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明朝太監的家譜,內容顛覆《明史》,清朝果然篡改了明史?

阡陌怡史 發佈 2023-03-24T16:17:01.561825+00:00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觀,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在做出決斷時,吸取前人的教訓,少走彎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觀,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在做出決斷時,吸取前人的教訓,少走彎路。也能幫助我們跳脫出事件本身,從大局觀念去解決問題。

人類每個階段都會以各種方式記錄著自己的生活和歷史,在我國的大部分朝代也會請專門的史官記錄歷史和帝王言行,用於規訓自己的言行並對前人功績作出評判。但並非所有史書上記載的內容一定是準確無誤的,比如在出土的明朝太監張敏的家譜中,就可以發現清人所撰寫的明史也並非完全正確。

張敏的保皇行動

張敏是明憲宗時期皇帝身邊的一個宦官,他自幼雙親就離世,被他的哥哥張太長撫養長大。公元1437年,因為鄧茂七造反事件,張敏及其家人也被捲入其中,其族中人年長的男子被稱作軍隊苦力,年幼的則被閹割送入宮中,張敏和他的堂兄都慘遭閹割。

當時恰逢明英宗朱祁鎮因病逝去,他的兒子朱見深年僅16歲就被迫繼承了皇位,並定年號為「成化」。而張敏自從被送入京城之後,就被內務府挑選任命,之後經過他的一路晉升,成為了皇帝身邊的內監。當時朱見深年幼尚未娶妻,他的父親朱祁鎮在去世之前,早早就給他安排好了十幾位皇后人選,都是世家大族的貴女,可惜成化帝一個都看不上。

當時宮中很少有人了解到這其中的秘辛,也沒有人能夠想到,皇帝竟然喜歡一個比他大19歲的普通宮女——萬貞兒。說起萬貞兒這個人,她也並沒有什麼特別過人之處,既沒有世家貴女那麼多才能,也沒有特別驚人的美貌。

但重要的是她在當今天子身邊所待時間非常之久,幾乎可以說憲宗是被他從小帶到大的。萬貞兒本是皇帝祖母身邊的一個普通灑掃宮女,年紀輕輕就入了宮,在宮中學會了規矩之後就被安排到皇太后的身邊。縣中有時候去皇太后那裡拜訪時也見過幾次萬貞兒,但都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憲宗被確立為太子之後,身邊沒有貼心的人照顧,因此皇太后就將身邊的宮女萬貞兒派去照顧憲宗。在萬珍兒的照顧下,憲宗也逐漸成年了,這些年兩人既形同母子又勝似一對親密的情人,儘管宮中有一些風言風語,但是也無人敢置喙到太子面前。

憲宗登基之後,想立萬貞兒為貴妃,但是被周太后以不合禮數給攔下。周太后認為,自古沒有先立妃再立後的道理,因此,他要求憲宗必須在那十幾位貴女中挑選一位作為皇后,那麼他也答應皇帝納萬貞兒為貴妃的要求。當時的萬貞兒已經35歲了,可因保養得當,看起來仍似二八少女。

萬貞兒知道皇帝對他的一片痴心,又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皇后之位竟被他人奪去,自是心有不甘。為此她常常吹憲宗的枕頭風,惹得皇帝對皇后心生厭惡,之後更是用了一些惡毒伎倆,讓皇帝親自廢了皇后。但很快在周太后的安排下,又立了一位新的皇后,有前例擺在面前,親皇后也很識識趣的不與萬貞兒對峙,因此便得了一段太平日子。

憲宗繼位第二年,萬貞兒誕下一子,這是她與憲宗的第一個孩子,因此兩人都十分高興,萬貞兒也母憑子貴被晉升為貴妃。肖想著將來兒子成為太子,自己就能成為太后的萬貞兒卻怎麼也沒想到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夭折了,這給憲宗和她自己都帶來了很大打擊。

儘管之後兩人多次嘗試,但萬貴妃的肚子卻一直都沒有孩子的跡象,為了防止其他人母憑子貴,趁機將她從貴妃之位擠下,她在後宮用盡了手段,殘害那些懷上身孕的妃嬪。而明憲宗儘管感到奇怪,但也沒有多做追究,一時後宮之中,唯萬貞兒獨尊。

然而,一次宮中的內藏女史紀氏和明憲宗無意間發生了關係,並有了身孕,但憲宗並不知曉此事。但此事並沒有瞞過萬貴妃,畢竟她在宮中布下的眼線遍及各處,於是他立馬就派手下的宮女為紀氏送去了打胎藥,宮女十分可憐她,便只是讓紀氏做個樣子,之後就回去稟告了貴妃。

成化六年,紀氏誕下一名男嬰,由於被萬貴妃的手段所震懾,她一直處在惶恐不安的狀態之中。但在張敏和其他宮女太監的幫助下,他還是將孩子撫養到了六歲。明憲宗自太子去世之後,就一直為後嗣煩惱,直到有一日,張敏為他梳頭,告訴了他紀氏母子之事。

父子相認之後,明憲宗一看到小皇子就確認他肯定是自己的兒子,因為兩人十分相像。之後,明憲宗立馬給他唯一的兒子正名,併入了宗祠。而這個在躲躲藏藏中長大的小皇子,就是後來的明孝宗朱祐樘。也正是因為有張明等人的保護,才沒有慘死在萬貴妃的手中。

張敏家譜與明史的可靠度

根據明史記載,紀淑妃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萬貴妃的魔爪,在成化11年被萬貴妃給毒死。知道自己難以逃脫的張敏,心中也十分害怕,他的結局也是吞金而死。但在2011年,福建出土的一本《張氏族譜》中記載了張敏的一生,在那本書中,他的結局並不是如此悽慘。

