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視界說Talk
編輯|視界說Talk
近日,在深圳一家肯德基的視頻上了熱搜。
雖然戴著口罩,但還是能感受到女生的無奈,全程用手語交流。
拍攝者還以為女生在「秀恩愛」,就配上了「唯有愛不被隔絕」的字樣,評論區的網友也都紛紛被這份美好的「愛情」打動。
然而接下來,事情卻迎來了反轉,評論區一位懂手語的網友把女孩的意思翻譯了出來。
大概的意思是女孩叫對面的男人把錢還了,並且還表示男子說好兩個月就還錢,結果又要兩個月。
此時人們才意識到,原來世界上有些人連生氣委屈的時候也只能是無聲的。
而這名深圳肯德基女子,也撕開了當下社會殘酷的遮羞布。
盲人的導盲犬定點排尿被反覆投訴
其實早在2021年,關於殘障人士的話題就因為一件事情被社會高度關注過。但是熱度一過,仿佛又銷聲匿跡了一般。
當時是在上海的某個小區內一名視力障礙的大媽因為生活不便就領養了一隻導盲犬,導盲犬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所以排便一般都是在固定的位置。
導盲犬大便的時候,大媽也會拿著塑膠袋讓狗狗排在口袋中,但是小便就沒有辦法解決了,只能是排在路邊。
但是這一舉動卻引發了街坊鄰居們的不滿,恰恰是因為導盲犬排便的位置是固定的,當時又正值夏天,時間長了就會產生異味,小區的物業保潔卻又沒有處理。
於是鄰居和大媽的關係也就日漸僵化。有人更是一看到大媽牽著狗在小區里對其進行舉報,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大媽只好帶著狗到小區外面排便。
但是作為一位視障人士,在大馬路邊行走是很危險的,一次監控也拍攝到了大媽在路邊意外摔倒的畫面,很是辛酸。
在居委會的再三協調之下,雖然每次都修改了定點的位置,但還是無法讓居民們滿意。後來這件事情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其中也有很多為殘障人士發聲的。
網友紛紛呼籲小區居民多一些寬容,也有人質疑物業的清潔工作為什麼做得不到位,眾說紛紜下居委會才又一次調整了解決方案。
其實這件事一過,人們也就把殘障人士受到的不公當做茶餘飯後的閒談,沒有人會再去重視這些問題給生活不便的人帶來一些影響。
因為大家都是正常人,也就不會浪費時間去考慮那些自己根本沒機會接觸到的人。
為何很少有人能與殘障人士共情?
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覺得可悲,全國有超過8500萬的殘障人士,但卻很少在正常人的生活中看到他們。
因為我們生活在陽光之下,很少會接觸到陰影里的事。
我們的視角中,最多看到殘疾人的情況或許是在新聞里看到各種宣傳殘疾人的「勵志故事」,比如帕運會上奮力拼搏的殘疾人。
從這些角度,人們自認會認為社會對殘障人士很包容,其實也有人活在陽光能觸及的地方之外。
比如當年由於父親隔離,村裡的設施十分落後,最後導致在家中獨自去世的少年鄢成,那個時候他才17歲。
還有當年高考570分的鄭榮全,因為自己是視力障礙人士,在畢業之後去應聘一所盲人學校,卻在筆試面試雙科第一的情況下被淘汰。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是普通人的生活中都看不到。
之前有一位顧客在外賣的售後評價中長篇大論道,自己本來今天心情很好地點了個外賣,結果從外賣員手裡拿到外賣時被遞來了一張殘疾人證書,讓自己捐點款。
能夠感受到這位顧客十分氣憤,因為後續接連地說了很多關於「殘疾人有手有腳就好好工作」,「乞討讓人看不起」之類的話語。
然而這件事情當即就出現了反轉,原來所謂的「殘疾人證」,其實是一張公司統一製作的工作牌,上面儼然寫著幾行大字——「我是聾啞人所以不能說話,請您檢測菜品是否齊全...」
估計這位顧客根本連看都沒看一眼外賣員手中拿著的卡片,就馬上斷定是這位殘障人士在乞討。
雖然這位客人口口聲聲地說自己根本沒有歧視殘障人士的意思,但不分青紅皂白就憤怒地在點餐系統上寫下了自己的評價,字字句句里都是偏見。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真的很難與殘障人士共情,在很多時候,正常人都會有刻板印象。
比如腦癱患者就一定是「傻子」,精神基本者一定是「暴力危險」的,殘疾人一定是「脆弱且敏感」的。
正是因為這些固化思維,才很難有正常人能跟殘疾人共情。但時代發展了這麼些年,人們卻還是依舊跳不出這些「怪圈」。
細微的不同之處卻頻繁滋生芥蒂
前段時間在某社交平台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帖子,依然是一位點外賣的客人,收到了外賣員的簡訊,起初看得是令人十分的氣憤,因為簡訊的內容確實顯得十分不禮貌。
雖然這位外賣員也是一位殘障人士,但是打字的語氣令人十分不快,比如「給我錢27」,「單號多少」,「快點」,「怎麼沒收到27」。
