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從看熱鬧到看什麼?博物館熱背後的冷思考

津雲 發佈 2023-03-23T17:14:00.096954+00:00

如果您還記得今年年初天津博物館展出《雪景寒林圖》時人山人海的盛況,如果您對上個月天津發布講解《桃源仙境圖》的帖子記憶猶新,那您一定會知道,今年在天津,有一種「熱度」正持續升高。那就是「博物館熱」。越來越多的人,無論年齡、職業、愛好、生活方式,都開始走進博物館。

如果您還記得今年年初天津博物館展出《雪景寒林圖》時人山人海的盛況,如果您對上個月天津發布講解《桃源仙境圖》的帖子記憶猶新,那您一定會知道,今年在天津,有一種「熱度」正持續升高。

那就是「博物館熱」。

越來越多的人,無論年齡、職業、愛好、生活方式,都開始走進博物館。

那麼,究竟為何「到博物館去」成為了天津人喜愛的休閒生活方式?


博物館熱」現象:

展覽太美,讓人願為一個展赴一座城

3月21日,天津博物館又迎來一重磅展覽:「聲動千年」──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特展,以一件件「無聲」的文物展示中國古代的美妙「聲音」,再現中國古代音樂輝煌圖景。

展覽以時間為序,包括「遠古迴響──史前時期」「金聲玉振──夏、商、周時期」「百川匯流──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盛世樂歌──隋唐時期」「雅韻新聲──宋元明清時期」五個單元,薈萃了天津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的珍貴古代音樂文物及相關展品近200件,其中一、二級文物占比七成以上,勾勒出中國古代音樂幾千年來的「起承轉合」。

在這個展覽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來自互動視聽體驗——古笛發掘、編鐘演奏、撫琴拍照等數個場景,將古代樂器與復原影像、擬古曲相結合,為觀眾呈現穿越時空的「視聽盛宴」。此外,在展覽現場中心還矗立了一座13米長的體感交互「知音牆」,再現了天津博物館藏《番王按樂圖》卷及展覽重點文物,以趣味互動形式讓觀眾了解古代樂器。

實際上,今年以來天津博物館就好展不斷:2月18日開幕的「桃源何處——館藏仇英《桃源仙境圖》特展」中,展出了堪稱明代繪畫史上巔峰之作《桃源仙境圖》;1月22日開展的「咫尺匠心——館藏雕刻工藝文物精品展」則展出了160餘件館藏珍品;還有堪稱現象級的「再現高峰——館藏宋元時期文物精品特展」,展館之寶《雪景寒林圖》吸引了天津乃至全國各地的觀眾前來,一睹這幅國寶級文物真顏。

全國範圍內,博物館發展迅速,全國備案博物館的總量以每年新增200多座的速度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把「到博物館去」當成一種生活休閒和旅遊的方式,「為一個展赴一座城」的情況屢見不鮮。

對「博物館熱」的思考:

從看熱鬧到看文化的轉變

「博物館熱」的表象之下,實質是人們對文博展覽態度的轉變:從不太進博物館,慢慢地到進博物館看熱鬧,再到如今願意付出大段時間在展覽中用心了解、感受文物的歷史和文化延承。這種變化也讓天津的博物館人們感動、欣慰。

盧永琇是天津美術館副館長、天津博物館研究館員,也是中國第一批博物館專業畢業生。1980年,她考入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博物館學專業——南開大學博物館學專業。畢業後盧永琇被分配到天津博物館的前身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青銅器組,她的職業生涯便從給館藏青銅印璽部等文物重新定名建卡開始。

二三十年前,博物館只是文博愛好者的天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雖坐落在解放北路這樣的繁華地帶,但展覽很少,展陳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再展櫃裡陳列展品,然後放個標籤。觀眾也很少,基本只有想考美院的學生和喜歡藝術的人會去。「人少到什麼程度?講解員和每個觀眾都很熟悉,因為人少,有時間彼此聊天。」盧永琇說。

盧永琇還能記得當初的「惆悵」,「新年時我在館裡值班,展廳里一片寂靜,看著空曠的展廳滿腦子焦慮,這個場館的作用何在,怎麼實現博物館的辦館理念,實現博物館人的初心,內心曾經很茫然。一方面是因為改革開放不久,百姓在忙著溫飽,對文化需求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博物館很少被宣傳,人們對文物了解甚少。」

