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北伐的八個軍命運如何?留下什麼結局?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發佈 2023-05-26T12:46:55.013083+00:00

北伐戰爭時期國共上下合作,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就摧枯拉朽的消滅了統治十幾年北洋軍閥,也讓國民政府基本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而在北伐期間共同組建了八個軍,這八個軍在北伐戰爭中各有戰績,其中最能打的就是第四軍和第七軍,一個榮獲「鐵軍」稱號,一個榮獲「鋼七軍」稱號。

北伐戰爭時期國共上下合作,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就摧枯拉朽的消滅了統治十幾年北洋軍閥,也讓國民政府基本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而在北伐期間共同組建了八個軍,這八個軍在北伐戰爭中各有戰績,其中最能打的就是第四軍和第七軍,一個榮獲「鐵軍」稱號,一個榮獲「鋼七軍」稱號。

但國共合作破裂後,北伐的八個軍因為各自的立場開始走上不同的道路,有的成為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有的成為紅軍主力,還有的直接取消番號,可以說命運各不相同。

北伐第一軍

第一軍源於黃埔軍校教導團,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早年以教導團為基礎,不斷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旅、第一師,在北伐前和第二師合編為第一軍,由蔣介石親自擔任軍長,周總理擔任第一軍政治部主任。

1926年1月,何應欽代替蔣介石擔任第一軍軍長,下轄5個師和2個補充團,北伐戰爭時期參加南昌戰役和武昌戰役,但第1師師長王柏齡卻戰敗逃跑,而在龍潭戰役中,第一軍不顧蔣介石作壁上觀的命令,配合第七軍一起取得了龍潭大捷。

到了1927年9月國共合作破裂的時候,第一軍已經下轄9個師,由於編制實在太大了,蔣介石將原先第1師、第2師以及第22師保留下來,其餘的各師編成第9軍和第32軍。

1929年10月,顧祝同擔任第一軍軍長,參加中原大戰,後陳繼承接任第一軍軍長,前往甘肅參加圍剿紅軍的戰鬥,1936年西安事變後由胡宗南擔任第一軍軍長。

全面抗戰爆發後,第一軍擴編成第17軍團,胡宗南擔任軍團長兼第一軍軍長的職位,李鐵軍接任軍長兩個月後由陶峙岳擔任第一軍軍長,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等大型會戰,1941年由錫侯接任該軍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第一軍縮編為第一師,由羅列擔任師長,1948年9月恢復第一軍的番號,由陳鞠旅擔任軍長,最終在1949年11月在四川作戰的時候被殲滅,陳鞠被俘,第一軍從建立到殲滅歷時24年。

北伐第二軍

第二軍來自湘軍譚延闓部,1925年8月成立,成立之初下轄三個師,北伐戰爭中參加南昌、杭州和南京等戰役,寧漢分裂的時候,譚延闓隸屬於武漢國民政府,準備和程潛的第六軍密謀控制南京城,抓住蔣介石,可惜因程潛變卦而失敗。

蔣介石聽聞這個消息後,立即命令第二軍渡江北上,讓何應欽趁機將其繳械,在武漢的譚延闓命副軍長魯滌平升任軍長,率部西進,歸轄武漢國民政府。

寧漢合流後,第二軍在年底被縮編為第18師,在1930年第一次圍剿紅軍的戰鬥的時候遭到紅軍毀滅性打擊,逐漸消沉,可以說第二軍的嫡系在1930年徹底被消滅。

1929年3月,第二軍的重新被組建,參加中原大戰,抗戰時期由李延年擔任第二軍軍長,後由王凌雲接任,抗戰結束後,第二軍再度被縮編為第9師。

1948年9月,第二軍番號再度恢復,由陳克非擔任該軍軍長,同年12月,第二軍在四川郫縣起義,被改編為第50軍第167師。

北伐第三軍

第三軍來自滇軍朱培德部,1925年8月建立,北伐戰爭中參加攻打湖南和南昌的戰鬥,攻克南昌後,第三軍負責留守江西,並擴大為第五路軍,朱培德擔任第五路軍總指揮,寧漢分裂的時候,朱培德雖然隸屬於武漢國民政府,但保持中立態度,在李宗仁、蔣介石的拉攏下逐漸倒向蔣介石,跟隨蔣介石參加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等,一度參與圍剿鄂豫皖蘇區的紅軍。

抗戰爆發後,唐淮源接任第三軍軍長,在中條山之戰中,第三軍損失慘重,軍長唐淮源也殉國,1941年第三軍重建,由周體仁擔任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第三軍在1947年清風店戰役中被晉察冀野戰軍全殲,1948年第三軍重建,由許良鈺擔任軍長,在1949年底在四川西部的新津、邛崍地區徹底被全殲。

