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石窟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大足石刻

獨往者 發佈 2023-05-27T23:14:16.873849+00:00

我在2010年和2013年二次來重慶時都特意安排到大足石刻來觀賞,這次來重慶也特意向同伴推薦再次來到大足石刻看看。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遍布全區的石窟石刻就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寶頂山和北山。

我在2010年和2013年二次來重慶時都特意安排到大足石刻來觀賞,這次來重慶也特意向同伴推薦再次來到大足石刻看看。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遍布全區的石窟石刻就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寶頂山和北山。這兩處是我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作,它展現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

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有別於其他石窟石刻的一大顯著特點是:大足石刻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的藝術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為特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從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我國古代的石窟石刻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石刻藝術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期石窟藝術公元四至五世紀魏晉時期以雲岡石窟為代表,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中期公元六至九世紀隋唐時期,以龍門石窟為代表,表現出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整體形式上著重體現了民族的審美意識與強烈追求,堪稱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而大足石刻是我國晚期(晚唐至南宋時期,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石窟藝術的最集中體現。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鮮明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等諸方面都較之前有所突破。大足石刻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為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雲岡、敦煌、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造像1030龕(窟),約5萬餘尊,無一龕重複。大足石刻以「廟宇殿堂」式結構,通過摩崖造像,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造像以佛教為主,道教次之,還有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等。這裡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碑文、頌偈、題記等文字記載,展現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涵豐富,有著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每一尊石刻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其中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臥佛、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牧牛圖、柳本尊行化圖像等最為著名,後續有機會再與大家逐一分享。

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的以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多年直至清代。此後,我國石窟藝術停滯不前,未有新的大型石窟開鑿,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後的一座豐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