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搶人」大戰?日本人不歡迎外來移民,每年卻大量接納中國人

hi科普啦 發佈 2023-05-27T23:47:08.557246+00:00

比如日本從來沒有過接納移民的相關法律,全日本的外來高知階層也僅僅只有1.7萬,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這1.7萬外來高知階層中,卻有1.13萬的中國人,占比高達60%。

日本作為一個以大和民族為主體的國家,一直都有一種排外的傾向。比如日本從來沒有過接納移民的相關法律,全日本的外來高知階層也僅僅只有1.7萬,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日本的印象就是極度排外。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這1.7萬外來高知階層中,卻有1.13萬的中國人,占比高達60%。由此可見,日本雖然排外,並不「排中」。究竟是原因導致日本如此青睞中國人才的呢?

日本的陰謀論?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想到的一點是,日本人可能有陰謀論。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青睞中國人才,估計是想把中國的人才全部網羅過去,以此來充當日本的科學工具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維持日本「東亞科技帝國」的地位。

更關鍵的是,中國人才在日本的比例,是近些年才上升的。很多人就開始推測,也許是由於中國近些年來的科技不斷發展,逐漸動搖了日本的科技根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只能高薪從中國挖人,這樣才能斷了中國的科研之路。

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日本就已經和我國建立了科技領域的合作關係。比如在1987年,日本的松下電器就曾入駐北京,將一部分電子產品技術帶到了中國。北京的倒爺也就是在那時候起家的。

在松下電器入駐北京之後,又有越來越多的日本貂皮生產商開始入駐中國。以至於在1990年到2010年這20年時間裡,基本上都是日本電器的天下。

當然了,得益於我國製造業強大的「複製」能力。所以在2010年以後,我國的電器品牌開始強勢崛起。後來經過一番商海拼殺之後,僅有為數不多的電器生產商活了下來。而日本電器因為在這場拼殺戰中敗下陣來,漸漸退出了中國市場。

可以說,日本電器就像如今的特斯拉一樣,作為一條鲶魚,促進了我國的電器行業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電器生產商只需要齊頭並進,破浪前行,就能殺出一條血路。

前沿科技領域的合作

除了電器行業以外,在前沿科學領域,中日兩國的合作也是成果頗豐。比如日本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有馬朗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81年,有馬朗人受邀首次來中國參加學術交流。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時候,有馬朗人和我國科研工作者進行了深度的探討。雙方互相介紹了各自的科研進展狀況,以及不同的創新思想等。

由於交流過程比較融洽,激發的思想比較新穎。所以有馬朗人在往後的日子裡,頻繁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前前後後一共來了100多次,以至於後來海關人都認識他了。

最終,經過和我國科學家不斷的探討研究之後,有馬朗人提出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理論。靠著這一套理論,有馬朗人甚至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提名。由此可見,不光是在民生領域,在尖端科學領域,我國也和日本科學家有著「糾纏進化」的歷史。

此外,還有像藤島昭這樣的著名化學家,也經常來中國做研究。據說這位有著「光催化之父」的化學家,還獲得了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拿到獎以後,藤島昭更是從東京理工大學離職,輾轉來到上海理工大學,只為滿足自己的科研夢想。從中也可以看出,在科研領域,不僅僅是日本在吸引我國人才,我國其實也在吸引日本人才。

在2014年的時候,日本研究開發局局長沖村憲樹,更是發起了一項「櫻花科技計劃」,意圖邀請亞洲各國的青少年赴日參觀學習。從2014年到2017年這3年時間裡,「櫻花科技計劃」一共邀請了9000多名中國青少年赴日進行參觀交流。

由此可見,我國和日本的科技交流一直都很頻繁。並不是像某些人猜測的那樣,說是日本近些年才搞出了「籠絡中國科學家」的計劃。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有馬朗人和藤島昭等人又是意欲何為呢?

所以說,用陰謀論來揣測大國之間的科技交流,實屬不妥。只有對實際情況了解不全面的人,才會用陰謀論來解釋一些。這種思維方式還是需要得到改正。

開放還是封閉?

當然了,雖然陰謀論不存在,但很多人又開始覺得。如果中日之間頻繁進行科技文化交流的話,我國會不會受到日本文化的入侵?更有甚者,會不會出現那種人才流失的情況?

