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儒藏》千秋事業,揭秘《儒藏》與「儒藏人」的故事

北京大學出版社 發佈 2023-03-24T02:40:56.047769+00:00

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合作,整理出版海內外儒學典籍的大型學術項目——《儒藏》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牽涉最廣、最具系統性與典範性的基礎文化建設工程之一。近日,《儒藏》「精華編」三期圓滿收官,《儒藏》項目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合作,整理出版海內外儒學典籍的大型學術項目——《儒藏》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牽涉最廣、最具系統性與典範性的基礎文化建設工程之一。近日,《儒藏》「精華編」三期圓滿收官,《儒藏》項目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儒藏》(精華編)項目編輯負責人、北大出版社典籍與文化事業部主任馬辛民在接受北京大學校報採訪時,為我們分享了《儒藏》與「儒藏人」的故事。

《儒藏》「精華編」(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校報)

01 踵事:「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就如同河流」

自2003年《儒藏》工程正式立項,至2022年先期項目「精華編」出版任務完成,歷時已近廿載。馬辛民介紹,由於東亞儒學文獻數量極豐,《儒藏》工程制定了「兩步走」規劃:前期項目「精華編」萃選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海外文獻600餘種,依循現代點校、排印規範先行出版;「第二步」《儒藏》全本的收錄規模則大大擴充,預計將達3000餘冊。

「整理規模大、校勘規範、版本精華,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都是我們《儒藏》工程的特色和優勢。」除成書282冊、兩億餘字的「精華編」中國部分外,匯集韓國、日本、越南等地重要典籍的「海外編」也正在編纂中。「我們集成性、系統性的整理工作,可視為東亞儒家文化圈學術力量的一次整合。」馬辛民認為,《儒藏》將零散的儒學文獻統為一編,對儒家思想在哲學高度的宏觀建構,發掘傳統文化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進而重估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價值,有著重大建設性意義。

談及具體的工作流程,馬辛民給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就如同河流。」從選目、確定體例、標點、校勘到編輯出版,《儒藏》的編纂歷程漫長而艱難。在這條「河流」的上、中、下游,各大機構五百餘位學者承擔基礎工作,北大專門成立《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負責編纂整理方面的工作,由責任編委把控校點質量。北大出版社則負責稿件的編輯、校對,嚴格落實「三審三校」,必要時甚至達到「五審五校」。近三十道工序形成嚴密的閉環,其專業難度可見一斑。而十九年間,繁雜的人事調度、項目對接與環節統籌,也考驗著組織者的決心和毅力,回望個中辛苦,馬辛民感慨:「每個人都好像背著一座大山朝前趕。」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我對我們成果的質量很有信心!」《儒藏》工程集合國內外「漢學」研究的雄厚力量,編校質量精良,「精華編」一、二、三期均被國家出版基金評定為結項優秀。馬辛民欣慰地表示:「無論是看到整面牆的出版成果,還是某個審校環節如期完成,還是在研究中解決一個具體問題,都是我們最具成就感的時刻。」

《儒藏》工作小組合影

02 同心:「更多的『儒藏人』堅守在寂寂無聞處」

《儒藏》工程由湯一介、季羨林、張岱年等前輩學者醞釀設計,延續至今,而它的推進和階段性完成,則凝結著老中青三代學人的心血。從湯一介先生、龐朴先生、安平秋先生、孫欽善先生四位總編纂,到以李中華老師、魏常海老師、王博老師為代表的編委們,再到更年輕的一輩學人,無不殫精竭慮,全心投入。馬辛民笑言,應當把二十年來的點滴匯成一本《儒藏編纂志》:「當時畢業參加工作的青年學生,一轉眼已經人到中年。雖然我們還未到坐在躺椅上、動也動不了的年紀,但對每個人來說,《儒藏》都是太難忘的經歷。」