北伐第四軍

第四軍來自於粵軍第一師,也是國民黨最早的武裝力量,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被擴編為第四軍,軍長為李濟深,在北伐戰爭中,第四軍所向披靡,先後取得汀泗橋、賀勝橋大捷,攻下武昌後獲得「鐵軍」的威名。

攻克武昌後,第四軍被擴編為第四和第十一軍兩軍,分別由張發奎和陳明樞為軍長,在寧漢分裂的時候,陳明樞被趕走,由張發奎統一指揮兩軍繼續北伐,但等張發奎回到湖北的時候,唐生智已經占據兩湖,朱培德主政江西,功勞最大的第四軍居然沒有容身之地。

而且唐生智一直擔心第四軍和他搶地盤,利用自己擔任總指揮的機會命令第四軍和蔣介石大戰,企圖坐收漁利,而張發奎也看出唐生智的陰謀,到達江西後就停滯不前,想要南下廣東回到自己的老家,被第四軍中的中共抓住機會,發動南昌起義。

畢竟第四軍中是除了第一軍中中共人數最多的軍隊,而且他們以敢打敢拼而聞名,張發奎對他們也頗為欣賞,所以對於清黨命令一直猶豫,雖然在汪精衛的命令下決定清黨,但依舊保留餘地,不願意趕盡殺絕,因此第四軍中依舊有大量的中共人士。

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途中,被裹挾參加起義的第十師師長蔡廷鍇不願意南下,率領第十師出走福建,後在蔣介石的支持下重建第十一軍,由陳明樞擔任軍長。

而跟隨葉挺南下的第四軍戰士們在廣東戰敗,殘部在朱老總的帶領下奔赴井岡山,成立了紅四軍,至此第四軍分裂成張發奎部、陳明樞部、李濟深部與紅四軍四部分,曾經的手足日後多次兵戎相見。

此時張發奎的部隊已經無力東征,以追擊叛軍為名南下廣東,本來廣東是李濟深的地盤,但張發奎站穩腳跟後卻反客為主,占據廣東,發動「張黃事變」,控制了廣州,廣州起義後,張發奎成為眾矢之的,被迫離開第四軍,而第四軍在桂系和粵系的夾擊下被迫投奔蔣介石,在中原大戰和兩廣事變中越打越少,最終被桂系收編。

抗戰時期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大型會戰,抗戰勝利後被縮編為第4師,後來雖然恢復了番號,但在解放戰爭中被全殲,重建之後退往台灣省。

而陳明樞的第十一軍後來擴編為第十九路軍,在一二八抗戰中打出了血性,因不甘被蔣介石派去打內戰,發動福建事變,最終被蔣介石解散。

北伐第五軍

第五軍是來自廣東的民間力量李福林的福軍,在北伐各個軍隊中戰鬥力最弱,因此和李濟深的第四軍一部一起負責留守廣東,張黃事變時,李福林因為對李濟深不滿,支持張黃二人,張黃失敗後,李福林受到牽連,至此離開軍界,由徐景唐擔任該軍軍長。

1929年蔣桂戰爭的時候,徐景唐支持桂系,被陳銘樞和陳濟棠部打敗,第五軍被縮編為師,至此第五軍的番號被停用,後被啟用,前前後後好幾次。

1932年淞滬抗戰的時候,第五軍番號被臨時組建,戰後番號被撤銷;

1933年第五軍重建,由第18軍副軍長羅卓英擔任第五軍軍長,在第四次圍剿紅軍中被紅軍殲滅,番號撤銷;

1935年,薛岳在貴州重新組建第五軍,自己擔任軍長,抗戰爆發後由霍揆章接任第五軍軍長,直到1939年撤銷番號;

1939年,第11軍改番號為第五軍,由原先第11軍軍長徐庭瑤擔任軍長,後杜垏明擔任軍長,參加崑崙關大戰和後來的入緬作戰。

1943年1月邱清泉擔任第五軍軍長,下轄第200師參加了滇西反攻作戰和第二次入緬作戰。

新組建的第五軍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也是國軍最早的現代化裝甲部隊,解放戰爭時期第五軍在華東地區作戰,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是國軍五大主力中最後一個被殲滅的。

北伐第六軍

第六軍來自湘軍程潛部,北伐戰爭時期從江西一直打到南京,為了爭搶頭功,在第一軍和第七軍主力未到的情況下獨自攻占南京,因此得罪了蔣介石的嫡系和桂系,四一二時期不願意支持蔣介石,而在寧漢分裂的時候明面支持汪精衛,暗地裡和李宗仁勾結,在寧漢戰爭中倒戈,支持桂系討伐唐生智。

唐生智倒台後,程潛被李宗仁囚禁,第六軍群龍無首倉皇逃亡江西,在蔣介石和朱培德的共同圍剿下全軍覆沒,日後的第六軍只是用它的番號。

1929年5月,韓復渠投靠蔣介石,他的第二十師被擴編為第六軍,但在抗戰中因抗戰不力被蔣介石槍斃,第六軍番號撤銷;

