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唐建平
血,在昏暗的月光下看不清顏色。
小羅把手插進眼前的淤泥,冰冷的觸感緩解了疼痛。我看到他使勁眨了眨眼睛,擺了擺頭,儘量使自己保持清醒。
「怎麼樣?」
「還可以嗎?」
……
戰友們紛紛詢問他的傷情。
「我沒事,不用擔心!」小羅扯著嗓子回答,聲音穿透了夜幕。
小羅名叫羅聖臣,是海軍某基地的一名有線通信兵,此時,他正在通信人井狹小的空間中,開展光纜鋪設作業。前一天傍晚,基地作戰值班室下達緊急命令:由於此次演習任務需要,要求臨時鋪設一條軍用光纜,限24小時內完成。
時間緊、距離長、彎道多,加之演訓任務期間戰位分散、人手不足……作為光纜班班長,小羅心裡清楚:這將是一場硬仗!
時間不允許他多想。他帶著幾名戰士,連夜趕到鋪設地點。分配好任務,他自己便抄起一把除草刀具,走在最前面開路。
這是他的工作習慣。每次作業開始之前,他都要先把鋪設路線走一遍。這樣做是為了清除雜草、碎石,提高工作效率,而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確保大家的安全。
小羅並不「小」,在連隊算是年齡大、軍齡長的兵之一。由於個頭不高、做事利落,大家都叫他「小羅」。就連他帶的兵,也習慣叫他「小羅班長」。
小羅做事膽大心細。那晚,我和幾名戰士走在他後面,他告訴我,多年前一次執行任務中,他伏在雜草叢中開展作業,當他抬起頭時,突然發現一條眼鏡蛇正立在身前,吐著信子與他「大眼瞪小眼」……現在想起來,他還心有餘悸。
正是由於那次經歷,擔任班長後,小羅把「開路」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入到作業流程中。同時加入作業流程的,還有「班長走在最前面」這個不成文的規矩。
路線清理完畢,井蓋打開,潮濕的空氣撲面而來。小羅第一個跳下人井,拿出穿管器開始作業。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由於常年無人打掃、泥沙大量淤積,這裡的大部分管道都已被淤泥堵塞,纜線根本無法通過。
於是,大家又多了一項工作:清理管道。小羅帶著大家用手掏、用棍捅,用穿管器一點點往前探。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們的雙手很快開裂起泡。好不容易打通一個管道,他們協力將幾公里長的沉重纜線拉起來,一節一節穿過去。
由於用力過猛,小羅手上的老繭意外撕裂,流血不止……這一幕,深深刻在我的記憶中。
小羅曾經告訴我,他的家鄉也有一片美麗的海。他選擇當兵時,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海軍,守護一片更藍更廣闊的海。從那天起,小羅一直守護著自己的戰位、自己的戰士……
手錶的指針指向凌晨4點。光纜鋪設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小羅和戰友們打算一鼓作氣,在天亮之前完成任務。
可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雨說來就來。噼里啪啦的雨聲中,井內水位驟漲,污水很快漫過戰士們的腰際,穿線難度進一步增加。小羅弓著腰身工作,雨水混著汗水流下來。他不時伸出胳膊擦一下臉,緊緊抿著嘴繼續穿線。
大雨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戰士們帶著那條光纜,一步步往前推進。拂曉,他們終於在預定時間內高標準完成鋪設任務!
到達終點時,小羅雜亂的頭髮耷拉在額頭上,全身沾滿污泥,手上的傷口在泥漬中露出一條血痕。
體力透支、身體疲乏,大家都癱坐在地上。小羅回過頭望著剛鋪完的光纜,嘴裡還在念叨:「這種情況下鋪設的光纜,到底能不能通?」
答案是肯定的。經過測試,從另一端打來的紅外光損耗很小,功率正常!這份微光,可以承載大量的通信需求,戰士們歡呼雀躍,小羅也咧開嘴笑了起來。
他想像著,這條光纜的信號,也許會順著通信鏈路,傳遞到遠海大洋,穿梭在未來戰場。
記者心語
低頭趕路,敬事如儀。向下紮根,向陽生長。
刊於3月24日《解放軍報》12版
作者丨雷彬
來源丨解放軍報
監製丨歐燦 張曉輝
編審丨劉建偉 嚴珊 錢宗陽
責編丨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