給人的感覺就是對面這個人在命令我,給我發出指令。屏幕前的顧客也是一樣的心情,所以態度也開始厭煩了起來。
但這個時候,一位聾啞學校的老師給出了這樣的評論:「聾啞人的語序和表達確實與正常人是不同的,能正確打出主謂賓的已經算優秀了」。
作為老師還提到聾啞人在使用形容詞和情感類詞彙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都是沒有能力拼出來的。
看著雖然是幾行簡單的詞語或者短句,但其實他們在很努力地把意思表達清楚。
細心的網友發現,這位聾啞人一直在使用謝謝和請,或許他也很艱難地想要顧客知道自己的態度很坦誠,但是苦於真的沒有辦法使用更加讓人心情愉悅的詞彙了。
有些人或許已經努力很久了,卻還是連基本的表達都十分困難。同樣也是這群人,卻只會遭受更多的誤解。
在瀋陽,一名善良的老闆開了一家「無聲火鍋店」,因為員工都是聾啞人所以由此得名。但是就是這樣溫暖概念的火鍋店,卻還是會遭到一些人的歧視。
一天店裡面來了兩名客人,點了火鍋的團購券然後等待上菜,在這過程中有一名顧客要求店員加湯,因為一直喊叫加湯卻無人理會,所以這位客人來了情緒,開始大喊大叫道「你們店裡是不是都是『聾子』?」
這個時候好脾氣的老闆就立刻來安撫這位客人的情緒,還耐心地與其解釋道,自己店裡僱傭的員工都是殘障人士,沒有辦法聽見聲音還請這位客人諒解。
正常人聽到這裡,應該都尷尬到無地自容了,但這位客人卻十分獨特,開始不依不饒地繼續詢問店主「為什麼要雇『聾子』?」不僅如此,還「持續輸出」一系列帶有歧視色彩的話語,引得旁人紛紛側目。
老闆事後也十分委屈,還增加了店裡有殘障人士的標識,刻意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或許老闆自己也很無奈,明明自己是因為見不得「人間疾苦」才開了這家店,但卻依然保護不了自己的員工免受「歧視之苦」。
這個社會對於殘障人士的偏見,或許從一開始就沒有少一點。
去年一部很火的韓劇《奇怪的律師禹英雨》也反映了很多殘障人士遇到的社會問題,劇中的女主本身就是一名患有自閉症的天才律師,卻因為自己因病產生的一些奇怪行為而受到了許多人的偏見。
劇中有一個案件,講的是一個家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才華出眾並且具有極高智商的精英,還考進了首爾大學。而弟弟卻是一名自閉症患者,從小就因為心智年齡只有六到十歲,所以一直被所有人漠視。
當時是因為家中發生了很大的動靜,父母開門看到小兒子正在拼命捶打著地上的哥哥,並且呼喊著「不要這樣,你會死的」,但地上的大兒子早已經咽了氣。這個「毆打」哥哥致死的小兒子也受到了起訴。
很快事情被傳得沸沸揚揚,人們看了這個案件都認為是小兒子突然發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才將哥哥「毆打致死」。
網絡上都是一片唏噓,說醫學精英死了,活下來的卻是這個自閉症患者,是國家的損失。
還有人認為應該把小兒子送去監獄。
這個事件也引起了社會對於自閉症患者的恐懼,人們紛紛開始出於害怕遠離自閉症患者。
但最後律師取證的結果是,哥哥因為壓力太大所以一直在試圖自殺,而一直不和人怎麼交流的弟弟卻是唯一發現這個情況的人。
他努力嘗試阻止哥哥,每次都只能哭喊,這一次他也沒能成功,雖然把哥哥自縊的繩子弄斷了,但哥哥還是因為摔倒在地,直接身亡。
因為弟弟是一名自閉症患者,所以社會一直都對他有偏見。網絡上激烈的語言就算是一個人正常人遇到了也是百口莫辯,更何況是一個本來就沒有還手之力的殘障人士。
結語
日本推出過一款透明口罩,造型十分獨特,設計的初衷是可以看清楚人們的表情,單個的價格賣到了88塊。
網絡上紛紛調侃,這種有病的設計真是令人發笑,還有人說日本把「口罩」都玩壞了。
當這些健康的普通人在網絡上因為這樣「奇葩」的口罩而捧腹大笑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一個聾啞人會有多需要這樣的設計。
他們每天都疲於與戴著口罩的人們交流,看不到口罩之下的表情,這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而現實則是正常人只會覺得這個設計是吃飽了撐的。
種種事件真的在引導人們要開始思考了,殘障人士應該受到寬容和耐心地對待。
作為一個無病無痛手腳健全的人,真的已經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但這不代表就不能去拉一把在陰霾之中的人們。
若是給予殘障人士更多的耐心和關懷,或許芥蒂就會少一點。
每一個生命都不應該被漠視,這個社會的包容度在變高,相信有一天能夠消除偏見,讓更多的殘障人士得到應有的理解,生活在陽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