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網絡的發達讓信息的快速傳播,世界被網絡連成一個整體。只要有網絡,坐在家中也可以知曉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資訊,欣賞各個國家的風景,體驗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
當國與國的距離縮短,文化軟實力的傳播成為了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韓國的HI-POP偶像文化,日本的二次元遊戲文化,歐美的漫威、DC超級英雄IP,每一種都代表著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屬性與思想意識體系。
近幾年日劇、韓劇、美劇的流行,都在向我們輸出著別的國家特有的風土人情和價值觀。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是,別國優秀文化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文化成功走出國門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壞的是,優秀的文化被引進的同時,糟粕也隨之而來,在接受他國文化傳播的同時,還要警惕惡意的文化入侵,
當莫名其妙地英文字母縮寫取代了中文成為日常用語,當聊天時下意識使用日文短語表達感情,當原本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被隔壁的韓國偷走……請敲響警鐘,擦亮雙眼,保持警惕,不要在別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面前,被潛移默化地影響。
「國風」?「倭風」?傻傻分不清楚。
近幾年時尚圈最IN的風向非「國風」莫屬,國潮、華流等風格將中國傳統的審美融合現代的表現方式,成為最熱門的流行元素。2023年春晚歌曲《中國傳統色》中傳統文化與古典審美引發了網友熱議。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民族自信與民族自豪感的不斷增強,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備受民眾關注與喜愛。許多即將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進入了大眾視野,得到關注與保護。
與此同時,廣大漢服愛好者們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讓「漢服」這一傳統民族服飾消失斷代百年後重回大眾視野。中國華服日等官方大力支持的活動,將漢服所富含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進行了正面宣傳。
漢服所蘊含的獨特的傳統審美與其承襲千年的厚重文化底蘊,在年輕群體中引發了一場「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的傳統文化復興熱潮。
漢服復興熱潮帶動了古裝劇等文化產業的興起,嗅覺靈敏的投資者看到了其背後隱藏著的巨大商機。劇組抓准流行動向,推出了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山河月明》等一系列熱門古裝劇。
這些古裝劇劇情輕快緊湊,男女主角個性鮮明討喜,服化道考究且符合時代背景,再加上用心打磨了演員演繹時的禮儀規範和行為舉止,成功地被觀眾打上製作精良的TAG,成為了熱播劇。
低投入,高回報的巨大的利益,讓各界資本迅速湧入古裝劇市場,各種網絡偶像劇、歷史正劇、後宮劇、宅斗劇層出不窮。市場逐漸成熟之後,古裝劇的質量卻開始參差不齊。
為了壓縮拍攝成本且快速回本,劇組不再在乎演員的表演水平——長得比普通人好看就行;也不用再打磨劇本——邏輯上通順就行;更不用說精心準備劇組的服化道——直接買市場上最便宜的現貨就行。
當市場的紅利期過去,觀眾們的口味開始變得挑剔,這些劇組創造出的「流水線」古裝劇經不住市場的考驗,暴露出各種BUG。劇情無腦、道具粗糙、造型丑出天際、男女主只會用嘟嘴瞪眼表達感情等等情況層出不窮。
這些劣質電視劇看得觀眾「尬出天際」「用腳趾在地上摳出三室一廳」。更有眼尖的漢服愛好者發現了「盲點」,紛紛指出——這些劇組使用的很多服化道是隔壁日本和韓國的東西。
這種披著中國風外衣,內容卻充斥著日本元素、韓國元素的古裝劇近幾年播出的不在少數,網友們戲稱這些辣眼睛的古裝劇「倭味十足」。劇組更是在網友們揪出錯誤後,保持沉默,既不道歉,也不回應。
「倭風」橫行,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
古裝劇《我叫劉金鳳》開播之後,女主辣目洋子因其並不太優秀的外表和過於誇張的表演形式被網友嘲上熱搜。一起上熱搜的還有這部劇的奇葩造型,網友們注意到劇中的「日本元素」濃度太高了!
劇本誇張雷人的劇情設定搭配上「倭味」十足的服化道,成功拿下了話題討論度——雖然是負面的。
被網友罵上熱搜,是這部劇應得的。
一方面《我叫劉金鳳》不僅將原著劇情改得面目全非,還完全背離了原著中的設定,加入了各種莫名其妙的劇情,在觀眾的底線來回蹦跳。
另一方面,劇中男主的造型可以說完全一比一複製日本平安時期的傳統造型,女主的穿著與和服袴裙極為相似,衣服上的櫻花圖案「倭味」得扎眼。整部劇流露出的濃濃「倭風」讓廣大網友直呼受不了。
設想一下,在以我國歷史為背景的古裝劇中,男主穿著日本大河劇同款古裝,吃著壽司,摟著懷中穿著和服袴裙的女主你儂我儂。再搭配上雷人的劇情和誇張的演技,您是否也和我一樣露出了「地鐵老人手機」的同款表情?
