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最後十年

讀者報 發佈 2023-03-24T03:48:49.440818+00:00

魏徵死後不到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狠狠砸掉這位貞觀名臣的墓碑。這是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後來,杜正倫出任太子右庶子,沒想到太子李承乾行為乖張,杜正倫於是屢次向李承乾進諫,李承乾不聽,杜正倫就說如果太子再不改正,則將向太宗稟報,並說出這是太宗的暗中囑咐。


1

魏徵死後不到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狠狠砸掉這位貞觀名臣的墓碑。

這是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作為被後世傳頌的君臣佳話,李世民向來以善待魏徵聞名於後世,然而史書從來只說前半段,不說後半場。此前,由於痛悼魏徵的去世,李世民還親自為魏徵起草碑文並撰書,在魏徵死後給予極大的榮哀。然而,君王的心意說變就變。

砸碑,始於李世民對魏徵的多疑。

魏徵生前向李世民密薦,說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後來,杜正倫出任太子右庶子,沒想到太子李承乾行為乖張,杜正倫於是屢次向李承乾進諫,李承乾不聽,杜正倫就說如果太子再不改正,則將向太宗稟報,並說出這是太宗的暗中囑咐。李世民獲悉後,認為杜正倫竟然敢泄露密情,於是將杜正倫貶官外放。侯君集就更加要命。就在魏徵去世的公元643年,侯君集由於涉嫌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殺。至此,李世民開始覺得,魏徵生前推薦的兩個人竟然都出了問題,這完全是在「阿黨」,搞小政治集團。

就在這個時候,史官褚遂良又向李世民進讒言說,魏徵曾經將他生前進諫的言論拿給褚遂良看,這完全是意圖謀取名望。李世民越想越生氣,於是下令,取消原本應承的將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的婚約,另外還下令狠狠砸掉魏徵的墓碑。

砸掉魏徵墓碑的這一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命的倒數第六年。作為被後世傳頌的千古一帝,他的性情,開始越發多變。

此前,李世民非常喜歡吏部尚書唐儉,每次非要等到唐儉來才肯吃飯,「每食非(唐)儉至不餐」。然而幾年後,有一次李世民在與唐儉下圍棋時發生了爭執,這本是君臣間的閒暇遊戲,李世民卻勃然大怒,認為是唐儉不給他面子,盛怒之下將唐儉從吏部尚書貶到潭州(湖南長沙)做地方官。

不僅如此,因為這點小事動怒的李世民還密令尉遲敬德暗中察訪唐儉是否有怨言,準備藉故將唐儉處死,幸虧尉遲敬德主持公道,唐儉才免於一死。對此,從極度喜愛到「特憎」唐儉的李世民還到處對別人說,「更不須相見(唐儉),見即欲殺」。

2

太宗變了。

其實,對於李世民這種從貞觀初期的「從諫如流」,到後期的「正人不得盡其言,大臣莫能與之爭」的政治局面,魏徵在生前就已有了預感,對此他在臨死前勸諫李世民說,陛下「雖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終之美」。魏徵的勸諫,也是對自己的精準預言,而回報他的,就是李世民在他死後一年內,下令狠狠砸掉了他的墓碑。

而李世民的這種徵兆,從他生命的倒數第十年,即貞觀十三年(639年),就已經開始顯現。

這一年,曾經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世民立下首功、親手割下李建成人頭,並從李元吉手中救下李世民性命的大將尉遲敬德被調任鄜州(今陝西富縣)都督,臨行前李世民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為什麼呢?」

率性直爽的尉遲敬德非常憤慨,他說:「臣確實謀反!臣跟隨陛下征討四方,身經百戰、傷痕累累。如今天下已經安定,陛下就開始懷疑我要謀反了嗎?」說完,尉遲敬德脫掉衣服,露出自己全身的刀傷箭傷,李世民見此流了眼淚,才說,「你穿上衣服吧,朕絲毫不懷疑你,所以才這麼跟你說,你何必這麼生氣呢!」

