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程 談寫作|時刻打開接通自然萬物的心靈之窗

爲天地立文心 發佈 2023-03-27T22:08:27.881584+00:00

作家需要建立起自己跟一個地方的心靈關係,閱讀使我們跟那些存在於歷史中的偉大心靈取得聯繫。在平常生活中,我們的社會有諸多渠道和民眾溝通,而作家直接用心靈交流。

時刻打開接通自然萬物的心靈之窗

劉亮程

01 心靈關係

作家需要建立起自己跟一個地方的心靈關係,閱讀使我們跟那些存在於歷史中的偉大心靈取得聯繫。文學藝術是心靈溝通術。在平常生活中,我們的社會有諸多渠道和民眾溝通,而作家直接用心靈交流。這是一種古老但永不過時的交流方式。

02 活成一個地方

作家須將自己活成一個地方,而不僅僅是活成一個地方的人。在他身上有一個地方的氣候。他在風聲中找到語言,從光陰和季節交替中找到文學敘述。向歷史和自然學習,接受時間歲月的教育,與萬物同欣悅共悲憫。

03 內心生活

文學是作家的內心生活。那些在內心發生,沒有付諸現實的生活,被文學實現了。我有時在聊天時講年輕時經歷的事,總有人說,你經歷的生活太有意思了,怎麼沒寫進書里。我說,凡是我能說出來的,都不會寫成文字。那只是一個故事,儘管真實可信,講出來也好玩。但是,這個故事太實在了,它沒有生長出更多的意義。所以它還不是文學。

我要寫的,必定是說不出來,也沒法跟別人去說的那些事情,是不可言之言。

或者,即使寫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是在時間中長成了另外一個。一個作家的內心,是可以養育故事的。把一個小故事養成一個大的心靈事件,便可以寫出來了。

04 文學的完成

什麼叫文學的完成?我個人認為,一部文學作品,不論長與短,它只要完成了一種精神故鄉的意義,這部作品就算完成了。

一個作家建立起來了自己完整的精神譜系,讓讀者的心靈可以安放其中。哪怕空間很小,哪怕這樣的書寫是一個村莊、一個城市的一個角落,甚至是一片樹葉。

05 作家和讀者

作家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但是讀者往往對作家的完善視而不見。讀者不欣賞你的成熟,欣賞的是你最初的那種衝動,那種內心的盲目的、茫然的、不知所措的衝動。作家茫然不覺時已經把最好的作品給了讀者。讀者還想要更好的。有時候作家和讀者是相互偏離的。作家常常想要把活兒越干越好,每一部作品都打造成一個精品,而這或許不是讀者需要的。你在一件玉雕作品上再多動一刀,少動一刀,讀者對這個視而不見。他要的可能還是你最初給他的那些。但你沒有了。或者變化了。這是兩種願望和追求。讀者的閱讀願望和作家的寫作願望是兩回事,所以可以互不理睬。讀者可以不理睬作家,你寫得再好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可以選擇去讀別的新作家。作家也一樣,他也在選擇讀者。

06 寫作和閱讀

寫作獨立於閱讀之外。閱讀只是讀者跟作品的相遇。

作家不需要過多地為讀者著想。當然,你要寫一部暢銷書,首先考慮的肯定是讀者群,你的讀者是誰,你在為誰而寫作。但是,我確實不知道我的讀者是誰。尊重讀者的唯一方式是你的作品的品格。

07 虛構

任何一種寫作,哪怕它是寫自己的真人真事,它也是虛構的,它首先要把自己的第一人稱虛構出來。當我開始寫散文時,文章中的第一人稱「我」,其實已經脫離開了自己,整個狀態已經是不一樣的。寫作是一種狀態,它不同於生活狀態。作家進入寫作狀態的時候,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文學人物。那種情緒已經是文學化的。儘管裡面有一些故事是現實的,是真實的,但是它被這種情緒推動的時候,整個故事是虛構的,是飄起來的。像神仙一樣。神仙看起來是地上的人,但是把他放到雲上,他就成為了虛構的人,變成神仙了。文學寫作也是這樣的。

08 非虛構

非虛構是文學向新聞通訊的投靠。作家喪失了虛構能力之後,他會向非虛構投靠,他認為現實的力量更強大,去找一個現實題材,去書寫現實更有震撼力、更真實。這恰好是作家犯的一個錯誤。作家喪失了虛構的能力,失去了對世界的想像。《南方周末》每一篇文章都是非虛構,每一個事件都非常震撼人,但這不是作家乾的活,這是記者乾的活。作家幹什麼?作家是從現實事件結束處開始寫作。

09 原創

任何一種生活都可能被寫成經典,一事一物皆可入文,只是我們對這種生活不認識,我們只知道它的皮毛,不知道它的內涵。

題材能決定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找到了一個好題材,就能寫成一部好作品?我覺得不是的。真正的文學創作,連素材都是原創的。只有原創的素材才能成就一個原創的偉大作品。哪一個偉大的作品借用一個典型的題材了?《紅樓夢》是誰給曹雪芹的素材?他的成長經歷,也是他原創的。

10 寫作的最佳狀態

寫作的最佳狀態是一句句地撥開自己的黑暗,而不是自己明明白白,給讀者撥雲見日。作家被「無知的智慧」引領,朝那個黑暗處走去,冥冥中似有一盞遙遠的燈在召喚,你只是朝著它走,讀者欣賞的是你的茫然、矛盾、焦慮、絕望和希望。你無所謂往哪裡去寫,寫到哪裡都是好的,因為不知道目的,所以處處是目的,沒有路,所以遍地都是路。