而且在《張氏族譜》中前太子死後,朱佑堂並沒有立馬成為下一任太子,而是在他離世三年之後,才被皇帝找到並立為太子。那麼這兩本書中究竟誰所說的才是真正的實情。再結合了其他史事資料如《同安縣誌》和專門記載明孝宗的《明孝宗實錄之後,人們逐漸發現《明史》的記載有多處邏輯不自洽的地方。

《明史》由清朝的皇帝主張編寫,從1645年朝廷就專門成立了明史館,並派專人進行撰寫和刊印 。整個過程耗時長達90多年,歷經了幾代皇帝,直到雍正晚期該書才大致編寫完成,但在這之後,卻又經過了40多年的勘察和檢誤。

為什麼會耗時如此之長,也是因為清人並非是明代的正統後室,因此,在很多信息上都了解的不太全面,而且由於戰爭和朝代更迭,許多資料也殘缺不實,尤其是某些官員的身份直接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因此,給進行後續工作的人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現代很多研究學者對於《明史》的真實度和可靠度一直存疑,畢竟明史修訂於清軍入關的第二年,他們急著修明史,也是為了安撫民心,並且彰顯自己是合法合理的正統之位。但滿清人所編寫的史書自然無法得到中原人的認可,更何況,這其中一些時間線難以對上明朝真正的官方史書《明實錄》。

《明實錄》是由明朝史官所編撰的編年體史書,其中記載的帝王從朱元璋到朱由校,共計15代之久,他詳細的記載了各朝皇帝的事跡,並結合了前朝留下來的一些資料進行補充。可惜的是在整個過程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原版史書早已經殘損不堪,留下來的皆是副本和傳抄本,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流傳版本存在著一些偏差。

而皇宮中保存的一些真跡,則在明末的戰亂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將之前存放在各處的《明實錄》一起存放於明史館之中,在後續編寫《明史》的過程中,還多次參考此書,為了更好的保存和流傳,後續又將其重新抄錄了一番,此版本在後世被叫做清抄本。

《明實錄》被後人認為在皇帝的某些事情上有所避諱,一旦涉及到一些宮廷秘事或皇子爭奪的信息就比較粗略的帶過。但畢竟他是以皇帝所批閱的奏摺作為參考資料,因此在某些事情上持有一定的立場,這在我國古代的史書該現象並不是第一次發生,畢竟史書也涉及到了皇帝的功過評定。

清朝為什麼編撰明史

清朝政權是在滿洲貴族人侵入中原後所建立起來的,由於主權掌握在滿族人手中,二者的矛盾的產生不可避免。儘管他們自從入關以來就一直強調滿漢平等,且在朝官員中,滿漢人口的比例也幾乎相等,但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滿漢之間的差距仍舊是十分巨大,在地位上也不能夠像各朝皇帝所保證的那樣完全平等。

為了緩和滿漢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清朝皇帝想出了通婚的辦法。不僅皇帝所納妃嬪需要從漢官之女中進行挑選,大臣們在娶妻時也必須考慮漢女。而且滿人大臣的兒子迎娶漢人之女時,需具備官職,否則將無法獲得資格。反過來,這沒有硬性要求。這一辦法確實很好安撫了漢臣的心,也拉攏了滿漢關係。

在順治帝之前的皇帝無論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也好,還是真的想要爭取漢人的支持也好,都一直秉持著滿漢不分的觀念。順治帝之後,這種情況任然繼續著,皇城之內,滿漢軍民一時相處的還算融洽。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我國曆朝歷代都有後朝為前朝撰寫歷史的習慣,後來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人民的思想。而清朝的建立是一個特例,當朝皇帝甚至都不是漢人,因此,如何統治一個異族子民的國家,這就需要從思想上來進行管教。

因此順治二年,清廷就已經忙著要興修明史館,給明朝撰寫史書了,這一行動從公開意義上表明著在清人眼裡,明朝已經徹底成為過去式。但一個異族人光想改變史書上的事實,只是嘴巴動動或用文字覆蓋並不足夠,要想徹底鞏固皇權,就只有封住那些知情人的嘴巴,為此清朝發動了多場文字獄,最終才得以統一口徑。

不過,想要從根本上消除滿漢之間的隔閡,並沒有那麼容易。畢竟清軍入關不同於之前任何一個朝代的農民起義或是皇權爭鬥,當權者與子民的種族就已經有根本上的區別,再者雙方在思想上也受所處環境影響而有根本差異。因此越往後,城內居民之間時常發生鬥毆。皇帝為了管控,直接將兩族所居之地分開,卻對滿人更加優待,這位後來矛盾進一步加強埋下了禍根國。

這也是為什麼明史真正編寫好時間歷時90年之久,並且清人始終表示自己才是正統之位,那些試圖反清復明的前朝舊臣和起義的農民都是逆黨叛賊。通過這一事件的說明,歷史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人民的態度和思想,為此,我們對於歷史的態度必需秉持客觀性,才能辨別正誤。

總結:

歷史應當被客觀的對待,也應當由正確的文字所書寫,歪曲的歷史不僅不能指引人們,走向正確的道路,反而會對後人的觀念產生誤導,影響後人對前人所作行為的評判。歷史人物評判和記錄應當是嚴謹的,不應當攜帶有個人觀點,更何況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未必會做出相同的抉擇。

歷史就如同真相一般,雖然可以被後來之人隱藏掩埋,但他終究會隨著世事沉浮披露於大眾面前,各朝代史書的歪曲捏造可能會影響後人對王侯將相及朝代的理解和想法,但如果對近代史中的戰爭或其他紛爭也有杜撰和扭曲,其後果就是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因此才會強調銘記歷史,不忘國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