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38個城市平均招聘月薪過萬,不好意思,我又拖後腿了

羅sir職話 發佈 2023-04-02T01:03:35.531154+00:00

國內最大的獵頭公司智聯招聘日前宣布,第一季度全國平均招聘月薪超過1萬元,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以及蘇州。

很不幸,我又拖後腿了。


國內最大的獵頭公司智聯招聘日前宣布,第一季度全國平均招聘月薪超過1萬元,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以及蘇州。


在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38個城市企業平均招聘薪酬為每月10101元,同比小幅上升0.9%。環比來看,較2022年四季度的10558元下跌4.3%。


今年一季度,上海以13433的招聘月薪躍居全國榜首,北京以13251元招聘月薪位居第二,深圳是12668元、杭州11737元,蘇州則首次進入前五,平均招聘薪酬為11037,甚至超過廣州的10913元。



從上面這張圖我們不難看出,2023年一季度平均薪酬城市有超過12個都是在月薪上萬的,如果再以平均數來平均的話,那麼國內有38個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都達到了上萬元,這對我來說,多多少少感到有點震驚了。


那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智聯招聘的背後,更多的是獵頭公司的主動挖人,自然給出的薪酬和價碼要遠超同類其他招聘APP,智聯招聘作為一家獵頭公司,其接受委託的招聘薪水僅僅只是個例,遠遠達不到普遍象徵。


除此之外,在目前的就業大環境下,還有一個更恐怖的事實,可能會戳破很多人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尤其是對大學生來說。


那就是有的招聘平台上顯示的是月薪八千到一萬元,但具體問對方的時候,其實也就只有底薪三千元,加上可能拿到可能拿不到的績效。


這幾天國內還有一個熱度很高的就業困難的故事,那就是原南方周末記者陳濤,因送外賣搶不到單子失業,隨即想要去青城山應聘道士,結果因為超過了35歲,就連道觀也不要他,雖然他學的是哲學專業,又有南方周末記者的光鮮履歷,但依然擋不住他「被失業」。


孔乙己脫下了長衫,卻依然還是孔乙己,沒有任何辦法。


其實陳濤的事情並不是個例,有太多太多的大學生寒窗苦讀二十年,最後卻發現自己「百無一用是書生」,這種巨大的落差感,其實並不比不讀大學直接干苦力工作要強得多。


而現實情況是,有太多太多的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畢業後,幹著低門檻的繁重勞動,他們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大學畢業後得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擁有穩定且增長的收入,某種意義上,他們和父輩一樣,哪怕是讀完大學,也依然難以改變「下苦力」的命運。


這對今天尚未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可怕的。


調查顯示,順豐快遞員中有60%以上擁有大學本科學歷,從2021年開始,應聘「三通一達」的快遞員,三分之一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美團、餓了麼的外賣配送員在一些城市的大學本科比例也超過了30%。


把這個數據和智聯招聘的數據一對比我們就會發現,智聯招聘屬於獵頭公司,重點服務對象是高科技方面的人才,因此也並不能體現真實世界裡的薪資情況。


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幹著繁重的體力勞動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無疑說明了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那就是國內的大學生數量可能真的太多了,多到已經無法被市場滿足和消化。



過去為了應對改革開放帶來的人才的緊缺,我們擴大了高校招生規模,每年畢業的人數順應了經濟高速增長下的人才需要,這個過程一直持續了數十年,但同樣的問題是,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隨著市場的飽和,反而出現了一個越來越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反而越來越多,一年比一年多,這無形之中就給就業,尤其是高質量就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人口,尤其是大學生畢業人口的趨勢,和目前時代發展的浪潮有那麼一點點對應不上,從人才的角度來看,這兩年的高校畢業生都高達千萬人次,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呢?


市場顯然無法為這些大學生提供更多與之匹配的崗位,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以目前的經濟模式來看,在14億人口的市場下,增量已經做到頭了,如果還想繼續擴大市場,把蛋糕繼續做大,那麼可能需要改變一些分蛋糕的方式,這就需要結構性的改革。


這是這幾年失業率、就業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當然了,對大學生來說可能更慘的情況是,自己寒窗苦讀數十年甚至更長,出來後要想進入寫字樓工作,月薪可能只有四五千甚至更低,還沒有送外賣、快遞高,久而久之,這些大學生就會做出更合理更理性的選擇。


過去我們說孔乙己是因為脫不下長衫,但今天我們其實已經發現有太多太多的「孔乙己們」早已經脫下了長衫,因為現實是很骨感的,你不脫下長衫,就會面臨沒有生計、沒有收入的窘迫,在這樣的情況下,脫下長衫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不管是送外賣也好,還是跑網約車也好,那都是剩下的選擇,都是無奈。


於是,我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在這樣一個高度內卷高度競爭的時代,普通人讀大學還有用嗎?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一個二流甚至是三流大學的本科,一個不知名沒有市場的專業,例如考古、哲學等等,這樣的人大學畢業後,還能做什麼呢?


他的收入,可能還沒有不讀大學直接送外賣高。


這是今天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絕大多數人都堅信讀書改變命運,這一點我自己也深信不疑,但現實的問題卻更為沉重,尤其是當許多人寒窗苦讀之後發現求職市場中根本沒有自己的位置時,根本沒有對口的工作時,這種巨大的落差感,就很容易將一個人擊垮。



除此之外,對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哪怕你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可在時代的浪潮下,尤其是在35歲以後,恐怕也不得不面臨中年危機。


陳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川大研究生,原南方周末記者,失業半年多了沒有找到工作,投出去的簡歷幾乎都石沉大海,他感嘆稱,即使有很好的工作經歷和研究生學歷,但年齡過了35歲也無人問津。


陳濤的例子可能並不是一個個例,隨著一代人逐漸老去,逐漸步入35歲以後,未來的這一代90後、80後會有更多像陳濤這樣的人出現,因為年齡的原因,哪怕是有很好的工作經歷和學歷,恐怕最終也不得不被市場拋棄。


如果說學歷歧視針對的僅僅只是個人的能力高低,是市場化的選擇,那麼對年齡的歧視,則是對寒窗苦讀的一種蔑視,這背後既是勞動法的失靈,同樣也是市場的增量走到了盡頭。


我們一直以為影響經濟走向的是一些非常宏大的東西,例如房地產、債務、外部環境等等,但我們往往忽視了人口這個變量,尤其是可預見的未來幾年裡,我們的畢業生人數還會保持增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唯一的問題在於:工作從哪裡來?好的工作,大學生需要的工作,又從哪裡來?


隨著市場的不確定性增長,我個人預計未來還會更內卷一點,今年就已經有北京碩博畢業人生首次超過本科,未來我相信這個趨勢還會繼續延續下去,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的不景氣和增長的放緩,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公。


一方面是巨大的確定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公,以抱得鐵飯碗;另一方面是巨大的不確定性,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考博以應對市場的內卷,這兩個趨勢,看似是兩種極端,但卻反應的是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宏觀環境所做出的截然不同的選擇。


那麼問題來了,中間的那一批人呢?那批又不能考公,又不能考研考博的那批人怎麼辦?


我想,這部分人要麼是被「平均掉」;要麼,繼續「拖後腿」。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