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堤山水形勝與八景探勝(一)

小斌生態農場 發佈 2023-03-24T09:20:00.088765+00:00

曲堤山水形勝風水絕佳曲堤村位於今沁水端氏之南約五里的沁河一個拐彎之地,歷史非常悠久,文化也非常深厚。




曲堤山水形勝風水絕佳




曲堤村位於今沁水端氏之南約五里的沁河一個拐彎之地,歷史非常悠久,文化也非常深厚。據新發現的民國(或謂晚清)古籍《東曲邨嬗之軼事逸聞雜記》(簡稱《東曲邨雜記》)記載:曲堤村至晚在商朝(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就是個佚名諸侯國,屬周武王「孟津會盟」討伐商紂的800諸侯之一,商朝滅亡後歸屬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附屬晉國,至今至少已有約3000多年歷史。《東曲邨雜記》:


據(曲堤玄武廟)鐘樓大鐵鐘銘文記載:宮東院、宮西院遺址無存,疑是西周所建官宅也,毀秦初戰火。後建邑官衙,毀唐初戰火,五代建為竇府也。鍾銘文記載:公元前一千六百年,至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六年,即南宋末景炎年間(1276年—1278年),三千年間大事紀簡述也。


晉獻公朝,寵妃驪姬離間獻公與眾公子關係,迫使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奚齊為太子,史稱「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前697--前628)曾經避難曲堤,遭遇曲堤諸侯國君不恭。《東曲邨雜記》:「大鐘銘文記載:晉文公在他父晉獻公在位時,深受後母迫害。逃難時曾避難於靈岩洞,觀音指點迷津,護他大難不死。」重耳流亡列國19年後,回國繼位晉文公(前636年--前628年),遂滅亡曲堤諸侯國。曲堤村有耆老相傳:晉文公滅亡曲堤諸侯國時,意欲徹底抹去曲堤諸侯國歷史痕跡,下令史官不准記載這個其國名,曲堤諸侯國名遂佚名失傳,晉文公便將曲堤諸侯國舊地封為晉國公族子弟的食邑。


在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滅亡曲堤諸侯國約100多年後,孔子高足端木賜子貢(前520年--前456年)家族一支曾經聚居於曲堤諸侯國舊地,曲堤因此而名「端氏聚」,後世簡稱「端氏」,至今已有近2500多年歷史。「天始地荒,時為端木姓氏聚居之地也,亦為端姓奴隸主聚居之地,故稱端氏聚也,故稱端氏地也。」後世為紀念端木賜子貢的開姓之功,在曲堤曾為端木賜修建「端木殿」以示紀念。


春秋戰國之際,三家分晉(前453年)遷晉君於曲堤「端氏聚」,曲堤成為晉國最後的國都,至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史記·趙世家》:「(趙敬侯)十一年(前376年),魏、韓、趙三家共滅晉,分其地。」又「(趙成侯)十六年(前359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晉孝公)以端氏。」又「(趙)肅侯元年(前349年),奪晉君(晉靜公)端氏,徙處屯留。」這個端氏指的是「東曲邨端氏聚」,之後三家又奪晉君東曲邨端氏聚,將晉君前往西城端氏聚,沁水才有了東西二個端氏聚。東曲邨端氏聚是晉孝公始遷之地,西城端氏聚是晉靜公再遷之地。康熙《沁水縣誌·地理志·沿革》:沁水「春秋屬晉,趙、韓、魏共分晉地,遷晉君於端氏聚。今縣東四十五里有西城,即古端氏聚,非今之端氏鎮也,則地在三晉之間矣。趙肅侯奪晉君端氏而遷之屯留,地又屬趙」。