關於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好好探討一下。嚴格來講,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開放和交流都是維持生存根基的不二之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開放會導致資源、經驗和知識的不斷攝入。通過大量的智慧碰撞,自身的系統就會變得更加龐大且複雜。這就好比一個生態系統一樣,如果故步自封,只能走向毀滅。唯有吸收陽光雨露,才能茁壯成長。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漢朝和唐朝,就是因為開放才得以繁榮富強的。如果沒有打通河西走廊,和西域諸國進行文化交流的話。估計漢唐大概率也就那樣了,至少不會出現那種萬國來朝的盛世場面。

此外,還有兩個反面教材,那就是乾隆和慈禧。乾隆是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了,所以沒必要和別人溝通,這樣就造成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困境。至於慈禧,則是害怕外來的東西不好控制,所以也選擇閉關鎖國。在這種情況,清朝滅亡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畢竟系統一直不開放的,遲早會被外面的競爭者給幹掉。以前如此,現在更是如此。所以說,開放大於封閉,這是老祖宗用血換回來的教訓。

我國會不會面臨人才流失?

好了,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我國會不會面臨人才流失的情況?如果把目的地換成美國,倒是有這種可能。但如果目的地是日本的話,則完全不用擔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相比於美國而言,日本是屬於一個靜態社會。

啥叫靜態社會?簡單來說就是一份工作干到老。父親是什麼樣,兒子就是什麼樣,講究的就是一個父死子繼。在這種嚴密的社會運行模式下,所有人都被階層給鎖死了。大家都按照一個固定的程序設置來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外面的人再想進去就沒坑位了。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外來高知階層這麼少,畢竟來了也沒位置,那還來幹嘛?而且就算有位置,這個位置也顯得比較壓抑。畢竟大家都在按程序來走,沒有任何階級躍遷的機會了,能不壓抑嗎?

所以說,外國人之所以不來日本,並不是因為日本排斥外國人,而是因為外國人受不了日本這種壓抑的社會氛圍。至於為何留下來的大多都是中國人,主要也是因為中國和日本都是屬於東亞文化圈,大家的工作性質都比較接近,所以留的時間相對來說就比較長了。

此外,中國人之所以占比這麼多,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國離日本比較近。眾所周知,任何技術的擴散,都是從相鄰區域開始進行的,原因就是相鄰區域交流起來比較方便。長此以往,互相之間派過去的科學家可不就大幅度增長了。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比較多。像韓國的話,人口只有5000多萬。所以他們在日本的科研人才數量少之又少,僅僅只占外來高知階層的4%。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問了,既然人口也是一個關鍵。那印度這麼多人,為何印度在日本的科學家只占6%呢?

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也是因為印度科學家大多去了歐美。畢竟那裡才是印度人的龍騰虎躍之地,這一點從歐美各國的科技公司CEO中就能看出來。但凡日本人把公司開到歐美,估計就能僱傭到印度人了。

當然了,無論是中國人還是韓國人,亦或是印度人,在日本工作的時間都不會太長。因為日本那種壓抑的社會氛圍依舊是個問題。雖然日本社會很發達,但大家長期得不到晉升,該走還是得走。這也是為啥我國不用擔心人才外流日本了,畢竟在日本混沒前途,可不就回來了。

為何日本如此渴求外來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大家都不想留在日本。但日本在人才需求這方面,一直都是出了名的「饑渴」。尤其是在近些年,日本挖人簡直挖到了瘋狂的境地。

很多日本科技型公司乾脆直接參與了全球搶人大戰,日本政府對此更是頒發了多項特定技能的簽證。只要你有知識有技術,那就是日企里的香餑餑。

其實日本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狂吸人才的現象,主要也是跟日本目前的老齡化問題有關。光是在2022年,日本就有900多萬老人面臨再就業。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如此還不引進人才的話,那再過一些年大街上基本上都是老人了。

此外,日本的少子化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政府。從2010年到2022年,這12年時間裡,日本的人口呈現直線下滑的萎縮狀態。在2022年的時候,日本的出生人口更是跌破了77萬,堪稱歷史最新低。

到了這個時候,如果日本還不引進外來人口的話,那基本上就只剩下一具空殼子了。所以說,相比於封閉而言,日本目前最需要的是開放。不然的話,還沒等日本「島沉」,日本人就先行滅絕了。

當然了,雖然我國還沒有面臨日本的這個問題。但從當前的趨勢來看,在10年或者20年後,我國很大概率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估計我國也得開啟外來人口引進計劃了。

總的來說,開放的好處是大於封閉的。古時候是這樣,現在更是這樣。畢竟只有開放才能交流不同的知識,並碰撞出新思想。如果沒有開放的話,那整個社會就跟一潭死水沒什麼區別了。我國也正是靠著改革開放這項政策,才把經濟、科技和文化等領域給提了上來。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怎麼讚美改革開放都不為過。

關鍵字: