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如橐龠,看看《黃帝內經》是怎麼說的

觀風雲再起 發佈 2023-03-22T19:18:44.931727+00:00

三焦,在中醫學中有著豐富的內涵,是藏象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臟腑系統中難覓其象的六腑之一。「三焦」一詞出自《黃帝內經》,對三焦的功能、形態以及相關生理、病理的詳盡論述,但自古以來,三焦的實質始終存在爭議。

三焦,在中醫學中有著豐富的內涵,是藏象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臟腑系統中難覓其象的六腑之一。

「三焦」一詞出自《黃帝內經》,對三焦的功能、形態以及相關生理、病理的詳盡論述,但自古以來,三焦的實質始終存在爭議。

中醫學屬於《周易》象學範疇,一切理論必然產生於象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必須遵循這一原則,釐清三焦的含義,追根探源,看看《黃帝內經》對於三焦的真實描述。

三焦內涵

易經是言天、地、人一貫道理,綜合一切知識學說。每一卦象,亦是兼三才而兩之。將此易道踐行於人,即是把人體分為上、中、下焦和所述臟腑,以此闡明三焦的生理機能,維持生命的原動力。

三焦分上、中、下焦三個層次,每一焦並居不同臟腑,其由來是易學三極之道於醫學上的應用。易經六十四卦乃係用符號以象徵萬物萬象萬理,每卦有六爻,六爻每兩爻為一極,從上至下劃分上、中、下三極,依次對應天、人、地三才,謂之三界,以闡述其內在變化之理。

上古聖人用此以劃分人體三焦部位,闡釋臟腑氣化功能,對生命活動機制的認知達到了至高境界。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和肝膽,下焦包括腎、膀胱、三焦腑、大腸、小腸。

《靈樞·營衛生會》說:「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

三焦描述

《靈樞·營衛生會》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三焦之道,變化無窮,生生不息,為人體氣化之本源。是以陽氣為核心,闡明心肺、脾胃、腎和膀胱的綜合生理功能。

上焦如霧:

「霧」是秋冬季節一種天氣現象,是由於地面溫度變化,致水蒸氣凝結為細小水珠而成。歸結於人,體現的是上焦的氣化功能,其物質基礎是陽氣和水谷精微。

中焦如漚:

「漚」意為裝滿食物的容器,本義是用水浸泡待加工的食物。中焦如漚,即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其精微化而為營血以奉生身,猶如釀酒一樣。而完成腐熟水谷的動力仰仗於中陽和下焦元陽,若腎陽虧虛,則中陽不足,陽虛寒盛,無熱以腐熟水谷,必致飧泄。

下焦如瀆:

「瀆」字本意是指水溝,下焦如瀆,主要體現臟腑三焦、腎和膀胱與大、小腸在水液和糟粕代謝方面的功能。最終形成尿液濁水,故「瀆」意為污水也。

三焦形質

三焦又為六腑之一,但《難經》二十五難提出「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的論點之後,引起後世醫家不少爭論。假若三焦無形,又何以論述三焦的生理功能,有違易學唯象建立醫學的宗旨。

如果採取把脾、胃、大腸、小腸、膀胱虛無的辦法想像,實體即由腹膜形成的腹腔,猶如一大橐龠,內居胃、腸,脾,外為腎、膀胱等臟器,其間充滿水氣升降流通,同於天地間大氣層這一大橐龠,風雨雷電交作其間。參照現代醫學解剖學,中醫三焦實際就是西醫腹膜腔,因其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三焦功能

一、水道:

為水液運行之道路,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說明三焦是人體調節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二、氣道:

《難經》有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難經·六十六難》又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均說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升降出入的道路。

它是元氣、谷氣、真氣的共同通道。

三、氣化功能:

(1)三焦是氣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臟腑形骸能獲陽氣溫煦、陰津濡澤,須憑藉三焦為其通路,「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

(2)三焦是氣、血、津液、精生化之所。三焦是氣化進行的場所,它為臟腑功能活動提供必要的空間條件,氣血精津得以在此生成和相互轉化。宗氣積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正所謂「三焦出氣」。

(3)五臟通過三焦氣化相聯繫。五臟除了以五行所屬派生的相生相剋關係之外,氣化將它們聯繫在一起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三焦作為氣化之總司i總領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

《內經》云:「氣化於人,關乎壽天」,只有三焦氣化功能正常、氣血津液升降出入的路徑通暢,才能保證人體健康無病,得以長壽。

任何一個髒(腑)氣化功能出現異常,都可最終導致三焦整體氣化失常,氣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不暢,從而內生風、火、濕、熱諸邪及痰、瘀、濁毒等病理產物。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

「人之一身,皆氣所撐懸也。此氣在下焦為元氣,在中焦為中氣,在上焦為大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