1938年7月,第五軍第93師被擴編為第六軍,由甘麗初擔任軍長,參加武漢會戰,1945年6月番號再度取消。

1945年10月,青年軍202師、204師、205師在重建組編為第六軍,但在1947年番號被撤銷。

1948年5月,青年軍207師和新編第五軍第195師合編為第六軍,羅又倫擔任軍長,在遼瀋戰役中全部被殲,僅有軍長趙家驤逃跑。

北伐第七軍

第七軍來自新桂系,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嫡系,北伐中為左路軍,參加汀泗橋、賀勝橋、武昌等一系列硬仗,後加入蔣介石右路軍,赴江西同孫傳芳部作戰,一路攻打到南京,可以說第七軍參與了北伐戰爭中所有的硬仗,以四分之一的傷亡取得了殲敵俘敵13萬的戰績,有「鋼七軍」之稱。

李宗仁將蔣介石趕下台後贏得了龍潭戰役的勝利,奠定國民政府在東南的統治,後在寧漢戰爭中擊敗實力雄厚的唐生智,將兩湖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是桂系勢力的頂點,可惜桂系北伐後,造成東南地區兵力不足的問題,也讓東南一地被蔣介石的嫡系第一軍控制,不得不再次請回蔣介石。

而桂系在擴張中大量重用鄂籍將領,讓內部鄂籍集團不斷壯大,打破桂系內部的平衡,為桂系分裂和不和埋下伏筆,在蔣桂戰爭中遭到李明瑞的倒戈,而第七軍軍長夏威離開部隊,餘部被收編,李宗仁重新掌握桂系後和蔣介石繼續爆發第二次蔣桂戰爭,北上參與中原大戰等一系列戰爭。

此後廖磊、周祖晃、張淦先後擔任第七軍軍長,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等大型會戰,而徐啟明接任軍長又參加了常德會戰、豫西會戰、鄂北會戰等大戰。

抗戰勝利後,鍾紀接任第七軍軍長在華東地區作戰,1948年春李本一擔任軍長,在衡寶戰役時被解放軍殲滅,李本一帶著殘部逃回廣西重建第七軍,同年12月在廣西再度被全殲,李本一被俘。

北伐第八軍

第八軍是1926年6月由湘軍第四師和葉琪旅改編而成,由唐生智擔任軍長,也是最晚加入北伐軍的一個軍,而且北伐戰爭也是因北上支援受到吳佩孚攻擊的唐生智而拉開序幕的,北伐軍進攻武昌受挫後蔣介石率兵東征江西,唐生智擔任前敵總指揮繼續圍攻武昌。

成功攻克武昌後,唐生智利用自己兩湖人士的便利大肆招兵買馬,到了寧漢戰爭前,第八軍已經發展為第四集團軍,麾下有七個軍加十個暫編師,成為北伐軍中人數做多的一支勢力,也因此唐生智野心膨脹,意圖割據兩湖地區。

寧漢分裂後,唐生智擔任武漢國民政府東征總指揮,以武力逼迫蔣介石下野,又為了爭權奪利發動寧漢戰爭,因盟友朱培德、程潛、譚延闓等相繼倒戈被桂系打敗,餘部被桂系收編。

蔣桂戰爭中,唐生智在蔣介石的幫助下策反被白崇禧收編的舊部,重建第八軍,一度幫助蔣介石參與蔣桂戰爭、蔣馮戰爭等等,但蔣介石依舊防著唐生智,剝奪其兵權,令唐生智和蔣介石再度反目,唐生智一氣之下轉投汪精衛,擔任護黨救國軍第四路軍總司令,率部由河南南下,企圖重回武漢,但再次遭到盟友的閻錫山、劉文輝、何健等人的倒戈,唐生智再度戰敗,第八軍也被蔣介石取消番號。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第八軍重建,由黃杰擔任軍長;

1938年6月取消番號,但隨即又重建,由李玉堂擔任軍長;

1940年5月再次取消番號;

1941年5月,國軍新編第十一軍被改編為第八軍,由鄭洞國擔任軍長,後由何紹周接任軍長一職;

解放戰爭時期,李彌、周開成先後擔任軍長,在淮海戰役中第八軍大部分被殲滅,殘部逃亡福州重建第八軍,福州解放後,第八軍逃亡雲南,在1950年在雲南被殲滅大部分,殘部逃亡滇緬邊境地區。

可以說北伐時期組建的八個軍除了第一軍和第七軍得到延續,一個成為蔣介石的嫡系,一個成為桂系的嫡系,其餘的六個軍在後來不斷被重建改編,早已不是當初北伐時期的部隊了,曾經一起浴血奮戰的手足在北伐後紛紛加入混戰,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