西漢時(前206年—8年),天下推行郡國志,曲堤「端氏聚」舊地封為端氏侯國,置為端氏縣城,至今已有2200年。《漢書·王子侯表》:「(漢)濕城侯(劉)忠,代共王子。正月壬午封,後更為端氏侯。薨,亡後。」《後漢書·成武孝侯順傳》:「成武孝侯順字平仲,光武族兄也。(中略)建武二年,封成武侯。(中略)降為端氏侯。(唐代)李賢註:端氏縣,屬河東郡,故城在今澤州端氏縣西北)。遵卒,子弇嗣。弇卒,無嗣,國除。」《漢書·地理志》記河東郡轄二十四縣,其中有「濩澤(陽城)、端氏、臨汾」等,《後漢書·郡國志》記河東郡轄二十城,其中有「濩澤、端氏」等。當時的沁西地區未設縣,其與沁東地區同屬端氏縣,曲堤端氏縣成為沁水歷史上第一個行政縣治,唐代一度為澤州府治。《東曲邨雜記》:


古端氏聚,春秋末魏、韓、趙三家分晉地,遷晉君於吾邨。又□□端氏聚也,後廢晉君端氏食邑。漢置端氏邑□□□,重築城,圍三里三十八步,高兩丈廣丈二。□□□□宮室之制,魏煥壯觀也。城圍宮室,屢遭□□□□□。唐初重修城圍,移澤州府治於端氏。


據《東曲邨雜記》記載:北魏(386年--534年)時,位於曲堤的端氏縣城曾經北移,北魏太武帝(408年--452年)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移固縣,正平元年(451年)西遷西城端氏聚舊地,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又北移郎壁,至隋開皇三年(583年),復遷曲堤端氏縣舊城。至南宋紹興六年(金太宗天會十四年,1136年),曲堤端氏縣城毀於宋金戰火,端氏縣城方遷至今端氏之地。記曰:「(紹)興丙辰年(紹興六年,1136年),吾邨端氏邑再廢矣。人多□□□□□□北移五里,置為端氏邑也。」而今日沁水之地,是在隋朝開皇年(581年—600年)才正式成為沁水縣城,至今約1400年。沁水之所以稱為「千年古縣」,是從隋朝開皇年開始計算的。


曲堤先後二度置為端氏縣治,共約1200年。今端氏之地,晚至南宋紹興六年(金太宗天會十四年,1136年)才置為端氏縣城。至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縣併入沁水縣,今端氏之地置為端氏縣城僅130年。光緒《沁水縣誌·沿革》記:「五代、宋、金,皆屬澤州,而沁水與端氏兩縣並建。元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屬晉寧路(治今山西臨汾)」。


由此結論:曲堤村至晚在商朝(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就是個佚名諸侯國,即使從曲堤諸侯國歸屬西周附屬晉國時計,至今已有約3000多年歷史。春秋戰國之際,三家分晉(前453年)遷晉君於曲堤「端氏聚」,曲堤做為晉國最後的國都,至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西漢時(前206年—8年),曲堤「端氏聚」舊地封為端氏侯國,又置為端氏縣城,至今已有2200年。曲堤村的歷史如此悠久,文化如此深厚,與其它依次做過端氏或沁水縣城的固縣、西城、郎壁、固鎮,及其今沁水與今端氏相比,其歷史文化、山水形勝、風水地理,哪個地方都不能與曲堤相比。


曲堤村不僅歷史悠久文化深厚,而且山川形勝、風水地理都是絕佳之地。沁河自安澤縣南鄙流入沁水,向南偏東而流50里至鄭莊,折東偏南而流40里,至端氏西南里許,與東北而來的小河匯入交匯,形成一片沖積河灘,曲堤在其南,端氏在其北,相距不過五里。曲堤與端氏,實際同處兩河交匯的形勝之地,東依嵬山,西望榼山,據天地之利,帶河山之固,地靈人傑,或人傑地靈,物產豐饒,安居樂業,非常吉祥,故稱沁水最豐饒之地。明代張五典同榜進士慈谿馮烻為萬曆《沁水縣誌》題序記載「端氏遺址」形勝:


空倉之南,吳山之西,有蟠龍。西以南之嵬與臥牛,東以北之榼,卯酉對峙,奇麗畢呈,而沁水之起綿山,經盤石者,瀠洄於中,稱奧區,實端氏遺址。


星命家常言「卯酉子午相衝」,藉以指對頭、作對,引申為對立。意即嵬山與榼山在古端氏之地,隔沁河「卯酉對峙」而相對相望。所謂「端氏遺址」,今日沁水人多以為指的是今日端氏鎮,其實非也,它指的是今日端氏之南五里的「端氏聚」舊地曲堤村,前文所敘曲堤村往古曾是「端木姓氏聚居之地也,亦為端姓奴隸主聚居之地,故稱端氏聚也」可證。


