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斧光燭影」的死亡之謎

讀者報 發佈 2023-03-26T05:59:40.648203+00:00

當時趙匡胤年僅五十,盛壯之年,吃嘛嘛香,心情又好,有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現象。


宋太祖平定南唐後,遣吳越國王錢俶歸國。興致不錯,他擺駕去洛陽巡視一番,再返汴京,籌劃攻戰北漢的軍事活動。

當時趙匡胤年僅五十,盛壯之年,吃嘛嘛香,心情又好,有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現象。

但是,開寶九年(976年)冬十月,「帝不豫」,似乎皇帝的身體一下子就不行了。

「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降觀設黃篆醮。是夕,帝召晉王(趙光義)入對,夜分乃退。癸丑,帝崩於萬歲殿。」

史書對於宋太祖的死因,只此寥寥數筆,沒有任何進一步的描述和解釋。所謂「斧光燭影」之謎,乃與蘇軾大約同時代的一個和尚文瑩書中所載。此人著有《湘山野錄續編》一書,其中有如下記載:「……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太祖)移杖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尹(宋太宗趙光義)……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趙光義)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趙光義)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宦官)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記載雖生動,卻太似小說家言。文中「斧」字,總讓人聯想起殺人用的大斧子,附會者總會想到是趙光義用此「兇器」把老哥劈死。

其實,文瑩所記的「柱斧」乃「玉柱斧」,是一種手中把玩的文房用品,樣子恰似一柄如意。君主平時用此在圖上比比畫畫,既不銳利又不沉,用它殺人是不可能的。昆明大觀樓孫髯所撰的著名長聯「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中的「宋揮玉斧」,正是引自《宋史》所記:「王全斌平蜀,以圖來上。議者欲因兵威復越巂,藝祖(趙匡胤)以玉斧畫圖曰『此外吾不有也』。」——所以,大斧殺人,純是後人因字誤猜。

而且,睡前宋太祖還活蹦亂跳,睡後也鼻息如雷,至凌晨就「過去」了,此事過於蹊蹺。

至於「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也大露馬腳,難道宋太祖睡著了知道自己要死,而在夢裡寫的「遺詔」?

文和尚多事,一段小記惹得後人猜測紛紛。但是,也不能說山野和尚自己瞎編,沒準兒他師叔、師父當時在內廷為皇帝講經說法,傳出些「秘聞」,這也並非全無可能。

鴻儒司馬光在其《涑水記聞》中也描寫了宋太祖「崩」後宋太宗的行為,但並非文瑩和尚所記是夜宿宮中(即使是太子也不能居皇宮之內),而是講他當夜根本不知情。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書,根據兩宋筆記、野史和正史勾勒出這樣一出場景:

時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太祖之子)。(王)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趙光義)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左押衙程德玄先坐於府門……扣門,與俱入見(晉)王,且召之。(晉)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王)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時大雪,遂與(晉)王於雪中步至宮。(王)繼恩使(晉)王止於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恩當先入言之。」(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乃與(晉)王俱進至寢殿。(皇)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耶?」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晉)王,愕然,遽呼官家(皇帝在內廷的稱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依此所記,趙光義似乎對宋太祖的死全不知情,也是緊急情況下「被逼」為帝。這種記載,是趙光義和史官們低估了後世人的想像力、智力和判斷力。

確實,趙匡胤「崩」前,沒有立皇太子。其中原因,一是他正值盛年,還沒想到「千秋萬歲」後的事情;二是太祖的母親杜太后臨終有言,讓幾個兒子兄弟相傳,以免重蹈後周世宗的覆轍。但杜太后讓宋太祖兄終弟及的囑咐,其實純為宋太宗當皇帝後與趙普捏造的故事。

趙普此人,後人總記得「宋太祖雪夜訪趙普」,似乎是唐朝魏徵一類人物。實際上,趙普是一個才幹高、人品低的小人。他在太祖一朝把持朝權,與趙光義多有齟齬,並曾秘密上書太祖要警惕趙光義。結果,此事為他的政敵盧多遜所告。為了消除不利影響,趙普與宋太祖君臣演「雙簧」,趙普公開上書「自陳」,太祖示之以眾,並把書啟「藏於金匱」,以示太祖、趙普對晉王趙光義沒有疑忌。