話雖這麼說,可尉遲敬德知道自己的處境。於是,尉遲敬德開始在家中修園林造樓台,並且用白色花紋的絲織物裝飾樓宇,通過向外界展示奢靡以「自污」,他還學習演奏清商樂曲自我娛樂,並服用「五石散」和丹藥來自我陶醉,不與外人交往達16年之久。

對於李世民猜忌功臣的心意,宰相岑文本也是戰戰兢兢。

貞觀十八年(644年),岑文本被任命為中書令(宰相),家裡人都為他高興,沒想到岑文本卻憂慮恐慌地說,原來秦王府的舊臣、名相房玄齡幾度被啟用,又幾度被貶,而我岑文本「非勛非舊,濫荷寵榮,位高責重,所以憂懼」。當時,親朋好友紛紛來向岑文本祝賀,沒想到岑文本一律謝絕,並且直言說:「今受吊,不受賀也!」

儘管後世紛紛給貞觀之治戴上高帽,但貞觀時期的一系列名臣以宰相為例,從房玄齡到岑文本,都多次因為小事被貶,啟用,再貶,再啟用,通過對手下精明強幹的臣子們施以權術,李世民深信,如此方能駕馭群雄,讓他們心生畏懼、不敢輕易造次。

就在自己臨死前四年,李世民甚至還將當時的宰相劉洎賜死,而原因只是有人進讒言,說劉洎對旁人說皇帝生病了,很擔心太宗會一病不起。而習慣了「萬歲」的李世民,則認為劉洎心懷異志,因此起了殺心。

而作為大唐帝國的第一戰將,曾經為唐帝國討平王世充和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的李靖,則在公元635年領軍擊滅東突厥後,被人誣告「謀反」。

對此,李世民也不問告狀是否屬實,而是直接將李靖召來痛罵一頓說,前朝(隋朝)也有個名將史萬歲曾經大破突厥,然而隋文帝楊堅不僅有功不賞,相反還直接將史萬歲暴殺於朝堂之上。

然後李世民在未經審判就斷定李靖「謀反」有罪的前提下說:「朕則不然,錄公之功,赦公之罪。」意思就是說,我不學隋文帝擊殺功臣,相反,我對你是有罪不罰、有功卻賞。

為大唐立下不世奇功的李靖懂得君王的心意,此後,他「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最終保得了一個善終。

3

儘管對待大臣們玩弄權術熟稔於心,但在生命中的倒數第六年,太子李承乾的密謀造反案,卻給了這位父親以重重一擊。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的第五子齊王李祐發動叛亂,失敗後李祐本人被賜死,然而在審理齊王叛亂案的過程中,卻無意中牽連出了太子李承乾,以及李世民的弟弟漢王李元昌的聯合謀反案。

儘管自己也是通過血腥政變上台,但當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事實被無意中揭露出來時,李世民仍然內心震撼,他隨後命令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勣等重臣迅速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審查,在證明太子造反屬實後,李世民與群臣商議如何處治太子李承乾,席間沒有人敢說話。

最終,通事舍人來濟提出一個處理原則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於是,李世民的異母弟弟漢王李元昌被賜死,李承乾則被從太子廢為庶人,並流放到黔州(今重慶彭水)。

在李承乾被廢後,李世民的四子、魏王李泰一度成為太子一位的最有力競爭者,為了全力打壓其他競爭對手,李泰開始對包括李治在內的其他皇子威逼恫嚇,在獲悉李泰的所作所為後,李世民最終痛下決心,決定上演一番苦肉計。

這一年(643年),李世民在散朝後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和褚遂良等人,隨後,他假裝抽出佩刀想要「自殺」,在長孫無忌「奪下」佩刀後,李世民「痛哭」著說,「吾家不幸,我三子一弟(指李世民的兒子太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弟弟漢王李元昌)所為如此,我活著實在沒什麼意思啊!」

於是,長孫無忌等人「爭前扶抱」李世民,並請問李世民究竟有什麼想法。這時候,李世民才道出自己的想法說:「我欲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擔心自己的想法遭到重臣們反對的李世民解釋說,李治雖然在他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們中才能最為平庸,但李治心性寬善,立李治為儲君,可以保存廢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性命。如果立李泰為儲君,則廢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兩人性命「皆不全」。「(李)治立,則(李)承乾與(李)泰皆無恙矣。」