端氏地區最富盛名的形勝是榼山,明代陽城楊繼宗(1426年—1488年)《重修大雲寺記》:「沁水縣治東九十里有榼山,上有大雲禪寺。疊嶂層巒,螺堆前後;蒼松翠柏,覆蔭檐阿。沁流繞其麓,清泉出其右。甘冽可用,混涌不竭。東望嵬山,西接琅玕山,北距孤山,南連臥虎山;端氏在於東北,竇莊列於東南,仙翁山聳於西北,石柱村坐於西南。四方四隅,皆水秀山奇,他方靡及。肇建莫考其初,唐景福間敕賜今額,乃沁陽之勝境也。」


榼山無疑是沁水山川之絕景,榼山寺更被尊為沁水佛教釋流祖庭,其地位之高影響之大,在沁水所有佛寺中,「他方靡及」而無有出其右者。榼山有山水之勝,寺院之美,山寺一體,物寶天華,風光錦繡,鍾靈毓秀,人文薈萃,人間仙境,使得登者如織,拜者如流,題者如雲,贊者如林,榼山因此得以盛名沁河流域。


榼山寺始建於北魏初年(386年),唐昭宗親為賜額「大雲禪院」,至今約1600多年。嵬山寺始建晚於榼山寺,清代鳳台(今山西晉城澤州縣)名士劉伯齡《嵬山重修普安寺山門碑記》:嵬山寺「相傳唐宋間奉旨敕建」,又雲「宋雍熙二年(985年 宋太宗年號),敕諫議大夫恩善端氏令重修寶塔,敕嵬山寺『普安禪院』」, 至今約1000多年。


嵬山寺始建晚於榼山寺,其在佛教衣缽傳承上,屬於榼山寺釋流支派。《榼山志·寺宇》載有榼山寺之支派:「寺:嵬山寺,道二里。鐵佛寺,端氏鎮。聖天寺,郎必鎮。乳窟寺,武安里。法隆寺,縣東關。碧峰寺,縣北山。十方禪院,王寨鎮。」故而《重修寺宇功緣記》記嵬山寺「其寺乃榼山之法枝同一院」。


嵬山的山水形勝亦可與榼山相伯仲,明代沁水鄉賢鄧時忠《重修寺宇功緣記》:「茲者沁邑之東,有寺號曰嵬山,頂有浮圖,佛聖甚靈。峰高巍峨,嵐風摧傾,唯存舊跡,遇旱而四方庶士,禱雨而無不感應,因以奏朝。」清代鳳台名士劉伯齡《嵬山重修普安寺山門碑記》云:「三晉南隅有沁水,介萬山中,長虹如帶。縣治東偏,聳一名山曰嵬山,上下周圍約五里許,翠柏翠松,蓊叢滿徑。雖遠遜乎華岳,而幽沵意外,迥然則出。」光緒《沁水縣誌·山川》記:「嵬山西下數里,濱於沁河,而端氏鎮在焉。蓋嵬山與榼山,東西相望,翠巘爭奇,而沁流繞其中。故自端氏而下二十餘里之間,民居稠密,人文蔚起,靈秀所鍾,蓋不偶矣。」


嵬山盛名其實不在榼山之下,甚至大有超越之勢,因此被尊為端氏地區之主山。嵬,通「巍。」《廣雅》:「嵬,高也。」明唐寅《六如畫譜》卷二引元饒自然《十二忌》:「畫山於一幅之中,先作一山為主,卻從主山分布起伏,余山皆氣脈連接,形勢映帶。」


端氏鎮即位於嵬山西麓,而曲堤村則位於嵬山東南麓。嵬山東南衍脈山樑,蜿蜒曲折,溝壑縱橫,滿山松柏,填溝彌壑,鬱鬱蔥蔥,蒼翠茂盛,猶如一面綠色瀑布,一瀉而下,直抵沁河岸邊,曲堤村就位於這個地方。「東有□□□,北有陡壁懸崖,東(南)有峭壁石崖,三面河水,濤濤□□,兵家首選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而其地脈風水氣運,皆發源於嵬山。


