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兵馬俑考古破解謎團,難怪秦國能夠橫掃六國

歷史評談 發佈 2023-03-22T07:52:50.866545+00:00

根據戰國策記載,荊軻刺秦王時,秦王嬴政驚起,但隨後拔劍時,卻遭遇「拔劍,劍長,操其室(劍鞘)。時恐急,劍堅(劍插得緊)」,於是沒能拔出來。荊軻追殺秦王時,藥官夏無且(jū)將藥囊扔向荊軻,這時左右大喊「王負劍」,秦王此後拔出佩劍「斷其左股」,從而化解了一場刺殺危機。

根據戰國策記載,荊軻刺秦王時,秦王嬴政驚起,但隨後拔劍時,卻遭遇「拔劍,劍長,操其室(劍鞘)。時恐急,劍堅(劍插得緊)」,於是沒能拔出來。荊軻追殺秦王時,藥官夏無且(jū)將藥囊扔向荊軻,這時左右大喊「王負劍」,秦王此後拔出佩劍「斷其左股」,從而化解了一場刺殺危機。

然而,史書上記載的「劍長」是秦王需要「負劍」而拔的關鍵原因,但秦王佩劍到底有多長,此前考古一直沒有相對確切的答案,只是猜測的結論。不久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的第三次發掘,取得多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得到了秦王佩劍的相關情況,從而破解了荊軻刺秦王的謎團。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考古還有一項顛覆性的發現,顯示青銅寶劍不僅僅是將軍佩戴,由此也揭開了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關鍵原因。

兵馬俑出土寶劍:長度81—94.8厘米

1974年,隨著兵馬俑的挖掘,考古出土一些鋒利堅韌的青銅寶劍,柳葉狀的劍身,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厘米。

秦朝青銅寶劍的長度,無疑會讓人想到荊軻刺秦王,由於秦朝寶劍長度均在81—94.8厘米,因此專家推測秦王的寶劍應該更長,長度要超過95厘米。

在荊軻追殺之下,秦王倉促之中想要拔出如此之長的寶劍,的確存在一定難度,而如果把寶劍撥到後背,呈「負劍」的狀態,然後拔劍的話就容易得多。

然而問題在於:如此之長的寶劍,並不利於拔劍,真的是佩劍嗎?

可以想像一下,在戰場上的將軍,需要拔劍指揮時,但如此之長的寶劍卻不利於拔出,豈非既不利於指揮,又損害形象?總不能將軍拔劍時,都要「負劍」而拔?

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兵馬俑出土的青銅寶劍,未必是真實的佩劍,而可能是身份或權力的象徵之一。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寶劍的出土,就不能證實秦王佩劍長度,也就無法破解荊軻刺秦王中秦王不能正常拔劍的謎團。

兵馬俑最新考古:破解荊軻刺秦王謎團

不久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的第三次發掘,取得多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之一就是發現了真實的佩劍。

在兵馬俑一號坑,此前只出土了一把將軍俑使的劍,長度為81厘米,此次出土了五把完整的寶劍,長度在88—91厘米。本次考古領隊申茂盛介紹,「有一個非常好的,我們發掘的時候那個劍就在俑身上掛著,原始位置都沒有動,而各個附件都在。」

由此可見,如此之長的寶劍不是「裝飾」,必然是佩掛在腰間,如此也就證實了秦王嬴政腰間掛著長劍,在夏無且扔藥箱爭取的時間中,秦王得到提醒從而把劍推到後背,從後背拔出寶劍,由此正式破解了荊軻刺秦王時需要「負劍」而拔的謎團。

五把佩劍之人身份:足以改寫歷史

更為重要的是,五把佩劍之人的身份足以改寫歷史,破解了秦國能夠橫掃六國的關鍵原因。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關東六國的寶劍長度,通常在50~65 厘米,極個別的長度能達到70厘米左右,最長不超過76厘米,但這些寶劍都是將軍級別佩戴,沒有發現六國士兵佩劍的情況。

以前認為,秦國青銅寶劍也如同六國,只有將軍才有資格佩戴,但此次考古發現的五把寶劍,卻不是將軍的佩劍,而是普通士兵的。申茂盛指出:「出了5把完整的劍都是士兵使用。我們認為劍是標配,每個士兵都會帶。」

也就是說,秦國普通士兵的佩劍,長度高達88—91厘米,都比六國將軍的佩劍更長、更高級。

最後,基於上述考古發現,我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首先,秦朝青銅寶劍長度超過關東六國,一方面表明秦朝青銅工藝超過六國,一方面表明秦朝兵器更具戰鬥力,所謂「一寸長一寸強」。由此可見,秦國能夠一統六國,顯然有著青銅技術與兵器上的優勢,而六國青銅技術水平不夠,所以造不出更長的兵器。

其次,秦國青銅武器製作規模非常龐大,使得每個士兵除了鈹、戟等長兵器之外,還配備了短兵器——寶劍,即將每個士兵武裝到了牙齒,由此大幅度增強了秦兵的戰鬥力。六國士兵與之相比,至少在武器裝備上相差了一大截,如此焉能不敗?

第三,大規模佩掛如此之長的寶劍,顯然不是裝飾,必然具有實用價值,但也不可能讓士兵普遍「負劍」而拔。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秦兵身材魁梧,高到可以隨手拔出長劍,也說明了秦始皇身高應該一般。因此,兵馬俑的身高,應該就是秦兵普遍身高,即大概在180cm左右。

因此,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國能夠橫掃六國,最為直接的原因,就在於裝備更全更好,且士兵強壯高大。這讓筆者想到了漢朝的「一漢敵五胡」,本質上也是漢軍高大,且裝備比胡人更好。

參考資料:《震撼!兵馬俑最新發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