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有個親戚聯繫我,她說她的痤瘡反覆發作2年了,最近1個月嚴重了許多。吃了很多藥都不見好,反反覆覆地非常討厭。
我心想不就是幾個痘痘麼?拍了照片才知道,一眼望去她臉上有很多痘印,確實影響美觀。
因為總有人說她是「上火了」,所以吃的基本上是龍膽瀉肝丸一類的瀉火藥。再經過一番問診,我心裡基本有了底:這是火不歸元導致的,需要引火歸元,接著開出了引火湯。經過了1個月,最終痘痘消退了,她本人也感覺很神奇。
什麼是火不歸元?
我們平時說的「上火了」,多是由於外感溫熱火邪,或是其他邪氣鬱積化熱,或是七情內傷導致的,常見的症狀有發熱,口渴,面紅,咽喉疼痛,便秘,舌苔黃等。
而「火不歸元」之「火」,即腎中真陽,也稱相火、真火、命門之火。而「元」指身體陽氣所在的地方,可以理解為腎。
正常情況下,此火在腎水之中,受到腎水的制約而不過亢,持續地溫煦全身。若腎水不足,則陰不涵陽而產生虛火的症狀,雖然像實火但是和實火不同。
就像是放風箏,實火是因為風大了,所以拽著線向上飛,虛火就是人沒力氣了,主動放線,而此時人就相當於腎水,正常情況應該是制約腎陽的。
然而不管是哪種火,終歸是火,都具有火邪的特點:像風箏一樣喜歡往人體上部走,可以擾及心神,能把人體津液和氣耗傷,甚至導致出血和瘡癰。
此時不僅要大補腎水真陰,還要引火歸元,把上浮的虛火拽下來。引火歸元是用溫熱藥治元陽浮越、腎火上升的方法,常見的引火歸元的藥物有肉桂、巴戟天等。
引火湯出自陳士鐸的《辨證奇聞》:熟地黃,巴戟天,茯苓,麥門冬,北五味子。
方中以熟地黃量最大,為君藥,可以填精補髓,大補腎水。多用、重用可以使藥力直達下焦,少用則難以到達。
麥門冬和巴戟天為臣藥,巴戟天補腎助陽,引火歸元,相當於嚮導。性味甘溫,既不助火,又不耗水;用麥冬養陰清熱,可以「瀉肺中之伏火」,且陳士鐸認為應該多用。
以五味子和茯苓為佐藥,五味子能收能補,既能收斂浮火,又可以補腎陰,陳士鐸認為五味子應少用,過用反而起不到上述效果。
茯苓可以健脾祛濕。看到過熟地黃的人就會知道,熟地很黏,用嘴嚼起來粘牙,一塊一塊的,很不容易消化,所以茯苓也可以防止熟地滋膩礙胃。
全方旨在大補腎水,引火歸元。從而消除上浮之火導致的一系列的症狀。常見的表現有口腔潰瘍、痘痘、牙齦腫痛、牙齦出血、失眠多夢和耳鳴等虛火上擾的表現,以及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和腰膝酸軟等腎陰虛的症狀,辨證使用都會取得很好的療效。
口腔潰瘍
由於引火湯的是治腎水不足,陰不斂陽導致的虛火上擾之口腔潰瘍,因而與實熱證之口腔潰瘍需要辨別。
此時口中潰瘍多反覆發作,連綿不止,疼痛不如實熱證之劇痛,而是隱隱作痛,潰瘍面顏色比實熱證淡。
可伴有乏力,腰痛,手足心熱,口乾多飲,舌淡紅,苔少,脈沉細數等腎陰虛的症狀;陽氣趨於上部,下部的陽氣就變少了,下部失去溫煦,所以也可以出現泄瀉,下肢冷痛重著等下部陽虛的症狀。
此時可以用引火湯進行加減,若腎水虛為主,可以加黃柏、砂仁和甘草,取封髓丹之意;若伴腎陽虛症狀,又可以加肉桂、黃連,取交泰丸之意。
痤瘡
開頭講的那個病例,仔細觀察其面部的痘痘顏色暗紅,並不像實火那種紅腫熱痛;問她咽干而非實熱證之咽痛,大便每天一次,不成形,非實熱之大便干難解。
小便正常。舌尖紅,苔少,脈細,也不像實熱證之苔黃脈洪或滑。虛火上浮故口乾咽干,舌尖紅,咽部暗紅,痘痘暗紅。
大便不成形提示因為火跑到上部,而下部出現虛寒的症狀,苔少、脈細提示腎水不足,故用引火湯引火歸元,痤瘡日久有瘀血,故加玫瑰花和紅花活血化瘀:熟地黃,麥門冬,茯苓,巴戟天,砂仁,五味子,玫瑰花,紅花。
牙齦出血
由於陽明胃經與齒齦相聯繫,齒為骨之餘氣化生,腎主骨,故牙齦疾病多從胃和腎考慮,而胃多實證,腎多虛證。虛證的牙齦出血色多淡紅,而實證則多鮮紅。
虛證的牙痛也多隱隱作痛,纏綿作痛,不似實證之劇烈。另外如前所述,還會伴有相應的腎陰虛甚至是火不歸元而致的陽相對虛的症狀。
這類牙齦出血,都可以辨證使用引火湯加減。臨床常加白茅根、蘆根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除此之外名老中醫李可運用引火湯治腎陰下虧,龍雷之火上燔所致口瘡、鼻衄、頭痛、三叉神經痛、白塞氏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各種病症。
李可歸納出五條應用指征,可供應用時參考
1.雙膝獨冷
2.來勢暈急跋扈
3.隨陰陽盛衰之年律、日節律演變
4.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
5.不渴尿多,渴喜熱飲
儘管本方經臨床驗證確有奇效,但是也應該辨證服用,切不可把它當作萬能靈藥,以免犯虛虛實實之戒。
服藥之後若症狀未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應該及時就醫,非專業人士要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