馬辛民將《儒藏》工程的參與者們親切地稱呼為「儒藏人」。「儒藏人」里有學者、管理者,更有許多默默無聞、埋首案頭工作的普通編委、編輯。立項初期,從出版方面來說,當時的出版社經費緊張、專業古籍出版人員匱乏,《儒藏》工程的出版是否能承擔並完成、如何完成,這些尤其仰賴管理者的決策魄力。「出版社做這個大項目,不但在相當長時間內看不到經濟回報,每年還得實實在在地往裡投錢,老社長王明舟先生以及當時支持承擔《儒藏》任務的班子成員,他們的眼光和格局讓人敬服。」

而憶及已故的老編審、語言學者胡雙寶先生,馬辛民仍為其敬業精神觸動:「胡老師不善言辭,卻是編審中的『第一快』,干起活又快又好。年逾八十,還保持著年輕人的工作狀態,為保證覆審、終審的質量,幾乎每周都騎車到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哪怕在青光眼手術後,仍然加班加點,全身心投入工作。」《儒藏》工程總編纂湯一介先生曾用「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古訓勉勵後學,在馬辛民看來,「儒藏人」正是以年復一年的無言行動,踐行著內心的文化信念與責任意識,堅實推進著這項事業。

2005年,湯一介先生曾概括出《儒藏》編纂出版的「三大難題」——「經費籌措難、人才招徠難、組織協調難」。「二十年過去了,一些舊困難依然存在,甚至變成了新挑戰。」如今,國家出版基金與社會各界的支持,極大緩解了項目的經費壓力,但人才缺乏、項目統籌難度大等問題,仍時時要求「儒藏人」滿負荷運轉。「從出版角度看,一個成熟的古籍出版專業人才成長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馬辛民告訴我們,無論是編校人員積累審校經驗,還是組織人員積累管理心得,都必然經歷艱辛的摸索期,而文獻整理的成果回報慢、短時收益小,使從業者往往面臨現實的生存焦慮。然而,對於《儒藏》工程的前景,馬辛民依舊很有信心:「勤勉、奉獻、克服萬難,自上而下形成合力——這是我們的文化自覺和社會責任感,也是『儒藏人』代際傳續的精神財富。」

03 前瞻:「我們的典籍要編纂,更要活起來」

工程的第一階段「精華編」告一段落。目前,《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和出版社著手推動《儒藏》資源的再開發與創造性轉化。「我們這麼多人,費了這麼大的功夫,忙了這麼長時間,做出來這麼優質的成果,是不是擺在圖書館裡、大家合影留念就結束了呢?」馬辛民認為,除出版用於收藏、研究的精裝書外,發行價格更低、更方便流通與使用的平裝單行本勢在必行。這樣,才能儘快將《儒藏》推向社會,幫助大眾了解其價值,最大程度發揮古典文獻的時代功能——「《儒藏》等傳統典籍要整理編纂,更要活起來。」

北大出版社和《儒藏》中心共同主持開發的「《儒藏》『精華編』數位化平台」項目,也正伴隨著實體書的出版進程穩步推行。目前,收錄文獻百餘冊、搭載高效檢索技術的「精華編」資料庫一期已基本完成。《儒藏》團隊將通過建設數字文獻平台,開發數據檢索、統計、歸類分析等功能,力圖呈現儒學文獻生產、流播、接受的整體脈絡。而在為國內學界提供技術支持以外,北大出版社與國際大型出版機構通力合作,計劃依託海外先進技術與文化交流平台,讓《儒藏》等古典文獻以規模化、體系化的面貌走出國門,面向世界打造優質中華文化名片。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相關文件,再次將『古籍整理熱』推向高潮,但是,文獻工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就章』,冷板凳不好坐。」馬辛民寄語新時代學術出版人,既要有投身文化事業的決心與熱忱,又需錘鍊專深的立學功底,開拓寬廣的知識視野;既要能沉潛師古,又需適應時代要求、關注學術前沿成果的公共轉化。「『藏諸名山,傳之其人。』我們的事業是『千秋事業』,是澤及後代的事業。」一代代「儒藏人」的堅守,將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利用和創新性發展注入新動力,為古老文明書寫嶄新的時代篇章。

-End-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校報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TO:正在求職路上迷茫前行的你們

豆瓣9.2分,他的人生令人嚮往,他的這本書令他成為「無冕之王」

《儒藏》(精華編)捐贈及入藏國家圖書館儀式圓滿舉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