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丨自隋文帝到唐高宗,五代帝王都要打他,到底是為什麼?

煙郭說歷史 發佈 2023-03-24T04:07:19.215233+00:00

在隋唐時代,東北以及朝鮮半島北部存在著高句麗這樣一個邊疆民族政權,而且十分強盛。然而,自隋文帝時代開始,一直到唐高宗時代為止,歷經五代帝王,中間有4個都想把它滅了。

在隋唐時代,東北以及朝鮮半島北部存在著高句麗這樣一個邊疆民族政權,而且十分強盛。

然而,自隋文帝時代開始,一直到唐高宗時代為止,歷經五代帝王,中間有4個都想把它滅了。

隋文帝為了打他,出動30萬大軍,卻折損嚴重,無功而返。

隋煬帝為了打他,不惜動員上百萬規模的軍隊和後勤,三次征伐高句麗,為此葬送了隋朝江山。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打他,調集數萬大軍,親征高句麗,結果也沒能將其攻滅。

一直到唐高宗李治時代,對高句麗實施了新一輪的軍事打擊,才將其徹底滅掉。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高句麗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中原王朝的帝王,非要滅了它不可?


高句麗的由來


事實上,高句麗這個政權存在的時間是相當久遠的,同一時期的中原王朝換了一茬又一茬,它都還存在,而且越來越強盛。

高句麗的誕生和發展歷程大致是這麼一個過程:

早在西漢末期的時候,生活在遼寧省境內的少數民族扶餘人開始創建高句麗這麼一個政權,但那個時候還是臣服於漢王朝的。

不過,高句麗雖然臣服於漢朝,但也從未停止過擴張。『

在此後的上百年時間裡,高句麗兼併了東北一帶的其他少數民族部落,獲得了不少地盤和資源,整合之後,成為東北一帶的強盛政權。

但和中原的漢帝國比起來,高句麗顯然還是相當弱小,因此一直保持著對中原臣服的態度。

漢末天下大亂後,天下格局逐漸進入三國時代,漢朝任命的遼東太守公孫度趁機控制了遼東郡,並向曹魏稱臣。

然而三國時代的魏蜀吳互相攻伐,使得曹魏根本沒辦法徹底掌控遼東。

這期間,高句麗也對公孫家族十分不滿,於是與曹魏聯合進攻遼東。

但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也同時宣布與曹魏終止合作關係,而且野心膨脹,直接派兵進攻了曹魏控制的遼東西部。

一直到244年,曹魏集團發起反攻,一舉攻破丸都城,高句麗國王被迫遠走。

曹魏方面以為摧毀丸都城後,高句麗也覆滅了,實際上並沒有,高句麗國王只是逃到了更遠的地方躲了起來。

70年後,高句麗人重建了丸都城,但此時已經進入西晉王朝,而西晉內部又十分動盪。

高句麗便趁機襲取了遼東、樂浪郡等遼東重鎮,實力大增。

而此時的中原王朝,西晉爆發八王之亂,接著又是五胡亂華,再接著又進入南北朝時代的亂世當中,根本無暇顧及高句麗。

雖然這期間,高句麗與占據中原的胡人政權爆發過很多軍事衝突,但占據中原的胡人政權也是更替頻繁,根本無力滅了高句麗。

而高句麗則趁機在遼東大肆擴張,兼併各個少數民族部落,實力一天比一天強大。

到了隋朝建立時,高句麗的版圖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遼寧東部、吉林南部以及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

這種情況下,原本生活在東北的靺鞨、契丹等少數民族部落紛紛歸附高句麗,朝鮮半島上的另外兩個小國新羅和百濟也宣布歸附高句麗。

更重要的是,高句麗由於歷史上長期臣服於中原,所以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以及科技,並且東北一帶的地理環境,適合農耕和遊獵。

所以,高句麗不僅科技水平不低,掌握了完善的建築技術、冶煉技術、手工業也比較發達,而且是農耕文明與遊獵文明的結合體,因此經濟發展水平也算高。

到了南北朝末期,高句麗已然成為東北亞最強大的政權,一方霸主。

但是,隨著隋文帝楊堅完成天下一統,中原王朝再次崛起,兩個強盛的政權必然會迎頭相撞,雙方先後爆發了四次大規模戰爭,接著又和唐朝爆發大戰。


隋唐兩朝與高句麗的戰爭


楊堅建立隋朝後,東亞格局其實是三足鼎立的,北方是強盛的突厥,南方是強大的隋朝,東北是高句麗,三個政權都是當時最強大的三國。

但高句麗顯然是不希望看到自己周邊又另一個強國崛起的,所以表面上對隋朝稱臣,實際上背後搞不少小動作。

當初,隋朝攻滅北齊後,高句麗就派人暗中支持北齊殘餘勢力,支持他們復國,與隋朝對抗,後來又遣使向南邊的陳朝納貢,企圖讓陳朝牽制隋朝。

但天下一統已然勢不可擋,很快,隋朝軍隊便如摧古拉朽,橫掃南方,完成了大一統。

這時,高句麗開始緊張起來,十分擔心隋朝下一個目標就是滅了高句麗,於是加緊了擴軍備戰。

但是,高句麗顯然是有點膨脹了,竟然派兵上萬人進攻隋朝邊境,但沒撈到好處,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隋文帝楊堅作為一個完成大一統的開國帝王,顯然是咽不下這口氣的,於是發兵30萬,分水陸兩軍,大規模討伐高句麗。

