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灌「灌」不出創新人才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3-03-22T14:44:56.388815+00:00

本報訊(記者 康麗) 「拔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造就?在我看來,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想創新,有創新的動力;二是能創新,有創新的能力。

本報訊(記者 康麗) 「拔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造就?在我看來,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想創新,有創新的動力;二是能創新,有創新的能力。」日前,由北京老科學技術工作者總會與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聯合舉辦的「學習科學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決策諮詢研討會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召開,北京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周之良在會上表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新征程上,如何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理念,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研討會上,來自科技、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出謀劃策。

90歲高齡的周之良回憶起自己的一段經歷,那是2002年8月在北京舉行國際數學家大會期間,91歲高齡的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為少年兒童題詞,寫下了「數學好玩」4個大字。

「為什麼覺得『好玩』?就是因為對科學很熱愛。達到這種境界,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甚至會樂此不疲、百折不撓、有所創新。」在周之良看來,現在迫切需要研討和開展愛科學的教育,這是科學教育、科學普及的重要內容,要讓青少年體驗到科學是有趣的、好玩的,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科學教育既要有意義,又要有意思;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溫度;既要講道理,又要重體驗」。

「科技創新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那種尋求標準化答案的教育反而會限制人的大膽創新思維,限制創新人才的成長,我們要尊重創新人才的成長和培養規律,為創新人才的成長創造寬鬆的環境。」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館原館長、黨委書記王渝生從科學是什麼、科學的本質屬性、科技創新的特點、科學創新模式的多樣化等角度闡述了創新人才培養和成長的規律。

學習科學是近30年發展起來的關於教和學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教育學、信息科學、認知科學、生物醫學等眾多研究領域,旨在研究人是如何學習的,如何促進有效的學習、讓學習更科學等。與會者也圍繞學習科學如何助力創新人才培養進行了討論。北京大學副教授尚俊傑的演講展示了學習科學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學習能力的核心是什麼?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能力和信息素養。它具有實踐性,是練出來的,而不是滿堂灌『灌』出來的。實踐證明,所有的人才都是練出來的,而不是『灌』出來的。愛科學,會學習,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這裡抓起,固本培元,想創新、能創新的優秀人才才可能不斷湧現出來。」周之良特別強調。

對此,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校長劉曉昶深有同感,學校正是基於國家社會對未來創新人才的需要進行了課程整合,通過創新課程、綜合課程、主題課程、創客教育等,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創新,為創新人才的成長開闢了新的賽道。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各級各類教育共同努力、貫通實施。要特別關注創新人才的基礎培養,通過全方位和多路徑的育人方式創新來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還要通過科教融匯、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等路徑共同推動。」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理事長、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中雄最後總結說。

《中國教師報》2023年03月22日第2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