間其實沒有差別,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所以,莊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純粹是浪費時間,辯論的勝負根本無法確定事物的是非,從萬物齊一的角度,是非都是相對的,從更深遠的道來說,是與非其實也是沒有界限的。

而惠施作為名家的哲學家,顯然對世界對哲學有完全不同的認識。

惠施也是一個哲學家。正是因為他對哲學和邏輯學的深入研究,使他擁有了與莊子做朋友的資本,否則,莊子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與一個高官辯論這種事情上的,因為莊子始終

惠施是個知識極為淵博的人。《莊子·天下篇》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麼多的書,不管是惠施自己寫的還是收藏的,這在當時都是極為罕見的。這就是成語學富五車的由來。惠施的思想和著作沒有流傳下來,但是莊子替他留下了一些片段。

莊子在天下篇中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厤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這十個命題,反映了惠施的「合同異」思想。惠施認為,有「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謂之大同異」;「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物方生方死」,「南方無窮而有窮」等。他認為一切事物的差別、對立都是相對的,歸根到「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的思想。

但莊子與惠施又是完全不同的。莊子曾經批評惠施「強於物」,這說明,惠施關注的主要是具體事物,對天地萬物和事物道理的思考,而莊子思考的是遙遠深邃的道,換句話說,惠施關心的是現實的人生,而莊子則著眼於如何超越這個凡俗的世界,獲得精神上的解脫,這種解脫,莊子叫做「物物不物於物」的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

從他們兩人所持的思想來看,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根本就是關公戰秦瓊,是沒有輸贏的。也就是說,從莊子的道家哲學來看,莊子贏了,從惠施的邏輯學辯論的原則來看,惠施贏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莊子與惠施之間那場中國哲學史上最有名的辯論: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

莊周和惠施在濠水橋上散步。莊子隨口說道:"河裡那些魚兒遊動得從容自在,它們真是快樂啊!"一旁惠施問道:"你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回答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了解魚的快樂?"惠施又問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魚,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魚的快樂的!"莊子安閒地回答道:"我請求回到談話的開頭,剛才你問我說:'你是在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這說明你是在已經知道我了解魚的快樂的情況下才問我的。那麼我來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岸邊知道魚是快樂的。"

我們從辯論的邏輯上來看:

莊子說他看到魚兒很高興,很開心地在水中遊樂。而惠施說,你莊子不是魚,怎麼能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就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在這裡,莊子很顯然是輸了一城。因為惠施的論點是,我不是魚,我就不知道魚的快樂。而莊子說,你惠施又不是莊子,你怎麼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很顯然,莊子是利用了惠施的觀點,這就相當於莊子認為惠施的觀點是正確的,所以拿這個觀點去證明自己的觀點。

所以,惠施馬上就說,我不是你,確實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而你不是魚,你就無法知道魚的快樂了。

莊子接下來只好詭辯了,他說,你是問我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的,我是在這個濠河的邊上知道的。

從整個論辯的過程上來看,莊子最後轉移了話題,這說明他在這一場辯論中輸掉了。但是莊子真的輸掉了嗎?

上文我們說過,莊子是道家哲學的大師,是先秦道家哲學的集大成者。莊子的道家哲學有三個論點。第一是順應自然,第二是齊物論,第三個是逍遙遊。也就是說,莊子主張,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是沒有功利的,是自在的,是自足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齊物的,沒有差別,所以人生的艱難困苦也好,生死榮辱也好,功名富貴也好,最終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所以人也就沒有必要孜孜以求那些本來就沒有差別的東西。

而逍遙的人生哲學認為,人生來是不自由的,因為我們要與世界發生聯繫,這叫做有所待,而有所待就意味著人生永遠是不自由的,是無法達到逍遙的境界的,只有放下一切的有所待,讓精神處於逍遙之中,我們才能達到無計無名無功的逍遙境界。莊子在橋上,精神是自由的,因此他發現水中的魚兒也達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這本身就是與大自然為一體的逍遙哲學。

所以,惠施的關注度是具體的物,是邏輯的技巧,而莊子關注的是大自然之道,是人的生命如何達到逍遙的境界。惠施與莊子的辯論,基本上是現實與超越、凡俗與逍遙、有用與無用之間的辯論。作為一個關注具體現實的思想家,惠施無法理解莊子的超越。

在這一場辯論中,二者全是贏家。


原文

莊子與惠子①游於濠梁②之上。

莊子曰:「鰷魚③出遊從容,是④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⑤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⑥不知子矣;子固⑦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⑧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⑨。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釋

惠子:即惠施(惠子)。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的好友。濠(háo)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鰷(tiáo)魚:一種白色小魚。:這。:怎麼,哪裡。:固然。:本來。:完全,完備。循其本:追溯話題本原。循,追溯。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橋上遊玩。

莊子說:「鰷魚在濠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哪裡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所以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外篇·秋水》

人物介紹

莊子:(約前369年一約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其文想像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作品收錄於《莊子》一書。

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時期被詔封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被奉為《南華真經》。

賞析

本文節選自《秋水》,《秋水》是《莊子·外篇》中的長篇,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構成本篇的主體。後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沒有任何結構關係上的聯繫。

本文記敘了莊子與惠子二人在濠水橋上遊玩時,俯看鰷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因而引起聯想,展開了一場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辯論,讓人讀後會心一笑但又沉思良久。

除了第一句用敘述語言交代了故事背景外,通篇採用對話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這場辯論引向深入,表現出他們的機智和敏捷,也反映出他們遊覽山川時的閒情逸緻。

辯論的雙方都緊扣主題,但辯論者的思維截然不同。莊子主張自己能夠知道魚之樂,而惠施則否定了莊周的說法。

惠子是從認知的規律上來說,人和魚是兩種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魚的喜怒哀樂,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崇尚現實。

莊子則是從藝術規律上來說,人樂魚亦樂,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我知之濠上也」說的是,既然我在濠樑上感到優遊自在,濠梁下的魚當然也感到優遊自在。

從認知規律上來說,莊子的人樂魚亦樂的邏輯推理純屬詭辯,用了「偷換概念」這一招,在一個「安」字上故作文章。

「安」,既有「怎樣」的意思,也有「哪裡」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問莊子如何知道「魚之樂」,莊子故意理解成「哪裡知道『魚之樂』」。

但這種詭辯並不使人反感,因為莊子完全是以藝術心態去看待世界的,是把自己的快樂轉移到魚的情緒上,反過來更襯托出莊子的快樂。

所以,濠梁之辯沒有輸贏,我們可以感受莊子和惠子的思想不同,一個尚美,一個求真。後來人們就用「濠上之樂」來表示悠閒舒適的情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