從被動地等人來,到引導觀眾走進來,博物館的這種轉變要從2008年說起。

2008年,《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的發布打破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壁壘。當年,天津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觀眾量猛增,但當時更多的人是抱著「反正不收費,隨便進去轉轉」的心態走進博物館的。

但是博物館也因此而主動尋求改變——由保管收藏以「物」為主、被動地等觀眾來,轉變為重視「人」的感受,引導人們實現從看「展覽」到看「文化」的轉變。

從那時起,天津博物館每年舉行一次大展,敦煌、法門寺、三星堆、馬王堆,全國各博物館的精品展覽都被引進天津博物館。每次大展時,觀眾人山人海。好的展覽引進來,天博的精品也要帶出去。天津博物館的精品展在全國各地展出,部分展覽還走出國門,天津博物館的影響力迅速飆升,成為全國知名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出圈表象下,其實是一代代博物館人傳承和努力的內動力。」盧永琇認為,博物館人長期耕耘,博物館的影響力增強,公眾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的旺盛需求,「博物館熱」離不開博物館與觀眾的「雙向奔赴」。

南開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張婧文副教授則認為,「文博熱」與當前博物館愈加關注公眾需求和積極尋求創新性發展的理念密切相關。一方面,博物館中「物」的主導地位逐步消解,公眾及其需求成為博物館關注的重心,從而促使博物館積極策劃公眾喜聞樂見的展覽、教育活動,開發文創產品。另一方面,博物館緊跟社會發展步伐,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進一步拓寬了文物及其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傳播效應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博物館如何繼續熱下去:

人走近文物,文物也「活」起來

從社會層面看,博物館熱是一種文化「尋根」。如何讓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如何讓博物館更具有「煙火氣」,打造出「網紅」展陳;如何讓「文化活起來,會說話」;如何讓觀眾更好地從博物館中了解歷史及文化……天津博物館人在不斷探索。

盧永琇認為,展覽吸引觀眾的重點是展覽主題的選擇,如果與社會熱點有聯繫,則更會受到市民的關注。

2022年電視劇《夢華錄》熱播,引發觀眾對宋代的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天津博物館便隨即策劃推出「走進夢華錄——看天博宋元特展品宋代文人生活」主題活動,將電視劇中的茶百戲搬到博物館,茶藝表演隊為觀眾們再現宋代點茶之技藝。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盞面上的湯紋就會變幻出各種圖樣來,猶如一幅幅水墨畫,讓曾經陌生的文化遺產走進人們日常生活。

要策劃好展覽主題,表現方式也很重要。為了創新展覽方式理念,讓文物真正「動」起來,博物館紛紛出招,推出互動體驗、文創產品、數字文物。

天津博物館多年前便開始打造智慧博物館。春節期間火爆的「宋元時期文物精品特展」設置了「一畫一世界」沉浸式宋畫藝術展區,以三面投影的方式,讓觀眾可以在現場跟隨畫面鏡頭,步入宋畫的藝術世界,沉浸式欣賞優秀的書畫藝術。

自然博物館同樣在加快智慧博物館建設步伐,新推出的《本草 健康》採取沉浸式和互動式展示,真正讓本草「活了起來」。

「文物活化的本意是把文物激活,要以不同的形式、內容、手段,將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展現出來。」盧永琇認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成為感受歷史和藝術之地,這是博物館的使命和定位。

張婧文認為,「博物館熱」需要持久升溫,一方面,博物館應持續關注公眾需求,了解公眾參與、體驗的行為特徵,積極尋求並回應公眾反饋,提升服務水平,在維繫現有觀眾的同時,不斷吸引潛在觀眾參與到博物館中來,讓越來越多的人對文物與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為「博物館熱」的持續增加原動力;另一方面,博物館應不斷創新工作方式,積極引入國際先進的博物館發展理念,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利用數位技術賦能文物闡釋與傳播,不斷提升服務內容與形式,為公眾提供常來常新的鮮活體驗,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博物館的特色發展之路。

2023年是天津博物館成立105周年,百年天博迸發青春活力,沉睡在庫房裡的文物藏品「活」了,博物館正在以一種全新、主動的方式來展現自身價值。

來源:天津發布,綜合自天津日報、津雲、天津博物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