我寫《一個人的村莊》時,也是這樣一種狀態。我只知道第一句是什麼,不知道最後一句是什麼,我只是朝著一個「感悟」的方向去寫,而不是朝著一個「意義」的方向去寫。我寫作也從來沒有先起一個名字再寫作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無名的,寫完以後,順手摘文章中的一個句子放到前面,就算是名字吧。

11 規避缺點

剛開始文學寫作時,我是一個很不自信的寫作者。我看那些優秀的文學,覺得這輩子可能永遠寫不了這麼好。所以一開始就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多麼出色的作家,只是一篇一篇去寫,在寫作過程中,我發現我把好多自己的缺點規避了。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缺點或短處,他只是不把這個示給別人。「文」就是花紋,作家靠文字的花紋可以把自己的缺陷掩蓋起來。或者他天然就懂得去繞開自己的缺點,呈現所長。再或者說,他有辦法讓缺點成為特點——我的許多缺點其實都變成特點了——他只呈現他能夠呈現的,不去碰他碰不動的東西。他不用雞蛋碰石頭,他用石頭去碰雞蛋。一個成功的作家,天然知道選擇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什麼叫好?就是幹了自己能幹好的事就叫好,而不是幹了自己干不好的事情,那樣好事情也會幹壞。

12. 靈感

作家怎麼可能靠靈感去寫作呢。你在那等靈感,等一年半載不來,等到五十歲還不來,不啥都耽誤了嗎。必須把靈感變成自己的常態,時刻都有。那個跟自然萬物接通的心靈之窗,要時刻開著。世上萬千路,我與世界卻只有一條心靈通途。

作家是把靈感變成常態的人。

13 神來之筆

所謂神來之筆,就是你的氣息跟其他事物的氣息連通了。我一直提倡作家的信仰應該是萬物有靈。作家須有一顆與萬物說話的心靈。

14 風格

我年輕時有人問我,那麼早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是怎麼形成的?我說,是我家鄉的風吹的。風把我的腦子吹成這樣,說話和想事情,都不一樣了。

現在我不會這麼說。年輕時可以漫無邊際地去說話。但是,慢慢你就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了。你家鄉的一場風,把多少人刮成偏頭疼,他們怎麼沒成為作家。肯定是這場風之外,內心還有另一場風——你上的學,讀的書,長的見識——那是古今人類智慧的風,刮到你這裡,使你有別於他人。

15 傳統

在寫作過程中,你一定會慢慢地明白,你的氣息跟哪一個前人的氣息連接在了一起,你能接著他的思考去思考,接著他的想像去想像。你在傳承一顆古老心靈的溫度。這就是傳統。

要認傳統。我年齡大,知道我在傳統里,哪怕我是再有獨特風格的作家,我都會說我是在傳統里,我沒超越人類文學藝術的大傳統。傳統是一脈氣息,只是這文脈在你身上不曾中斷,延續成另一樣氣派。

16 自信的作家

不自信的作家都是怕別人不懂。自信的作家都是自言自語,不管別人懂不懂。自言自語是一種最好的狀態。眼睛朝天,說地上的事情。《一個人的村莊》就是一個人的自言自語,《虛土》也是。

寫散文的人很多,從古到今都很多,散文名篇也很多,但是像我這樣用散文去完整地呈現了一個村莊世界的散文家不多,所以就這一點我是比較自信的。面對一個已經完成的世界,我覺得怎麼評價都是可以的,因為它自成體系。

17 寫作習慣

對一個作家來說,文學創作只是一種狀態,就像我現在的生活,上午寫作,下午或許就在菜地鋤草。文學教會了我一種感受生活和覺悟生活的方式和能力,並不能讓我變成另外一個人。

我一般都是早晨或下午抽點時間寫寫東西,有時候不寫,就是打開電腦看一看那些文字,還在那兒躺著。就是時刻關照它,不要斷了聯繫。有時候好久不寫,也打開看一看,裡面寫了一半的文字,停在那裡。我寫得很慢,慢也是閒人的一種生活態度,時間都是被慢人拖延住的。

18 文學啟蒙

最早給了我文學啟示的,可能是我的兩個父親麵包。先父是傳統的舊文人,寫一手好毛筆字,會吹拉彈唱,能號脈開醫方,能捏骨治病。在甘肅老家時,先父是縣城關小學副校長,拿國家工資,一九六一年攜家帶口逃饑荒到新疆,落魄到新疆沙漠邊一個村莊。他跑得太遠了,把自己和我們一家人逃荒成了農民。但他從老家帶來了中醫書,我最早看到的書,是家裡那些泛黃的醫書,看不懂,但隱約知道那些文字能治病,能救人。

先父在我八歲時不在。幾年後母親帶著我們到了後父家。後父不怎麼識字,但會說書,也不知從哪聽來的,他說《三國》《楊家將》《薛仁貴征西》。那些漫長的夜晚,在昏暗的油燈下,我們聚精會神聽他說書,他講的那些書里的故事,後來啟發了一個寫書的人。

那時我生活的村莊雖然偏遠,但有一些天南海北的文化人流落到村里。他們帶來了書,線裝本、豎排、繁體字的老書。我小時候有幸讀到幾本,幾乎都沒頭沒尾,破爛成半本書。那書在村里傳閱了多少年,從一家到另一家,最後到了我手裡。多少年後,我寫《一個人的村莊》時,常想起小時候讀過的那本前後撕掉多少頁、沒頭沒尾的書。我想寫的也是這樣的一本書,前後被我撕掉多少頁,它無始無終,但孤獨自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