如果站在嵬山之頂,或者站在榼山之巔,俯瞰沁河曲折南流10餘里,自端氏,經曲堤,過竇莊,至郭南,形成一個非常壯觀的「太極八卦陰陽魚圖形。」若沁河之東為陽為「白魚」,沁河之西為陰為「黑魚」,曲堤恰好位於「白魚」之「魚眼」處,端氏則位於「魚尾」之處;竇莊正好位於「黑魚」之「魚眼」處,郭南則在「魚尾」之處。曲堤村背依嵬山,滿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面臨沁河,河水滾滾滔滔;三面環水,藏風納水而不動,聚氣蓄運而不散,誠風水寶地,風生水起,氣順運佳,給人以「氣佳哉,鬱鬱蔥蔥」之感嘆,「地佳兮,靄靄綿綿」之讚嘆,「風佳乎,浩浩蕩蕩」之驚嘆,「水佳焉,滾滾滔滔」之喟嘆,「運佳也,世世代代」之美嘆。


因此,商周時就有諸侯看重曲堤這塊山水形勝風水寶地,在曲堤建邦立國,春秋時又做了晉國最後的國都,西漢再置為端氏縣城,直到金朝初年,歷經3000年的歷史滄桑,曲堤古城終於毀於戰火,曲堤端氏縣城方才「北移五里置為端氏邑(縣)也」,即今端氏鎮之地。《東曲邨雜記》記:


漢置端氏邑□□□,重築城圍三里三十八步,高二丈,廣丈二。□□□□宮室之制,巍煥壯觀也。宮室屢遭□□□□□,唐初重修城圍,移澤州府治於端氏。西周至南宋,所列六次大毀。歷數□□□□□□□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唐初、南宋紹興□□□□□□次重修。


相傳城圍初創於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重修□□□□□□□□□年。漢惠帝丁末年(惠帝元年,前194年),東漢建安(東漢末年獻帝年號,196年—220年)□□□□□□□□,北魏丁亥年(道武帝登國二年,387年),唐武德庚辰年(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後周□□□□□□□□。宋紹興壬子年(南宋高宗紹興二年,金太宗天會十年,1132年)毀城最慘,城內不□□□□□□□。紹興丙辰年(南宋高宗紹興六年,金太宗天會十四年,1136年),吾邨端氏邑再廢,人多□□□□□□,北移五里置為端氏邑也。


曲堤村民似乎不捨得居住了幾千年的這塊風水寶地,世世代代頑強不息地屢毀屢建起這座曲堤古城。南「宋紹興壬子年(南宋高宗紹興二年,金太宗天會十年,1132年)毀城最慘」,曲堤古城幾乎被夷為平地,沒有了人煙。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 霍氏家族從長子大柳村遷來沁水曲堤,曲堤方迎來一次歷史的機遇。霍氏家族繼承長子大柳村祖傳「祖業(駝幫)鏢客,祖產釀酒」,以商賈創業,家族迅速壯大,很快成為富甲沁河流域的豪門巨族,霍氏家族隨之開始長達200多年曲堤古城的重建。


曲堤古城曾經做過2000多年佚名諸侯國,做過1200多年端氏縣城,歷代古建築已是難以枚數。舊有的「古司徒、司空、司馬、司寇等舊址」,以及「衛尉、廷尉、內史、少府」等,分明是諸侯國與晉國的建築,當然還有當時國君王侯將相,以及世家大族的宮室官府與豪宅。這些古建築在西漢之前的戰火中已經變成瓦礫,西漢以來遂在廢墟之上建成端氏縣府的「官衙官宅。」《東曲邨雜記》記:「西周諸侯國附屬小國,漢置邑古城池,官衙官宅多毀於兵災戰亂。西城門東北古司徒、司空、司馬、司寇等舊址,改建課稅、監運、僧會司、道會司、預備倉、社倉。至今只留社倉,僧道會司移往玄武廟諸房。」「據鐘樓大鐵鐘銘文記載:宮東院、宮西院遺址無存,疑是西周所建官宅也,毀秦初戰火。後建邑官衙,毀唐初戰火,五代建為竇府也。」歷代雖有屢毀屢建,由於南宋紹興年間(金朝初年)「毀城最慘」,終使「吾邨全毀矣。」