為了避免自己當年兄弟相戕的悲劇,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幾經權衡,最終決定扶持才能最為平庸的李治登上儲君大位。而李治,正是後來的唐高宗。

4

經歷長年的征伐、權術與爭鬥後,李世民逐漸心生疲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貞觀之治的後期,他開始大興土木,先後修葺了洛陽飛山宮、元圃苑,並在汝州(今河南臨汝)西山修建了襄城宮,在關中地區則修建了湯泉宮(後來改名華清宮)、九成宮、翠微宮和玉華宮。

儘管多次批評隋煬帝楊廣驕奢亡國,但進入晚年的李世民,對於隋煬帝的奢侈生活卻日益心生羨慕,在長年的戎馬生涯和權術鬥爭後,他逐漸渴望一個安樂舒適的晚年,於是,李世民也學著自己的表叔隋煬帝楊廣,經常在長安城中裝飾皇宮、徹底點燃明燭過夜生活。

有一次,李世民甚至將隋煬帝仍然在世的蕭皇后請來一同觀賞自己的奢靡皇宮和夜生活,並得意地試問蕭皇后說:「我的排場跟隋煬帝相比怎麼樣?」

沒想到蕭皇后卻笑而不語,李世民再三追問,蕭皇后才說,隋煬帝不過是亡國之君,陛下卻是開基之主,不能比較。李世民不甘心,又接著追問說,那隋煬帝究竟奢侈到什麼程度呢?能跟我相比嗎?

蕭皇后於是才說,隋煬帝每次到夜裡,宮中「每除夜,殿前諸位設火山數十,每一山焚沉香數車,沃以甲煎,焰起數丈,香數十里。一夜用沉香三百餘車、甲煎二百餘石。房中不燃膏火,懸寶珠一百二十照之。陛下殿前所焚是柴木,殿內所爇是膏油,但覺煙氣熏人」。

聽了蕭皇后的描述後,李世民半晌不說話,「口刺其奢,心伏其盛」。

後來,李世民對太子李治說:「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集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

儘管對奢靡生活懷著不可抑制的嚮往和喜好,但作為一代雄主,李世民在奢靡之中,仍然保持著一定的清醒,並不斷克制著自己。

此前的貞觀十一年(637年),一次與近臣的對話中,李世民與房玄齡和魏徵等人討論過「創業難還是守成難」的問題。對此李世民說,「創業雖然艱難,但已經是過去的事情;而守成之難,才是未來最應該審慎畏懼的」。

懷揣著「創業難守成更難」的理念,李世民儘管在晚年也開始驕奢享受,但仍然始終處處約束著自己,這也為成就貞觀之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5

但君王並非萬能,在先後平定突厥和吐谷渾,並遠征高昌、威震西域後,作為一代雄主的李世民,仍然有著內心的遺憾,他渴望著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完成更多震古爍今的偉業。

於是,在生命的倒數第五年,貞觀十八年,李世民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遠赴遼西征討高句麗,然而唐軍損兵折將卻無法成功。在回軍途中,李世民才想起一年前被自己下令砸掉墓碑的魏徵,他感慨著說:「如果魏徵還在,一定會勸阻我取消這次征戰。」有所醒悟的李世民於是下令,將被砸毀的魏徵墓碑重新樹立,並特別召見了魏徵的妻兒子女進行撫慰。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世民身邊的親人和能臣干將也不斷死去。

此前,635年,先是在玄武門之變後與李世民一度關係微妙的父親、唐高祖李淵去世。636年,李世民的賢內助長孫皇后又去世。而就在出征高句麗的當年,李世民的大兒子、廢太子李承乾也在流放地黔州(今重慶彭水)去世。為此,勤於政務的李世民或許是內心被觸動,竟然一連多日取消了朝會。

儘管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屠殺了兩位同父同母的兄弟和十個侄子,進行滅門權斗時毫不手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李世民內心的柔軟處逐漸顯現。

