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春天終於到了,隨著蘇城繁花次第盛開,遊春踏青的人們擠滿了古城內外的園林景區。蘇州人春日出遊賞花的習俗,早在明代中葉就非常流行,在熙熙攘攘的遊春人群中,那些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是最耀眼的存在。
上方山櫻花 植物園供圖
在年輕的蘇州文人王寵看來,上方山的櫻花足夠代言春日蘇州的浪漫。王寵生活在明代中葉,他的書法成就足以和文徵明、祝枝山並肩,在他的光環加持下,上方山的櫻花在美麗之外更添幾分文化氣息。一個明代人愛上了上方山的櫻花,這故事怎麼聽都讓人覺得穿越感滿滿。其實,王寵在那個時代看到的櫻花,和如今大家熟知的日本櫻花完全是兩碼事。
我們現在所說的櫻花,是薔薇科櫻屬植物的統稱。據《中國植物志》記載,全世界的櫻屬植物有150多種,中國目前發現的有50多種。顯而易見,櫻花並非「舶來品」,而是起源於中國。而王寵在上方山所見到的櫻花,絕非日本櫻花,而是擁有悠久栽培歷史的中國山櫻花。
明 王寵 《楞伽山櫻》 上海博物館
山櫻朝日盪雲胸,坐見桃華映遠峰。黃鳥弄音藹藹碧(其下疑有脫句)。清明野寺春風顛,忽憶曲江花滿煙。燕雲朔雪音書外,粵女吳兒蹴鞠邊。捧日長瞻天北極,荷鋤新卜瀼西偏。五陵豪俠如相問,豐草長林只醉眠。(明·王寵《楞伽山櫻》)
櫻桃、山櫻與日本櫻雖然屬於「近親屬」,但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山櫻,顧名思義,多生長於高山林谷之中,屬於中國本土原生物種,並非人工選育的產物。曾擔任蘇州刺史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曾從山上採挖山櫻花,種植於官舍庭院之中。山櫻酷似櫻桃,只是果實小,味道苦澀,不適合食用。但山櫻植株比櫻桃樹高大,最高可達16米,並且能開出粉色、紅色的花朵,極為絢爛,觀賞價值遠遠超過櫻桃花。因為這個特點,在南北朝時代,山櫻就開始出現在園林里。
上方山櫻花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 攝
與日本櫻花多為白色系不同,中國文人更偏愛緋紅色的山櫻花,更顯得喜慶熱烈。此外,中國山櫻與日本櫻還有不少明顯的區別,山櫻花的花期大約是在每年四五月份,比日本櫻花稍晚,山櫻的花朵也比較舒朗,不似日本櫻花繁密。
上方山櫻花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 攝
王寵的《楞伽山櫻》寫於明嘉靖初年,當時石湖草堂剛剛落成不久。楞伽是上方山的別稱,山麓有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二年(503)的古剎楞伽寺,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改名治平寺。明嘉靖元年(1521),寺僧智曉和尚在寺中辟出一塊清靜之地,建起一座石湖草堂,專供文人棲遲、雅集,石湖草堂規模不大,僅三四間茅屋,但為群山環抱,視野極佳,能俯瞰石湖。附近有松竹泉石、嘉樹薜蘿,清幽絕塵。
上方山櫻花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 攝
文徵明、王寵等蘇州文壇領袖,以及他們的子弟、門生、友人,經常在石湖草堂內讀書賦詩、寫字作畫,並留下大量詩文作品。治平寺和石湖草堂的名氣因而與日俱增,成為石湖重要的人文景觀。王寵對石湖風物留下了諸多記錄。他的《楞伽山櫻》寫於明嘉靖初年,描繪了清明時節山櫻與桃花爭奇鬥豔,花林如煙、如霧、如雪的絢爛景色,更是將上方山櫻花的歷史推到了明代中葉。
上方山櫻花 植物園供圖
除了上方山,天平山櫻花谷也是春季賞櫻的絕佳去處。雖不似上方山花開如海的熱鬧,卻多了幾分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茂密的櫻花林沿山谷從山腳向山上延伸,遠遠望去像一條立體的彩帶在山林間舞動。人行其間,滿眼皆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景。
天平山櫻花谷
97狼 攝
經過近年來持續打造,天平山櫻花谷的櫻花品種不斷豐富,櫻花谷的視覺層次越來越豐富,別有一種山林野趣,人間仙境的美。尤其是如霞似雪的櫻花倒映在一潭清澈的澗水之中,片片落英隨著流泉從山間流淌下來,像極了《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意境。
天平櫻花 97狼 攝
眼下正是江南「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時節,何不把握這難得的春光,登山,賞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