霍氏家族重建曲堤古城,最早始於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的北魏初年(386年)創建的玄武廟,上距「元至元甲戌年(至元十一年,1274年)遷來沁邑東曲邨」僅50餘年。霍氏家族之所以選擇重修玄武廟為奠基,是因為「相傳諸先祖於唐末天復二年(902年)、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兩次曾避難於沁邑東曲村玄武廟」,意在感念玄武大帝保佑霍氏先祖的天大恩德。《霍氏四次重修族譜序》明確記載:


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玄武殿與鼓樓、藥王殿,創建鐘樓;天曆元年(1328年),重修靈岩洞,創建河神廟;至順元年(1330年),重修土地殿、牛王殿、西寨門頂羅漢閣,以及始建於東漢建武六年(30年)的城隍廟,即西大廟,俗稱戲台廟。


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創建霍氏祠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創建賢聚樓與觀斯樓;永樂三年(1405年)重修起始建於東漢元嘉三年(426年)的「吾邑最早之文廟」,以及開皇十三年(593年)始建「吾邑最早」的關帝廟;宣德三年(1428年),創建村東南菩薩、龍王兩廟,村南華佗廟等。元明兩代,曾三次重修玄武廟殿樓,重修華佗廟及各路神廟,新建廟學、村校、私塾三座,以及霍氏家族三堂三座拳房。


清朝康熙三年(1624年),重修雙尚和古槐諷言亭、旌善亭,加建南券窯三孔。並在曲堤古城豪門大族廢墟遺址上,新建明代霍惟准,清代霍明高、霍得威、霍潤生、霍兆梅等府第。《東曲邨雜記》記曰:「南城門裡衛尉、廷尉、內史、少府,早已不存矣。遺存製作強弓勁弓作坊三處外,其舊址歷代遺址無考。元明兩代建起八院官宅與民居,其前街院、屋底院、尚書院、宮上院為官宅」等等,終使曲堤古城「魏煥壯觀」,面貌一新,譽聲重起,揚名沁河流域。


最重要的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霍氏家族在歷代屢毀屢建基礎上,按照商周諸侯國及西漢以來端氏縣城規制,重建曲堤古城。曲堤古城「相傳城圍初創於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重修□□□□□□□□□。」 《東曲邨雜記》記:


周武王定天下,茲起之大侯國附屬小侯國之城池也,為晉所滅。揹負東陵,面揖沁河,河環城池,北西南也。古端氏聚,春秋末魏、韓、趙三家分晉地,遷晉君於吾邨。又□□端氏聚也,後廢晉君端氏食邑。漢置端氏邑□□□,重築城圍三里三十八步,高兩丈廣丈二。


霍氏家族重建起曲堤古城之城牆,以及南、北、西三座城門及城樓,新建二座南便門與北便門,並在南北城牆與西城牆拐角處,新建二座箭樓,又重修了「大小兩砦」二座「小閣門」與文昌閣,即現存的小寨門,以及「原西周內城門」與羅漢閣,即民國時重修的簡易「西寨門。」弘治三年(1490年)再創建西瞭樓,嘉靖六年(1527年)又創建東瞭望樓。至此,曲堤古城的重建大工告成,「自是強虜莫敢犯」,上距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玄武廟始,前後長達200多年。




一座古老而又嶄新的曲堤古城雄踞沁河岸邊,沁河流域的百姓紛至沓來,眾多的地方官員,紳士名流,文人墨客,富商大賈,更是趨之若鶩,前來觀看曲堤古城的新貌。他們登上城牆週遊一番,壯觀的城牆曲折蜿蜒,猶如蒼龍盤旋飛舞。登上城樓、瞭望樓,高大雄偉氣沖河漢,似聞牛女竊竊私語。環視四周群山環抱,東北望嵬山,河西見榼山,沁河由北而來,三面曲折繞城。與城外古道並駕齊驅,奔向遠方。三座城門日出開放,車馬如織,駝鈴叮噹,行人潮湧,比肩繼踵。果然是一方形勝,有山林川谷之美,兼水陸交通之便,多五穀桑麻之利,誠金湯盤石之城,「自是強虜莫敢犯」。