宋太祖崩後,趙普地位岌岌可危。為了迎合新皇,趙普入見宋太宗,二人編出了杜太后臨終囑託太祖以帝位傳弟的「金匱之盟」。而且,關鍵的內容還有一句,即杜太后所講:「汝與光義皆吾所生」,而不講齊王趙廷美也是杜太后所生。也就是說,「兄終弟及」,傳到趙光義也就打住了,趙廷美沒有資格(趙光義後來還「私下」對近臣講趙廷美其實是他的乳母之子,非杜太后親生)。

其實,宋太祖死時,其子趙德昭已是成年人,絕非「幼子」,就其年齡來說,當一個繼位之君綽綽有餘。

謊話一編就要繼續圓下去。為了幫太宗解決「傳弟」的問題,趙普誣陷自己的老對頭盧多遜與太宗之弟秦王趙廷美「暗中交通」,結果,兩人均被遠貶,趙廷美還被降為公爵,不久即憂悸而死,時年38歲。

史書上為了突出宋太宗的「仁德」,還講他起初有意傳位給趙廷美,是趙普提醒「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一句話,趙普的醜陋面目暴露無遺。

既然深悉「父子家天下」的治世真理,趙普這個太祖的「大忠臣」為何不在太祖活著時拼死力諫?「忠言」遲了這麼多年,說明趙普確是個陰險小人。

宋太宗如此迫害親弟的行徑,其長子趙元佐也覺過分,佯狂作癲,火燒宮殿,裝瘋賣傻以表示自己不堪「儲君」之位。日後,宋太宗把兒子趙元侃(改名趙恆)立為皇太子,見京師百姓興高采烈,他還憤憤言道:「四海之心遽歸太子,欲置我於何地!」如此狹窄心懷,可見宋太宗趙光義絕非善類。

僅僅觀看正史,宋太祖之死也讓人疑竇叢生:

其一,太祖崩前與趙光義飲酒,那麼棒的體格,當夜就掛了。

其二,太祖皇后宋氏派太監王繼恩迎太祖之子趙德芳,表明當時沒什麼趙光義繼位的「遺詔」。區區一個太監倒自作主張「以太祖傳國晉王(趙光義)之志素定」,挺身相迎,簡直近乎笑話!

其三,趙光義假意躊躇,而後「毅然」入宮。宋皇后見到這位小叔子嚇了一大跳。他馬上安慰對方「共保富貴」,顯然早已成竹在胸,打好腹稿。

最大的可能,是趙光義買通太監王繼恩等人,在與宋太祖飲酒時下毒,藥死了兄長。此種手段,也符合趙光義日後的一貫行徑,與李煜、錢俶、劉等降王之死,如出一轍。以此推之,宋太宗真乃世間一大「藥劑師」也。

其實,縱觀史實,宋太祖對弟弟宋太宗,一直仁厚至極。

如此有仁有義好哥哥,趙光義也真下得去手。日後,他藉故奚落侄子趙德昭,小伙子回府後左思右想覺得鬱悶,自刎而死,時年29歲。又隔兩年,太祖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不明不白死去,年僅23歲。

攤上如此狠心的弟弟,也算太祖趙匡胤倒霉。

然而,宋太祖之歷史功績,有目共睹,史臣也大加讚嘆。

歷史上,總以「弱宋」稱呼強敵環伺、常以「歲幣」買和平的兩宋王朝,而且,言及北宋狄青、南宋岳飛的遭遇,人皆扼腕。殊不知,較之五代亂世中武人的飛揚跋扈之害,宋太祖的手段雖有些矯枉過正,也不失為英明遠略。

終兩宋之世,武人驕橫、藩鎮林立的情況幾乎沒有出現過。而且,自唐末離亂,朱溫殘害清流,後唐、後晉、後漢在中原干戈不息,千里丘墟;契丹鐵騎蹂躪,獷悍相沿,弓刀互競,中原的漢文明幾至崩潰。開宋之初,宋太祖手下即使有趙普,也就是一幹吏之才,如果論文採風流,道德文章,此人根本排不上隊。宋太祖滅後蜀、平南唐,才使當地的文士、才人皆得歸中原一統。文苑英華,博雅大儒,一時而至,中華文明又一個高峰期到來。

總之,兩宋國勢兵力雖弱,文明方面卻是盛唐之後我們中華民族的又一個里程碑。


(摘自《宋遼金夏:刀鋒上的文明》 梅毅/著 天地出版社/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