無獨有偶,即將上映的《九霄寒夜暖》的宣傳海報中,女主頭上的髮飾被指出與日本藝伎的傳統配飾極為相似,男主頭上戴著的帽子也是日本官帽的低配版演變。熱播劇《夢華錄》更是「喜提」官媒點名,其宣傳的傳統飲食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嚴重不符。
向前追溯,細心的網友發現,很早之前「倭風」就已經入侵國產古裝劇中,如《星漢燦爛》中使用類似日本榻榻米推拉門的設計,熱播劇《慶餘年》中多處細節也是「倭味」橫行。
觀眾有時會因為熱播劇中男女主的顏值忽略一些細節,也會因為劇情的推進無視大部分不合理的布景。知道「真相」後,很大一部分網友感覺不能接受「穿著日本元素的衣服拍的倭味國產古裝劇」
網友的能力是無限大的,有網友深扒後發現:這些「倭風」古裝劇的導演都是香港人。劇中出現的「倭風」搭配都十分考究,很明顯創作者對於日本文化非常了解,且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香港導演指導就會「倭風」濃重,究竟是故意的還是無心的,讓人不得不深思。
2022年7月,官媒下場表明態度:「古裝劇不得隨意模仿化用國外風格樣式。」官媒堅決抵制的態度引得無數網友點讚與支持。官媒的評論表達出堅定的態度「一定要立足於文化,警惕他國文化潛移默化地滲透。」
縱觀影視圈,亂象叢生。國家出手整頓不僅規定了創作者和演員前進的大方向,而且從作品創作開始加強管理,要求電視劇等文化藝術產業對於選材、服化造型等細節必須仔細考究。
好好的古裝劇是怎麼走偏的?「國風」究竟為啥會變成「倭風」?我們真的拍不出優秀的「國風」古裝劇了嗎?
經典真的無法複製也無法被超越嗎?
我們當然拍攝過真正的「國風」古裝劇!87版《紅樓夢》、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每一部都是經典,在70後80後記憶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被稱為「下飯神劇」的《甄嬛傳》播出12年來,經典橋段被網友們反覆觀看琢磨,無數「甄學家」各種揣摩分析,發誓要將電視劇「盤包漿」。
這些經典古裝劇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拍攝時所用的道具、服裝、造型,包括劇本在內都進行了細緻地打磨,每一項都儘可能做到還原故事的時代背景,力求能夠帶給觀眾最優質的作品。
以現在的眼光去看,這些經典古裝劇中確實存在不少BUG。瑕不掩瑜,這些小瑕疵反而成了觀眾們樂於去發現的「小驚喜」。
以87版《紅樓夢》為例,想要表現百年前曹雪芹所描寫的故事,完整地講述書中所敘述的情節,真實地表現出書中塑造的人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反覆打磨劇本,將一百二十回的文學巨著改成文學性的劇本,再將劇本改為分鏡,並且要做到通俗易懂,這樣拍出來百姓才會喜聞樂見。
服裝、道具、演員、拍攝場地等等問題,每一項都像一座大山壓在劇組的肩上。不能一次性處理所有困難,那就將困難分成多個小問題去逐個擊破。87版《紅樓夢》劇組足足籌備了三年才開始拍攝。
三年的籌備時間,每一位劇組工作人員都沒有懈怠氣餒,將劇本一次次打磨;道具一項項核對;演員的造型一次次反覆修改細節。甚至專門開班,對演員的行為舉止,儀態體態進行專門培訓,將細節摳到極致。
時間緊任務重,在拍攝的兩年零一個月時間內,全劇組緊鑼密鼓,井然有序,順利拿下九千六百多個鏡頭。突破了原本《紅樓夢》文藝作品只能表演片段的片面性,將書中描繪的封建大家庭興衰史,舊社會下的愛恨情仇,以一種全新的、全面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
87版《紅樓夢》也為中國影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劉曉旭飾演的林黛玉至今無人超越。無論是「爽朗潑辣」的王熙鳳,還是「知書達禮」的薛寶釵,演員的選擇上,導演都盡最大能力做到貼合原著人物。楊樹雲先生在設計演員造型時,也對原著進行了大量閱讀,多次進行史料考據,力求貼合時代背景。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影視作品的好壞,劇組是否用心拍攝,演員是否認真演繹,觀眾一看便知。想要拍攝出觀眾滿意的作品從來都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腳踏實地。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劇組上下齊心協力,用盡一切方法,調動一切可調動的資源,以創作觀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為目標而奮鬥。
經典無法被複製,但一定可以被超越,前提是有人在認真思考如何去超越,而不是誇誇其談,整一堆讓觀眾「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陰間操作」。認真打磨劇本,選擇演員時不追求「流量」轉而追求合適,經費使用時該省省該花花,前人經驗擺在那裡,踩著前人腳印前進必定會走得更遠。
為了突破當然可以適當創新,但創新必須堅守底線。將優秀的文化思想引進來,取其精華為己所用,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甚至做「文化移植」,將「倭風」取代「國風」,偷梁換柱,包藏禍心。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多部 「倭風」電視劇還未上線就遭舉報下架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應當防患於未然,讓真正的「國風」成為主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