曲堤古城街巷縱橫,曲徑通幽,霍氏家族住宅星布全城。尤其是西寨門內之西街,至今尚保留著幾千年古老街巷的原貌。街兩側,座落起在諸侯國古司徒、司空、司馬、司寇等舊址廢墟上,新建起霍氏家族多座豪宅府院,大門前立有兩座豪華門樓,並立有一座御賜牌坊,亦皆保存至今。南城門內建有霍氏祠堂,再建二座「霍家花園。」《東曲邨雜記》:「隋朝廢古旌善亭、申明亭,遺地建雙尚和,東西各立石碑數通,善惡於匾,以示勸戒,往南擴改,重建霍氏祠堂,家廟先祖與環翠院、花鳥園為鄰,以安慰英魂。」霍家花園分東西二院,隔街相望,二院已經敗落,一片殘牆斷垣,二院磚砌拱門匾額皆刻「環翠」二字,至今保存完好。


曲堤古城自古多廟宇,霍氏家族重修了城隍廟、文廟、玄武廟、關帝廟、觀音菩薩洞等,新建了華佗廟、黑虎廟、河神廟、龍王廟、牛王廟等十廟。曲堤古城廟宇之多,在古代沁水所有城鄉中,翹楚首舉,無可倫比。而且大多廟宇都有廟會,四周百姓更是蜂擁而至,八方商賈爭先雲集而來。或者入廟進香拜神,頂禮禱告,曲堤村上空香菸繚繞瀰漫,遮天蔽日。唐代張籍《弱柏院僧影堂》詩曰:「弱柏倒垂如線蔓,檐頭不見有枝柯。影堂香火長相續,應得人來禮拜多。」或者列肆買賣,互通有無,《易·繫辭下》有語:「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曲堤古城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大有《戰國策·齊策》所云「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之勢。


人們流連忘返,游遍紅瓦黃瓦碧瓦藍瓦綠瓦的祠堂廟宇,賞盡紅牆黃牆綠牆青牆灰牆的亭台樓閣,指點雕樑畫棟錦門繡戶古色古香小庭深院,仍然難以盡興。遂走進街市兩邊茶坊酒肆,聚餐於西門外「數十家小吃店」,喝一壺曲堤霍氏家族酒坊釀造的「潞酒」,天南海北,海闊天空,談古論今,高談闊論。杯觥交錯之中,忽有好事者提議:曲堤古城如此的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風光錦繡輝煌,到處勝景,不妨學步沁水十景、高平八景、陽城八景、澤州八景、陵川八景,搞一個選景活動,推選推選曲堤古城美好風光,以彰顯曲堤古城的無限風光。


古代天下選景,約在明朝嘉靖年間(或稱萬曆年間),朝廷詔令天下選景,各地聞風而動,相繼推選出各地的名勝景觀,其中以「八景」與「十景」居多。後世逐漸增景,山西境內見有沁州八景、武鄉十景、平遙十二景、恆山十八景等,其他各地還見有平谷十六景,莆田二十四景,圓明園四十景等等。不過,天下最為流行的,還是「八景」或「十景。」沁水及周邊幾個鄰縣,都是在明代選定「八景」或「十景」的。


按照古代選景的傳統,天下名山大川先行選景,若瀟湘八景、西湖十景、泰山十景、恆山十八景等,隨之天下郡縣才踵步選景。明代的曲堤古城,不過一個鄉鎮而已,也要選景,可見其底氣十足。其底氣當然在於曲堤曾經是個諸侯國,曾經做過晉國最後的國都,曾經做過端氏縣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風光錦繡,到處勝景,當然有選景的條件。於是,無數的好事者,紛紛響應,認真比較篩選,最終約定成俗,推選出「曲堤八景」。

(田同旭)

來源:沁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