誰知,當時正值雨季,道路行軍艱難,加上又爆發瘟疫,由於路途遙遠,隋軍糧草也供應不上,水師在海上又遇到大風,導致大量戰船沉沒。

30萬大軍,根本還沒到高句麗就已經損失慘重,兵員損失高達十分之八到九。

楊堅見此情況,也是十分惱火,但就在這時,高句麗國王高元竟然遣使求和,請求歸附隋朝。

原來,高句麗國王高元眼見隋軍竟然在這麼短時間內就能集結30萬大軍進攻高句麗,效率相當高,而此舉背後的動員能力是相當恐怖的。

高元由此認識到了中原的強大,遠遠不是高句麗能比的。

所以乾脆遣使求和,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楊堅這才借坡下驢,罷兵休戰。

但這並不意味著雙方能就此友好下去。

到了隋煬帝時代,楊廣甚至動員了一百多萬人的規模,大舉討伐高句麗。

這件事的起因,還得從楊廣的一次北巡說起。

當時隋煬帝巡幸北疆,去了突厥人的地盤,而此時的隋朝已經把突厥人給肢解了,所以啟民可汗是臣服於隋朝的。

誰知,隋煬帝臨幸其民可汗的牙帳時,發現高句麗也派了使者拉攏突厥,對於這個情況,啟民可汗也不敢隱瞞,於是便如實相告。

楊廣聽完後,當場就怒了,立馬就讓使者回去傳話:令高句麗國王速來朝覲,否則,我就帶著小弟突厥誅滅高句麗!

此話威脅之意很明顯,這是在告訴高句麗國王,要是不向大隋稱臣納貢,就滅了你。

高句麗顯然是不想屈居於隋朝之下的,壓根不把隋煬帝的話當回事。

這下就直接激怒了楊廣,於是連續發動了對高句麗的三次大規模軍事打擊。

這件事表面上看,就是隋煬帝好大喜功,或者說想實現四夷臣服的局面,所以要打服高句麗。

實際並非如此!

首先,高句麗的存在,對隋朝是一個軍事威脅。

從隋文帝楊堅時代,高句麗又是支持北齊殘餘勢力復國,又是利用江南陳朝牽制隋朝的,顯然是在跟隋朝作對。

而且,高句麗也不安分,在隋文帝時代就有過舉兵犯境的前科,如果任其坐大,那高句麗將長期對中原保持軍事威脅,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不願意看到的。

其次,高句麗崛起後,周邊各個少數民族部落紛紛歸附,包括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兩國。

但現在隋朝崛起,並且是一個比高句麗還要強大的政權,這些原本歸附高句麗的少數民族部落以及一些地方政權不滿於高句麗的奴役,有不少轉投到隋朝懷抱。

高句麗已經享受了上百年當老大的感覺,對於這些民族部落轉投隋朝,必然是十分不爽的,兩個強盛的政權之間,圍繞著這些霸權,只有一戰才能解決。

最後就是高句麗與東突厥勾結,這是隋朝不能容忍的。

隋朝費了那麼大力氣才肢解了突厥人,將其分裂為東西兩部,並迫使突厥向隋朝稱臣,但突厥人一旦有了外援,顯然是不願意繼續稱臣的。

如果坐視突厥與高句麗勾結,聯合起來對付隋朝,那麻煩可就大了。

所以,楊廣打高句麗,其實有著必須打的理由,只不過他玩兒得太大,不顧國力,過於急躁,把隋朝這個大號給玩兒廢了。

雖然隋朝沒幾年就滅亡了,但隋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也使得高句麗的國力消耗很大,所以後來唐朝打他的時候,規模就沒那麼大了。

唐朝建立後,由於之前隋朝四次打高句麗出動的軍隊規模和戰鬥力,對高句麗國王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震懾。

所以,高句麗國王決定向中原稱臣納貢,不想再搞事情了,高句麗的小弟新羅、百濟也都轉而向唐朝稱臣。

但這只是權宜之策,畢竟被楊廣打了三次,國力損耗較大,還得花時間恢復。

到了李淵統治的末期,元氣開始恢復的高句麗再次搞起了小動作,經常阻撓百濟和新羅從陸路向唐朝進貢,而且時常出兵打擊百濟和新羅。

作為宗主國,小弟被人打了,唐朝這個大哥自然是不能不管的。

不過,貞觀前期和中期,李世民鑑於國力有限,也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沒有發兵攻打高句麗,而是派使者申斥、調解。

誰知,到了貞觀十六年(642年),高句麗發生了劇變!

