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新徽學

學習時報 發佈 2023-05-26T12:42:05.357798+00:00

徽學,是以徽州歷史地理、徽州傳統社會、徽州歷史文化及其傳承創新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肇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步發展於20世紀50年代,最終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葉。在一代又一代學人的辛勤耕耘下,徽學研究薪盡火傳,聳立於學界之林,成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的國際顯學。

徽學,是以徽州歷史地理、徽州傳統社會、徽州歷史文化及其傳承創新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肇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步發展於20世紀50年代,最終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葉。在一代又一代學人的辛勤耕耘下,徽學研究薪盡火傳,聳立於學界之林,成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的國際顯學。徽學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徽學學術體系,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黃賓虹率先提出「徽學」概念

徽文化以古徽州一府六縣為發祥地,崛起於南宋,鼎盛於明清,轉型於近代,至當代仍綿延不絕。徽文化兼容並包、體系完備、引領潮流,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文化成就,主要包括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樸學、徽派建築、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雕刻、徽劇、徽菜等,形成「學成派、藝成海、術成流、商成幫」的獨特局面。這些文化現象,全面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後期經濟、社會、教育、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醫學等領域的基本內容,集中而典型地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徽文化蘊含的以義統利的義利觀、公私兼顧的公私觀、民富國強的家國觀、遵守契約的誠信觀、賈而好儒的人才觀、衝突融合的和合觀等,是維繫徽州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徽學之所以能走向全國和世界的根本所在。

具有現代學科意義的徽學,最早提及者是近代書畫大師、歙縣人黃賓虹。1932年,黃賓虹在致近代徽州著名詩人、方志學家、書法家許承堯的一封信函中,率先提出了「徽學」的概念。

20世紀40年代後期至今連續發現並流傳於世的近百萬件徽州文書,為徽學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支撐。徽州文書主要是徽州民眾在日常生活、商業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原始檔案,具有數量龐大、歷時久遠、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學術價值突出等特點。利用徽州文書,結合其他相關文獻,以徽州社會經濟史為主體,綜合探討徽州歷史文化具有現代學科意義的徽學,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形成。

隨著徽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作為學科意義上的徽學,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達成共識。1999年,安徽大學聯合安徽師範大學徽學研究隊伍,共同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考察,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成為該年度教育部建設的首批15所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這在徽學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誌著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探索,徽學學科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正式認可,徽學研究從此邁向一個新階段。

徽學的國際顯學地位日益凸顯

進入新世紀後,徽學研究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資料整理、學術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徽學的國際顯學地位日益凸顯。

一是徽州文書、文獻整理與出版進入計劃性、系統性開展階段。《徽學研究資料輯刊》《徽州文書》《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等大批徽州文書、文獻的相繼整理出版,為海內外徽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二是推出大批高質量徽學研究著作和論文。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至2020年,出版徽學研究著作110部,各類徽學研究報告與論文700餘篇。從這些論著可以看出,徽學研究領域更加廣泛,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研究視野愈發宏闊,多學科交叉融合趨勢日漸明顯。徽學研究真正稱得上百花齊放、全面發展。

三是徽學學科建設向縱深推進。對徽學的內涵和學科屬性的認識,自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眾多學者為構建徽學學科體系展開了一系列討論,從理論上對徽學的定義、研究對象、研究資料、研究理論、研究領域、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等進行了系統性的理論闡釋,推動徽學學科建設走向深入。

四是國際合作交流的力度不斷加大。近代學科意義上的徽學從其起步,就受到海外學者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的一批學者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收藏徽州文書最多的北京、南京、安徽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在日本學界,徽學與徽州文書契約研究已蔚然成風,徽學作為一門學科也已見之於每年的中國古代史研究的綜述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連續三屆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的舉行,中外學者面對面交流徽學的最新成果,直接促成了徽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在海外學者走進中國關注徽學的同時,中國學者也積極走出國門,宣講徽文化,開展徽學研究合作交流。如徽學研究的奠基者葉顯恩先生在1985年就發表《徽州學在海外》一文,介紹了出訪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與孔飛力、周紹明等海外學者交流徽學研究的情況。徽學學者赴海外高校訪學、交流也日趨頻繁。正是在中外學者的切磋與交流中,徽學才得以以一門相對較為獨立的學科取得自身的地位。

徽學研究大有可為

新時代、新使命、新徽學,展望未來,徽學研究大有可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徽文化既有地方性的特點,又具有超越徽州本身的典型性與普遍性的一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徽文化以獨有的地域特色和強大的生命力,契合了時代發展的使命和需求。迄至今日,徽州仍然遺存有眾多的地表人文景觀,大批精美的牌坊、宗祠和古民居隨處可見,非遺展演與活態傳承非常活躍,這在全國頗為罕見。除了豐富的地面文化遺存之外,徽州素稱「文獻之邦」,當地傳世歷史文獻特別豐富,方志、族譜、文集以及民間文書等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因而,徽文化在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路徑方法上有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要深入挖掘徽文化的思想精髓,總結徽文化的探索和智慧,把其中的精華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深度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內在動力和途徑,為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提供文化滋養。

推動徽學的多學科探索。新時代,中國學術面臨研究範式轉換的根本問題,學科交叉與融合,既是要求也是方法,新文科建設不但要在學科邊界上形成與拓展新的知識領域,還要體現知識生產與人才培養,並同步實現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徽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其研究內容涉及徽州的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學術、科技、藝術、工藝等諸多方面,涉及的學科有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民俗學、文學、語言學、建築學等諸多學科,在推進新文科建設方面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完整性、示範性。徽學的學科構建要有新格局,要拓寬學術視野,深化多維度研究,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徽學研究走出書齋,走向現實,走向世界。

構建具有中國底蘊的徽學學術體系。在具有中國底蘊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民間歷史文獻研究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存世徽州文書超過百萬件,開展徽州文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不僅具有學術積累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大量收集和整理民間文書、地方文獻的基礎上,建立並發展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間歷史文獻的解讀方法和分析工具,是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建立於更堅實學術基礎之上的關鍵環節之一。以徽州文書為核心史料開展學術研究,也是為了透過徽州研究,深入了解明清以來的中國社會,立足於區域研究提供的豐富內涵,深化對整體中國的認識,闡釋中國的大歷史,通過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為中國歷史學的發展提供徽學經驗。

以徽文化為媒介講好中國故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徽文化蘊藏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家國情懷以及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等傳統美德,傳承了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迸發出以文化人的強大生命力。要深入挖掘徽學的時代價值,把徽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髓提煉出來。樹立全球化視野,著力展現徽學的世界價值,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學術交流方式,以徽文化為媒介講好中國故事,積極推動徽學研究走出去。注重提升文化原創力,創新表達方式,拓寬傳播路徑,擦亮徽文化品牌,不斷擴大徽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注重以世界眼光研究、建立徽州文書資料庫,與世界範圍內的學者分享這一寶貴財富,展示中國學術界的開闊胸懷,把徽學在更高層面上推向世界。

(作者系安徽大學校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