李世民生命的倒數第三年,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的舅公高士廉去世,李世民在高士廉病危時,親自「幸其第,流涕與訣」。高士廉是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舅舅,當初,年幼的長孫皇后被自己的無賴哥哥逐出家門,幸虧被舅舅高士廉救濟養活。高士廉去世後,李世民又痛哭流涕,想親自前往送葬,最終因為生病初愈才被群臣勸阻,為此,李世民乃「還入東苑,南望(送殯隊伍)而哭,涕下如雨。及柩出橫橋,上登長安故城西北樓,望之慟哭」。

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淚腺越來越難以自制。

就在生命的倒數第二年,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多次被李世民貶黜的貞觀名相房玄齡病危,李世民直接將房玄齡接到自己的寢宮住下,「相對流涕」,並且指派御醫為房玄齡治病,「聞其小愈則喜形於色,加劇則憂悴」。房玄齡臨死前,李世民親自「臨視,握手與訣,悲不自勝」。

儘管與殺戮、權術相伴終生,但他內心的柔軟處,仍然在史書中留下了蛛絲馬跡,就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被李世民威嚇控制的大唐第一戰將李靖病危,李世民也是親臨病榻慰問,見到病危的李靖後,李世民忍不住「涕淚俱下」。

不能不說,這或許也是對於自我時日無多的哀憫和自憐。

6

李世民陷入了對長生不老術的追求。

早年,李世民曾經嘲笑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術,並認為人的壽命長短「皆得之於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李世民還嘲笑說:「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豐鎬可游,何必瑤池之上乎!」

然而,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叛逆,以及貞觀十八年(644年)征討高句麗的失敗,使得回國後的李世民大病了一場。按照史書記載,貞觀十九年(645年)十一月,李世民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病重幾乎喪命。此後一直拖到第二年,也就是貞觀二十年三月,李世民才返回長安城中。

隨著健康的每況愈下,李世民對於金石丹藥和長生不老術的興趣日益高漲,此後,在生命的最後四年,從貞觀二十年到貞觀二十三年,關於李世民服食金石丹藥的記載一直不絕於書。

一位來自天竺的胡僧,則疑似成了李世民暴斃的間接兇手。

由於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長期服用丹藥,這使得李世民的身體日益虛弱。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率眾出使天竺,並率領1200名吐蕃兵和7000名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大破中天竺,並俘虜了一位自稱已有200歲、懂得長生不老術的天竺方士那邏邇娑婆寐獻給了李世民。

對於李世民的直接死因,唐高宗李治在位時的東台侍郎郝處俊說:「昔貞觀末年,先帝(李世民)令婆羅門僧那邏邇娑婆寐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不老藥……歷年而成。先帝服之,竟無異效,大漸之際,名醫莫知所為。」後來,唐憲宗時的朝臣李藩也說:「文皇帝(李世民)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在服用天竺方士那邏邇娑婆寐進獻的長生不老藥前,為了保證獲取神效,貞觀二十三年四月,李世民還特地來到位處終南山上的翠微宮。沒想到服用這個長生不老藥後,最終卻暴斃在終南山上。

但臨終之際,李世民仍然不忘玩弄權術。由於擔心兒子李治無法懾服名將李勣,臨終前,他為兒子李治留下一個秘計說:「李勣才智過人,但是你對他沒有恩典,恐怕不能讓他信服。現在我會將他貶黜到外地,如果他馬上出發赴任,等我死後,你就將他恢復提拔為僕射(宰相)進行重用;如果他徘徊觀望,那你就直接將他殺了!」

隨後,李世民下令將李勣從宰相任上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心知肚明的李勣接到貶任消息後,二話不說,連家都不回,直接離開長安赴任。最終,李世民死後,李勣又被繼位的唐高宗李治委以重任。

李世民去世後19年,公元668年,他用權術留給兒子李治的奇將李勣,最終率領唐軍攻滅高句麗,完成了李世民未能完成的宏偉遺願。


(摘自《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 3》 最愛君/著 台海出版社/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