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殺了國王高建武,擁立高建武的侄子為傀儡皇帝,把持著高句麗的最高統治權。

淵蓋蘇文的野心很大,他想再次實現在東北亞的霸權,於是與朝鮮半島南邊的百濟結盟,進攻新羅。

新羅一個小國,不僅打不過,而且有四十多座城池淪陷敵手,無奈之下,只好派使者緊急向大哥唐朝求救。

小弟又被人打了,李世民見高句麗如此囂張,雖然很是生氣,但也沒有輕啟戰端,還是先派使者去調解。

可淵蓋蘇文根本不領情,也不接受調解,繼續支持百濟進攻新羅。

這下可就直接惹怒了李世民,於是當場決定要御駕親征,平滅高句麗。

雖然李世民在軍事上的造詣極高,此次征討高句麗也是打了不少勝仗,攻取了不少地盤,但最終還是由於天氣進入冬季,糧草難以供應,高句麗又久攻不下而退兵。

到了唐高宗時代,也是因為高句麗聯合百濟,入侵新羅,唐朝為了救援小弟,再次出兵討伐高句麗。

不過,此時的高句麗,在中原王朝的幾代帝王打擊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在李世勣的統率下,唐軍最終一舉攻滅了高句麗和百濟。

至此,高句麗宣布滅亡。

隋唐兩個朝代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歷程,大致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隋唐兩朝五代帝王中,有四個都要滅了高句麗,我們從這個過程中也能分析出一些原因。


隋唐兩朝非要滅了高句麗的原因


其一,這是兩個強盛政權對於東北亞霸權的爭奪戰。

正如前文所說,高句麗強盛日久,周邊各族各部落紛紛歸附,但高句麗對他們奴役過度,導致這些歸附的民族部落十分不滿。

中原王朝完成大一統之後,這些原本歸附高句麗的民族部落又轉投中原懷抱,高句麗對此必然不滿,要發兵對付這些人,中原王朝也不會坐視不理,也必然支持他們對抗高句麗。

雙方之間圍繞著東北亞霸權,必然會爆發戰爭。

其二,高句麗的存在,對中原的軍事威脅比較大。

高句麗是一個十分強盛的政權,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個威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任何一個帝王都是容忍不了自己身邊有個強大政權的。

正如高句麗不希望看到隋朝崛起,而不斷搞小動作一樣,他們都將對方互相視作威脅。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突厥人是威脅,高句麗也同樣是威脅,沒有分別,都必須解除這種威脅,才能安心。

其三,滅了高句麗,才能真正成就帝王業,比肩秦皇漢武,這是很重要的一條。

無論是楊堅還是楊廣,或者是李世民、李治,他們想滅了高句麗,都有這個因素。

那就是高句麗控制的區域本來就是中原王朝傳統的領土,只不過由於五胡亂華後,中原戰亂,才被高句麗趁機兼併。

如今中原強大以後,再去拿回這些地方,是理所當然的。

為什麼說高句麗控制的區域本來就屬於中原呢?

事實上,早在商朝滅亡時,紂王的叔叔箕子就率領族人來到朝鮮半島建國,並臣服於周王朝。

到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後,燕人衛滿又率領人馬渡過鴨綠江,滅了箕子的後人,建立了新的政權,在平壤建都。

到了漢武帝時代,又派兵滅了衛氏朝鮮,並在此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個郡,加上遼東郡在內,整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都屬於漢朝。

即便是後來高句麗建國,也都是臣服於漢朝,一直到五胡亂華後,高句麗才逐漸襲取了樂浪、玄菟、遼東等郡的。

這些歷史淵源,也是隋煬帝、唐太宗要滅高句麗的充分理由。

楊廣北巡,在其民可汗牙帳時,大臣裴矩就曾進言道:

高句麗所轄土地,早在西周時代就是箕子的封地,漢朝、晉朝時,更是設置了三個郡來管理。

如今陛下文治武功,豈能不收復這些地方,讓他淪為蠻夷之地呢?

楊廣聽完,十分讚賞,所以才要求高句麗使者回去讓他們國王來朝拜。

矩因奏狀曰:「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隋書》

後來,李世民也曾經對左右近臣說道:

高句麗之地原本就是漢朝的四個郡,只是後來遭逢亂世,才落入夷人之手,如果我們發兵數萬進攻遼東,高句麗必然傾舉國之力來救援,到時候再派一支水師渡海,直接攻平壤,高句麗可一戰而定。

只是現在大唐剛剛建立不久,中原還很凋敝,朕不忍發動戰爭,重蹈隋煬帝的覆轍。

上曰:「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但山東州縣凋瘵未復,吾不欲勞之耳。」——《資治通鑑》

可見,在李世民的心裡,把遼東以及朝鮮半島北部視為中原領土的一部分,把攻滅高句麗視作成就帝王業的一項功績。

貞觀末期,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時,又說:

遼東本來就是中原的屬地,隋朝四次征伐卻不能收復,朕此次東征,一是為那些犧牲的中原子弟報仇,二來是為那個被篡權的高句麗國王雪恥。

所以說,只有拿回了這些地盤,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是真正的四夷臣服、萬國來朝,也是完整的帝王業,這也是帝王的最高追求。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隋書》、《舊唐書》等

註: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搜索,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