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過度擴張,讓高等教育頭重腳輕

經理人雜誌 發佈 2023-03-24T04:38:08.037025+00:00

3月23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24.25萬人,比上年增長5.61%。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9.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3月23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24.25萬人,比上年增長5.61%。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9.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與之相對應的是,某一線城市「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的新聞,讓本科生們頓時有一種被踩在腳下的感覺。

我不知道,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會不會形成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之間的「倒金字塔」格局,亦即博士生數量最多,本科生數量最少。真的出現這樣的格局,也就預示著高等教育徹底失敗了。今後,本科生可能比博士生更加受用人單位關注,反而成了稀缺品了。

也許有人會說,博士生多不是更好嗎?說明教育水平提高了呀。殊不知,教育歷來就應當像「金字塔」一樣,越到上面人數越少,而不是「倒金字塔」,最底一級的人數越來越少。因為,不管教育水平提高到什麼程度,也不管高等教育發展到什麼時候,「金字塔」格局都是不能變的,也是不能打破的。打破了,問題就嚴重了,說明教育資源被濫用了,文憑被大量注水了,甚至使用了大量的激素和催化劑。

事實也是,哪一領域的科研成果不是越到頂尖成功的概率越小,能夠拿出的成果也越少。教育也是如此,真正的頂尖人才,不可能那麼多。而博士在高等教育當中,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而不是塔基。把博士生越做越多,做成塔基了,那高等教育就頭重腳輕了,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就要倒塌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為能力和水平而努力,而只會為了文憑而拼命。

沒有能力和水平做支撐的文憑,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這樣的文憑再多,又對人才培養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這也難怪,本科生們的焦慮越來越強,對前途越來越沒有信心了。因為,站在他們面前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已經排著長長的隊了,什麼時候能夠輪到他們本科生呢?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與高等教育的目標和思路有關,與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考核辦法有關,與高等學校的功利性有關。因為,在很多考核指標和評價指標中,碩博畢業生的數量和比重,都是衡量一所大學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繼而導致高等學校不得不為了適應教育部門的考核評價辦法,去盲目發展碩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實際上,相當一部分高校,根本不具備碩士和博士教育的條件,尤其是博士教育,差距很大。但是,為了需要,也都在擴大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結果,這樣教出來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有怎樣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也意味著,對相當一部分高校來說,已經不是在培養人才,不是在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而是在印發碩士生和博士生文憑,是文憑製造大學,而不是人才培育基地。很多碩士生和博士生,能力和水平可能還不如本科生。某大型工程機械企業,就在末位淘汰制中,三年內淘汰了5位博士生。博士生被淘汰,可能很多人難以相信。而事實就是如此,所謂的博士生,真的沒有展現出博士的能力和水平,也就只能被淘汰。

高等教育不是比文憑的,也不是看有多少碩士生和博士生,而是要看能夠培養出多少真正有能力和水平的人才,特別是行業領軍人才。如果把過多的資源放在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擴招上,而不注重培養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這樣的教育體制,就需要改革。

而高等學校出現這樣的現象,與公務員考核機制、人才選拔機制、幹部任用機制、企業人才引進機制存在問題密不可分。無論是什麼崗位,也無論能力大小,都把文憑作為報考、選拔、引進的最主要手段,非碩士生不能報考公務員,甚至一些中小學老師也要碩士生、博士生,以至於清華、北大的博士生,且不是教育專業,也不是公共管理專業等,跑到深圳當小學教師、當街道工作人員,結果呢,能夠稱職的數量很少。

殊不知,那些真正在基層鍛鍊過的人,學的是教育專業的學生,才具備基層工作經驗,當老師的資格。考公等如此,高等學校又怎麼可能不圍著文憑轉,圍著碩士、博士畢業生轉呢?最終,碩士生和博士生泛濫,本科生就只能送外賣、跑快遞了。而所謂的碩士生、博士生,由於大多是催熟的、注水的、打了激素的,又能證明什麼呢?能稱作人才嗎?身邊的高文憑者千千萬,能夠稱得上人才的屈指可數。這就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現狀,也是人才培養的缺陷。(譚浩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